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传统体育项目?

说到“传统体育”,普通人自然会将其与“武术”联系起来,最多可能加上一些体育活动如射箭、摔跤、气功、打坐、八段锦、易筋经等(包括医疗保健体育)。事实上,这种理解似乎还不够全面和科学。应该理解为:我国各民族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体育活动(包括各民族自己创造的,通过吸收其他民族和外国的相关内容而逐渐演变而来的体育),即古代体育历史所包含和流传下来的所有内容。

目前对传统体育如何分类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两种主要的分类方法:

(1)二分法:

可分为静态运动(如气功、打坐、漱口、饮食、卫生习惯,包括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象棋等。)和动态运动(大部分以剧烈的体力活动为特征)。

(2)三角学:

(1)军事体育。包括武术(武术)、射箭、摔跤、蹴鞠、拍手、钩拳等。,都来源于或与军事技能有关;

②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包括消肿舞、入门、气功、养生、五禽戏、体力劳动、太极拳、取食、卫生习惯等项目;

③娱乐性和游戏性运动。舞蹈、杂技、象棋、龙舟、秋千等少数民族民间游戏和体育活动。不仅健身,还可以娱乐。

当然也有边界不清,两种属性都有。后一种分类似乎更微妙,也更真实。

无论哪种划分,都说明传统体育在我国体育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传统体育中的许多项目,如武术、气功、拳击、摔跤等健身活动,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可见传统体育对人类体育的巨大贡献。

●传统体育的起源

体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内容之一,它和其他文化活动一样,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并随着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首先取决于经济生产的发展。由于生产资料极其贫乏,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体育形式对经济的依赖更加突出和直接,其活动不仅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在原始社会人们物质生产和生活的原始性制约下,活动范围也相对狭窄。所以只能从生产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中看到一些体育因素。

随着原始公社制度的发展,人类从生产劳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思想和感情越来越复杂,原始体育形式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逐渐丰富和多样化。并且在人们对它逐渐认识的过程中,它逐渐萌芽于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依靠自己的徒手技能与自然作斗争,比如跑、爬、跳、打。起初,这些技能来源于人类的本能活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技能逐渐成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中国北京居住的洞穴遗址中有成千上万的鹿、马和其他哺乳动物的遗骸。由此可以推断,北京人用他们原始的粗糙的木头和石头工具,是有边跑边追的能力的。从历史记载和近代一些原始部落的狩猎活动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奔跑的萌芽。

原始人的采集、狩猎、生活活动都离不开攀登。清代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还有筑巢的习俗。你需要爬树去采集果实,你需要爬树去住在树上,于是你逐渐有了爬树的技巧。除了大量的动物遗骸,北京猿人遗址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被烧毁的树木种子。朴树籽是一种小球状的果实,吃起来很好吃。是北京人通过攀爬采集的主要果实之一。再如台湾省的土著处于“射飞而去,杀鹿为工”的原始部落生活阶段,可见“攀藤助木”是基本的活动技能。

至今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还普遍存在一种藤条秋千,这种秋千是由悬挂在树上的藤条摆动而发展起来的。这种藤条秋千,大概是从人类采集果实,抓住悬挂的藤蔓来荡秋千发展而来的。

中国肉搏战技艺的出现,也与原始人徒手格斗动物的制作技艺有关。沧源岩画第七地点、第五区的画面上,有两个人在和动物搏斗。两人都摊开手臂,一只手臂在和野兽搏斗,旁边一个人双手各拿着一根短棍,像是在救人。

中国有一种古老的羌族传统习俗舞蹈,叫“跳甲”,也叫“大葬舞”。跳舞的人数从几个到十几个不等。跳舞时,他穿着生牛皮制成的盔甲,戴着用雉鸡羽毛和稻草制成的皮头盔,手里拿着武器。一开始,转圈跳,然后排成两排成对。长弩横飞,挂在肩上的铜铃清脆轰鸣。这种舞蹈既是祭祀舞蹈,也是训练舞蹈。

傣族至今流传着单刀舞和棍舞,也可以结对跳,类似于耍枪耍棍或武术,但有一些艺术的动作和优美的舞步。这种舞蹈可能是原始武舞的遗留。

其他舞蹈,如布朗族的“刀舞”,景颇族的“盾舞”,描绘血亲复仇的“一碗湾”,都与古代武舞相似。可见,武舞是原始部落军事训练和备战的主要内容。

总之,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从原始部落形成的各种生产技能、生活技能、军事技能,形成了传统体育的起源。原来的体育内容是以从事生产劳动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生产性的工作场所往往是学习体育活动的内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体育内容开始在生产活动之外进行。它有意识地通过一些体育锻炼手段来培养人的体质,这意味着“运动”作为一种体育锻炼手段开始萌芽。

传统体育的发展

体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体育锻炼手段,在生产技能和军事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内容,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据史料记载,传统体育早在夏商时期就已形成,一些传统体育内容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分离和转化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多样化,具有明显的体育特征。历经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经过锤炼加工而成。特色鲜明的传统体育奠定了深厚的民族基础,为提高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简单来说,传统体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夏商周传统体育的雏形

夏商周时期的体育是在中国奴隶制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体育形式。其内容已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并进一步与军事、教育、礼仪等社会活动相结合。而在其中,它朝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战争发展,军事斗争成为推动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军事体育活动的内容比较丰富。在学校教育方面,奴隶主阶级“文武双全”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学校体育的雏形。其他的,如医学知识和积累,保健思想的反映,都不同程度地为体育运动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了一些体育概念和理论,如射、斗、舞、拳、斗、寿等。这一方面与后世传统体育的观念和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某种程度上为后世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比如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野外狩猎活动,对传统体育项目跑、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野猎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狩猎生产。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概括起来,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狩猎是一项军事运动。从夏朝开始,奴隶主和贵族就把狩猎作为一种训练手段。西周形成狩猎制度,常年举行大型狩猎活动,作为检阅军队的手段。《左传》说:“春屠,夏苗,秋冬猎,皆在农隙谈武功。”作为军事狩猎活动,总是整齐划一,声势浩大。《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子与魏,而北境传烽火,曰‘赵寇抵而入关’。王维放了伯,想打电话给大臣征求意见。儿子拦住国王说:『王召猎的是耳朵,不是寇。』像以前一样恢复博客。“通过这个故事,说明王召打猎的时候,规模巨大,军阵雄伟,导致了对邴巍的误解。

其次,一些王子往往通过打猎来选择武功。例如,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就是这样一位君主。他曾经(猎土),也就是通过野外狩猎,发现勇者的天赋有双重用途。

第三,把狩猎作为一种娱乐休闲活动,狩猎是一种户外活动。无论是春秋还是冬夏,从事狩猎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居住在皇宫中的君主、官员及其家属来说,自然是心旷神怡。自夏朝以来,有许多统治者以打猎为乐。直到明清时期,很多皇帝、将军都乐此不疲,甚至愈演愈烈。清朝建立的“木兰围场”就是最好的证明。

2.春秋战国时期传统体育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奴隶制急剧向封建制转变。由于奴隶制的崩溃,奴隶主对体育的垄断被打破,民间体育活动蓬勃发展。这个时候刚刚走上舞台的新地主阶级要求改革旧体制并付诸实施,使得很多体育内容发展到了相当程度。

此时“百家争鸣”的诸子百家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体育的思想和现实问题,推动了体育的发展。虽然有的用体育现象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但对后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此外,在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也为体育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原因促成了中国古代体育的第一次全面发展。

在这一时期,军事体育活动、民间娱乐体育活动以及各种引导健康的活动都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不仅内容丰富多样,而且许多体育项目和体育观点都是新的,一些体育内容走向竞技的趋势正在逐步形成。这些都对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教育家孔子通过身体力行,对传统体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是个高个子,9英尺6英寸(相当于今天的2米)。孔子年轻时身体强壮,有记载说他能举起几百斤重的城门门闩。他的养生之道对后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积极倡导并亲自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孔子从教四十余年,开设六门课程,其中射箭(体育锻炼)和武术(驾战车)两门课程是学生必修的。这两个也是他自己的特长。孔子还喜欢钓鱼、打猎、爬山和郊游,非常重视户外体育活动。在泰山之巅,还有一座“孔子登临”的纪念碑。他的名句“登东山而小,登泰山而小于天下”,至今为人们所称道。

第二,倡导注重日常饮食卫生。

孔子曾经通过回答鲁哀公的问题告诉对面的人,长寿有三种体验。子曰:“人有三生,不生者,活该。如果丈夫时不时睡觉,就不会正常饮食,过度劳累的人就会被疾病夺去生命。”也就是说,人要延年益寿,一是要有地方睡觉(按时作息),二是要饮食适度(饮食适度),三是要工作适度(劳逸结合),否则就会生病早逝。另外,<在《论语》中有:“边吃边吃(食物坏了发臭),鱼败了(鱼烂了)不吃。色邪不吃。没有做好就不要吃。时不时(吃饭前不吃饭)。”“虽然里面很多,但也不会被淹没(不要吃太多)。”“吃饭不说话”等等;睡眠卫生的要求是“睡觉时不要说话”和“不要僵直地躺着”...孔子不仅自己做,还要求学生做。不这样做的同学会被他严厉批评。比如孔子就很不满意“白天宰了睡觉”(白天睡觉),称之为“朽木不可雕”。

孔子出身贫寒,生活坎坷,但还是活到七十岁。他在七十三岁时去世,那时他真的很老了。这与他重视户外运动和养生保健是分不开的。

3.秦汉时期传统体育的系统构成。

秦汉时期是中国体育进一步发展的时期,是对先秦文化成果的总结和升华。决定这种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个。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和社会相对稳定。二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封建国家经济文化的繁荣。第三,春秋战国时期民间体育的大发展,为这一时期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体育的发展表现为体育活动增多,内容丰富,发展广泛,规模庞大。一些体育活动,如蹴鞠、娇娇、剑道、搏击、导引养生等,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很多都有自己的特色。运动场地和器材不仅列入宫殿建设计划,而且在民间也很普遍。与此同时,体育专著也相应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体育活动的娱乐性更加突出。体育的表演内容有所发展,如剑舞、戟舞、刀舞、蹴鞠等,体育的观赏和娱乐功能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

比如汉代盛行的蹴鞠(现代足球的雏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汉代宫廷盛行蹴鞠。汉初,汉高祖刘邦在皇宫花园中修建了一座宏伟的程菊(蹴鞠城),作为禁军举行蹴鞠比赛和定期检阅部队的场所。汉武帝刘彻经常在他的宫殿里举行斗鸡和摔跤比赛,这被称为鸡弓会议。汉朝皇帝刘骜,因为擅长蹴鞠而受到臣下的批评。即“不适合至尊让一个皇帝擅长蹴鞠,大臣以蹴鞠为劳。”

除了宫廷,贵族住宅里也有蹴鞠活动。根据学者桓宽的说法,西汉社会一直是贵族之家,斗鸡很有趣。为了便于蹴鞠活动的开展,一些贵族还在自己的宅邸内修建蹴鞠场,以饲养蹴鞠客。如东韩友伯将军马援的儿子马芳家有一个蹴鞠场。汉朝皇帝男宠·董贤有一个擅长踢足球的乐师。

蹴鞠活动也在民间蔚然成风。根据〈论盐和铁〉。国病)载:“村有风俗,党有田地,繁华奔涌,穷巷蹲。”李党是西周以后沿乡的居民组织,通常25户为一方,500户为一方。可见当时农村有蹴鞠的习俗,有的地方还建了蹴鞠场,宽街窄巷都有人在打蹴鞠。

4.西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体育的融合。

晋南北朝虽然是割据动荡时期,但由于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中华民族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吸收了丰富的外来营养。学术思想的发展也从汉代独尊儒术演变为佛、道、儒三教的文化格局,体育也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发展得颇具特色。

由于大量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骑射技艺、技术和摔跤活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中原的女子武术活动也是空前的。指导养生的艺术也有新的发展,说明这一时期体育在某些方面有了显著的发展。

但这一时期的体育发展也极不平衡,南北体育活动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些都说明了社会分裂、动乱、玄学兴起等社会因素对体育的影响。

总之,晋南北朝时期的体育承汉启隋唐,处处表现出汉唐过渡时期的特征,也为隋唐时期的体育繁荣做了准备。

这一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相互融合,出现了一些新的传统体育,如拍手、鞠躬等。

保龄球又称击球、打球,是骑在马或驴上用棍子击球的娱乐活动,现在称为马球。关于拍手活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发起的,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它起源于波斯(今伊朗),从波斯传到西域,在唐代传到中国长安。有人认为马球在欧洲和亚洲的一些民族语言中被称为“polo”,而“Polo”一词源于西藏,后被许多民族语言借用,所以击掌起源于中国西藏,后传至东西方;也有人认为起源于中原,由汉代蹴鞠的发展演变而来。这些说法没有定论,需要进一步研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初年,一直有拍手活动。

曹植的《乐府诗》(名诗)中有“连发弓,惟巧敏捷,惟无穷”这句话,用来形容当时王公贵族的娱乐活动。曹植的这首诗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用文字明确记录打弓的。

5.隋唐时期活跃的传统体育。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体育的繁荣奠定了非常有利的社会基础。

体育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朝廷、军队和民间的体育活动十分活跃;体育项目的多样化和标准化;体育活动空前繁荣,规模宏大,技艺高超;部分体育赛事有专职机构和专业人员,对体育技术、方法、理论的探讨进一步深化。

这一时期,女子体育活动较上一代有了显著发展。妇女参与球类、象棋、武术、杂技、秋千等活动,成为妇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妇女体育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例如,鼓掌在女子运动中很受欢迎。女:紫菊菊早在唐代就出现了,诗人王建的<宫词)说:“新白马怕鞭,球名破门”,指宫中宫女打球。在当地的唐代文物中,有击球的女泥人,也有唐代铜镜,铸有一个骑马持刀持棍击球的女子八角脸。唐代妇女打马球纯粹是为了娱乐。我们剑南来的使者郭颖一,每天花几万块钱看妓女打球,玩得不亦乐乎。大约在唐代宗时期(763 ~ 779),驴弓也出现了。《旧唐书·郭应仪传》说,剑南时代使臣、成都尹郭应仪“聚女骑驴打球”。《新唐书·郭志云传》中也提到“(知云子英雄义)教女使驴击球。”一只驴弓正骑在驴背上,挥棒击球。驴比马矮,性格特别温顺,非常适合女性骑。所以有些宫女和有钱人家喜欢用驴代替马,用棍子打球。

唐朝以后,在一些朝代的宫殿里也有妇女的鞠躬活动。五代时,后蜀孟昶的妃子费氏(自华瑞夫人)写了一首官词,“自教宫娥拉弓,玉鞍先跨腰,柔。上棚子,是政府认可的,一遍又一遍的拿第一。”形象地描述了嫔妃和宫女打马球的情况。

6.宋元时期传统体育的融合

宋元时期体育的发展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中,军事武术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表现为武器种类的增加、武术的多样化、武术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民间武术组织的建立和广泛发展。

由于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这为当时体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宋代,市民阶层壮大,娇娇、马球、蹴鞠、武术、象棋等活动不仅在市民中广泛开展,民间体育组织也纷纷成立,体育运动日益普及和社会化。这标志着传统体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些市民体育活动的内容一直延续到元代。

宋朝在文化上也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政策,所以宋人思想活跃,敢于思考,敢于创新。因此,在指导、棋类、武术、蹴鞠、冲丸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编纂中;创造简单易行的活动套路;从不同角度研究体育运动,发挥体育健身娱乐功能,颇有建树。

宋元时期,一些事件的发展逐渐衰落。如蹴鞠由直接对抗变为间接对抗,马球受骑兵落后、儒臣对立、重文轻武之风影响,学习者较少。这些现象直到明清时期都没有太大的改变。

但从总的趋势来看,宋元时期的体育发展得相当不错,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流行的“捣丸”运动对现代高尔夫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拍丸”(拍击即击打,丸为小圆形物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球类运动,流行于宋、元、明三代。它是从唐代的“踏板球”发展而来的。唐朝流行马球,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不骑凯尔。走珠游戏成为马球的补充,受到不擅长骑马的宫女们的欢迎。唐代宗学者王建用他的官话写了一首诗:“殿前两栋楼,宫女踢踏舞。”。到了宋代,由于社会弱势的影响,踏球改为间接对抗,球门踢点改变,旧名改为“吹碗”。这时,捣丸,按

高尔夫球形成于14和15世纪的该地区,在荷兰、英国、日本和美国都很流行。这比中国的捣丸至少晚了100年。

7.明清时期传统体育的定型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重要朝代。这一时期封建社会各方面大发展,同时出现了明朝以前从未有过的对日作战等情况。所以体育的内容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有了多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在沿袭宋元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诸多拳术流派。并开始向组合技能方向发展。同时还有大量收集、整理、研究武术的书籍,内容丰富多彩。观点相当深刻准确。民间武术体系初步形成,体育化现象日益明显。

清朝是少数满族贵族建立的政权,采取严厉的民族压迫政策,禁止民间宗教活动和武术。但农民的反抗斗争从未停止,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活动迅速发展,并多与拳术演练相结合,对明代发展起来的民间拳术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时冷兵器进一步衰落,而民间武术却蓬勃发展,不仅进一步宗派化、理论化、套路化,而且与指导养生相结合。既练拳击又练气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此时,武术已经演变为一项具有多种功能的运动,武术运动化的进程也基本在此时完成。

明朝以后,清朝人进一步应用导引养生法来强身健体和治疗疾病。他们在编撰前人指导理论的同时,注重内外兼修、简便易行的方法的推广应用,以及他们对保健祛病的理论研究,把我国指导养生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清廷入关后,重视民族体育活动,提倡骑射、摔跤、滑冰等活动,使这些活动蓬勃发展。但他们很少关注他人,于是清代的球类运动进一步衰落,宫廷球类运动很少,民间球类运动多为节日活动。

此时棋类活动有了新的进展,出现了大量的名家、丰富的棋步和大量的棋类手册,有了许多创新和发展。

清朝中期以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特别是1840年外国侵略者的入侵,使得一些传统体育由盛转衰,甚至消失。之后,一些现代体育项目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古代继承的传统体育项目同步发展。

当然,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一些传统体育在我国健身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所继承和发展的传统体育,使得我国的传统体育,尤其是武术、养生等健身方式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