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效果如何?
针灸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针(一般为毫针)以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利用捻提等针刺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穿刺点称为人体穴位,简称穴位。根据针灸教材的最新统计,人体有361个穴位。
艾灸是用预制的艾灸罐或草药烧灼、熏蒸体表的某些穴位,利用热刺激来防治疾病。通常艾草是最常用的,所以称为艾灸,还有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其他方法。现在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艾条灸。
针灸由“针刺”和“艾灸”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穴位、针灸技术和相关仪器。在其形成、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基础上的宝贵遗产。
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宣布针灸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不依靠吃药来治病,而只是利用针刺患者身体的某一部位,刺伤神经引起局部反应,或者用火的温热刺激灼伤该部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前者叫针灸,后者叫艾灸,统称为针灸疗法。
在临床上,针灸疗法可以根据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来诊断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然后做出相应的穴位处方进行治疗。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使阴阳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和谐,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有许多优点:
一是适应证广泛,可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二是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刺激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镇静镇痛的作用;
三是操作方法简单易行;
第四,医疗费用的经济性;
五是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少,基本安全可靠,可结合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这些也是它一直受到人民欢迎的原因。
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八奇经、十五异经、十二经、十二筋、十二皮部、太阳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穴、奇经穴等穴位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的特定联系规律,创造了。
折叠应用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针灸形成了由十四经、八奇经、十五异经、十二经、十二筋、十二皮部位、太阳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1腧穴、奇经腧穴等腧穴知识和腧穴的主要疾病,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关系的规律。
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广泛的适应性、快速显著的疗效、简单的操作方法、经济的医疗费用和很少的副作用,中国的针灸早在唐代就传到了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并在其他国家开花结果,产生了具有异国特色的针灸医学。迄今为止,针灸已传播到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作用。
针灸在中国历代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和文化精髓,蕴含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针灸可以治疗很多疾病,用来美容的,大部分是治疗成人痘痘和减肥。
针灸祛痘原理:根据每个人长痘的具体原因,如肺火、胃火或脾胃失调,制定针对性的针灸调理方案,通过治病疏通经络,达到祛痘美容的目的。动物针灸
一、针灸减肥原理
针灸减肥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的功能,加快基础代谢率,从而促进脂肪代谢,增加产热,消耗积累的脂肪;然后调整、完善、修复人体自身的平衡。
针灸减肥通过扶正祛邪,刺激穴位,调整经络,可以增强脾肾功能,帮助正气。除此之外,他还可以通过疏通经络来祛除停滞邪气,既可以达到整体减肥的效果,又可以消除局部脂肪,达到局部减肥的目的。
一、针灸减肥可以有效调节脂质代谢。肥胖患者体内的脂质过氧化物高于正常值。针灸可以降低人体内的过氧化脂质含量,加速脂肪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二是可以纠正患者异常的食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抑制胃酸的过度分泌,从而达到不累不饿的目的。针刺后胃排空变慢,胃不空。自然觉得饱了,不想吃太多。
第三,是有效调节内分泌失调。肥胖患者内分泌失调的发生率极高。为什么生完孩子的女性会发胖,不仅仅是因为营养过剩,还因为她们在生完孩子后打破了她的内分泌平衡,造成肥胖。女性到了更年期,内分泌失调也会导致肥胖。针灸减肥时,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肾上腺皮质两个系统,纠正内分泌紊乱,加速脂肪代谢,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目前减肥的方法很多,但是针灸减肥有一个独特的效果,就是安全方便,没有不良反应。针灸减肥不同于药物减肥,药物通常有一定的作用时间,而针灸减肥是通过调整患者的内在机能来发挥内在作用的,所以针灸减肥的治疗停止后他一般不会很快发胖。也就是说,针灸减肥一般不会反弹。如今针灸减肥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是最有效的健康减肥方式。特别是针灸可以治疗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肥胖和单纯性肥胖,可以快速减少多余脂肪,收紧皮肤,不松弛不起皱,影响健康。针灸减肥适用于长期减肥失败和药物减肥者,具有肥胖患者无需节食、无需大量运动、无手术痛苦等优点。
针灸治疗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内科、外科、创伤、妇科、儿科、五官、皮肤等多种疾病,大部分都可以通过针灸进行治疗。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也公开宣布针灸对某些疾病确实有帮助。以下是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公布的43种针灸有效的疾病,包括:
(1980)
一.呼吸道疾病
1.过敏性鼻炎2。鼻窦炎3。鼻炎4。冷5。扁桃体炎6。急慢性喉炎。气管炎8。支气管哮喘
二、眼科疾病
8.急性结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10。近视11。白内障
第三,口腔疾病
12.牙疼13。拔牙后疼痛14。齿龈炎
第四,胃肠疾病
15.食管贲门失弛缓症16。嗝嗝17。胃下垂18。急慢性胃炎19。胃酸过多。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止痛)21。单纯性急性十二指肠溃疡。
五、神经、肌肉和骨骼疾病
27.头疼28。偏头痛29。三叉神经痛。面瘫31。中风后轻度瘫痪。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梅尼埃病综合征。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遗尿37。肋间神经痛38。颈臂综合症。肩部凝血40。网球肘46543。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43种疾病的针灸临床指南。中国计量出版社。1995)
折叠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中国向全世界公布针灸麻醉研究成果为契机,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渴望了解针灸、应用针灸治疗疾病的热潮,这是一场世界性的针灸热潮。由于对针灸的研究,西方医学界逐渐消除了对针灸的误解,一些外国人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针灸应用、研究和推广的主力军。
在针灸国际化的过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如在一些国家建立了针灸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支持并成立了世界针灸联合会,制定了国际经络穴位名称标准和针灸临床研究标准。现在世界上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针灸的人数在20 ~ 30万左右。
20世纪下半叶,针灸临床的重点是观察和总结针灸的适应症。20世纪90年代,针灸的临床应用已扩展到经络诊断、针灸麻醉、针灸保健和针灸治疗四个方面。针灸现在可以治疗800多种疾病,其中30%~40%的治疗效果显著。包括一些常见病、功能性疾病、慢性病、一些疑难病、急性病,针灸比较有效。
折叠值
由于针灸具有独特的优势,适应症广,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单,医疗费用经济,副作用少,中国的针灸早在唐代就传到了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其他国家开花结果,产生了一些异国情调的针灸医学。迄今为止,针灸已传播到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古代人很久以前就用针灸来健身。在《黄帝内经》中,掌握针灸保健技术的医生被称为“工”,在《灵枢逆顺》中则称“工刺未出世子。”
到了唐代,针灸在保健方面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地位。例如,在《前进方耀》中,讨论了许多用于针灸保健的材料。宋代王志忠的《针灸学经典》中记载,针灸用于预防多种疾病,如刺泻风门无痈等。明代的医师也提倡针灸保健。高武在《针灸聚英》中说:“针灸要在它到来之前逆势而上,在它到来之前迎势而上。”逆,即防病的意思。清代潘在《卫生要求》一书中也阐述了针灸的保健作用。他说:“人的脏腑、经络、气血、肌肉每天都不小心,外邪干燥,导致生病。在古代,针灸是基础...所以它有益于关节和气血,这样就可以很快地去除致病因素,并恢复致病因素,从而恢复疾病。”
所谓针灸保健,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的某些穴位,刺激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就是针灸保健。
虽然针灸保健和针灸治疗的方法基本相同,但侧重点不同。针灸治疗重在纠正阴阳和气血的过剩,而针灸保健重在强身健体,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以养生延年为目的。正是由于他们的观点不同,在取穴和用针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如果用于保健,针刺手法的刺激强度要适中,选穴不宜过多,以疗效较强的穴位为主。
保健灸是中国特有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仅可用于身体保健,还可用于久病者的康复。所谓保健灸法,就是在身体的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达到调和气血、调理经络、滋养脏腑、延年益寿的目的。《医学概论》中说:“药不到针,必是艾灸”,可见艾灸能起到针灸和药物有时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关于艾灸的保健作用,早在扁鹊的《心经》中就有明确记载:“人未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虽然他们没有长生不老,但他们仍然可以超过100岁。”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针灸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文化部确认中国中医科学院王学泰、中国针灸学会何朴仁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折叠并编辑此治疗效果。
折叠和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是使堵塞的经络通畅,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这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经络“内属脏腑,外络于四肢”,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穴位,针刺手法,三棱针刺血,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折叠和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变,这是针灸治疗的最终目的。疾病的机理很复杂,但可以概括为阴阳失调。针灸调和阴阳的功能是通过经络的阴阳属性、经络穴位的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
折叠,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是帮助人体维持正气,祛除邪气。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善恶斗争的过程。针灸治疗就是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折叠和编辑针灸的起源在这一段
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出版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说:“寒则百病,宜灸之”,指的是艾灸,其中对九针的形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针灸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描述。针灸疗法在中国流行了两千多年,并传播到世界各地。针灸的出现更早。
在古代,人们被一些尖锐坚硬的物体意外击中,如石头和荆棘,意外的疼痛得到缓解。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锐的石头刺伤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人为地刺穿身体使其出血以减轻疼痛。人们掌握了挖磨技术,可以制作一些适合刺入体内治疗疾病的精美石器。这个石器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卞氏。人们用“砭石”刺穿身体的某个部位来治疗疾病。
在当时,卞氏在外科手术中更常用于化脓性感染的切开引流,因此也被称为针石或结石。《山海经》说:“有石似玉,可作针用”,这是石针的早期记载。在中国的考古中发现过石匾。可以说,砭石是后来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山海经》中的灸法是在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产生的。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现身体某一部位的疼痛可以通过烧、烤来缓解或减轻,进而学会用动物皮或树皮包裹滚烫的石头、沙子进行局部热熨,并逐渐发展到点燃树枝或烤干草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选用具有温经通络作用的易燃艾叶作为艾灸治疗的主要材料,在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使艾灸和针灸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易燃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保存,后来成为艾灸最重要的原料。
“针刺”逐渐发展为针灸,“热熨”逐渐发展为艾灸,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的传统说法是“针”。“金”字的意思是“金属”,如金、银、铜等材料。“咸”就是“酸”的意思(参见互动百科“咸”的注释)。“金”和“咸”的组合意思是:“产生酸感的乐器。不排除古人用炒过的竹针做一次性针。这种竹针叫“针”,其字形中的“咸”字还是“酸”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