古代吃素食不等于不吃肉?
古代吃“素”和一般人认为的不吃肉是不一样的。“素食”的意思很简单,素食就是瓜果。(网络图片)
现在很多人提倡吃素,因为这是一种健康的饮食模式,但中国古代“吃素”的意思并不代表“不吃肉”。
“素食”一词的本义是指洁白、干净、简单,而中国古代的素食有三两个意思:一是指吃蔬菜,二是指生吃各种水果和植物。根据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人们不应该追求强烈和脂肪的饮食,“平淡和宁静”是养生的硬道理。随着佛教的传入,南北朝时被称为“菩萨皇帝”的梁武帝使素食成为中国大乘佛教的一个显著特征。梁武帝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前的佛教徒,甚至在佛祖释迦牟尼在世的印度,都允许修行者吃“五净肉”。自梁武帝以来,素食主义已经成为中国汉传佛教的一个主要标志。
中医一直提倡用清淡的素食,少吃肥肉和厚味。药王孙思邈在《备千金翼方》中说:“若无休止地吃下去,人就要遭殃。所以吃最新鲜的菜要保持简单。饮食要节俭,贪多伤身,老人的肚子就瘦了,多了就不用了。“我说的‘保持菜肴新鲜简单’,是指一定要少吃肉,不要因为贪吃美味而伤害身体,尤其是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较弱,吃之前要三思。
宋代是中国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据《东京梦中华》和《梁之梦》记载,北宋汴京、南宋临安等地已有专门经营素菜的素食馆。林鸿《山居清供》中记载的食物有100多种,大部分是素食,包括花卉、药物、水果、豆制品等。也是第一次记录当时的仿肉,如“假炸鱼”、“赢肉夹馍”、“素蒸鸡”等。
元明清时期,素食的发展越来越繁荣,各种文献中关于素食的记载也非常丰富。据日本学者金宫武彦所著《中国交通史》记载,明末僧人袁茵和和尚游历日本时,带来了中国的素食烹饪技艺,取名为“素食烹饪”,将佛教高超的精神修养融入日常生活。清末薛有一部素食专著《素食概论》,记述了200多种素食,素食者有多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