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哪些启示?

1.儒家哲学的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朝气蓬勃、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崇德重义、仁义爱人、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值得阐释和弘扬。再比如道家和道教的道器、自然、尊道、尊德、天人合一、同人之爱、修身养性,这些都展现了人生的智慧,具有重要的价值。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客观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现代价值。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文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实践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学被称为“杰出之学”。汉代以后,儒学获得了“国家意识”的法律地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国民性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建设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含两层含义:天人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关于天人合一,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天道包含在人性之中,天道的统一要在人性的统一中看到。所以他不仅讲“天知人”,而且把天人格化、道德化。他还谈到“人知天命”,强调人在命运面前不是被动的。孟子把天与人性联系起来,主张“敬业”“知性”“知天”,以人性为中介,沟通统一天人。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主张“中庸之道”。中庸,又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一个意思,即“和而不同”、“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就是要不要,要不要肯定,要不要否定。这是符合辩证法的,也是同样的观点。所谓“过犹不及”,就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边界和尺度,达到或超过这个边界和尺度都是不可取的。“和而不同”、“过犹不及”的本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平衡,把握事物的度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当今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小家庭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发展也是如此。可想而知,如果一味照搬西方“征服天”的思想,对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所谓人文意识,就是对人的尊重和敬仰,提升人的生命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追求的。毫无疑问,儒家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那样强调人的个性自由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但这只是相对的。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杀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和价值,抹杀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孔子说“仁靠己”,仁的实现靠自己的努力;他还说“要立业,就要成材”,“立业”和“成材”都要建立在“立业”和“成材”的基础上。孟子说“道只自适”,求道别无他法,全靠自己的修行和悟性。这是对人类个体主体独立性和能动性的肯定。其次,主体应包括个体主体和准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准主体意识。就准主体和准主体意识而言,儒家不仅从不忽视,反而非常重视。一方面,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儒家把人看作是一种社会的阶级存在,人作为一种阶级存在,在自然界和宇宙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另一方面,儒家思想是以人的家庭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的世界和人类社会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支撑,所以人的社会价值或准主体价值比人的自我价值或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不同于其他事物,具有不可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国之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国家的和平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于君”,认为民、国、君之重要,民为第一,天下得失取决于民之对立。

儒家的人文意识强调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主张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当然,儒家民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现代西方民主思想。民本或民本理念通过肯定人性来彰显人格尊严,民主理念通过肯定人权来走向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是相通的,但不能划等号。但民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必要从儒家民本思想中汲取有益的养分。

与道家崇尚自然的传统不同,儒家传统崇尚道德。儒家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首先,德性的存在构成了人们人格评价的直接依据。如果一个人没有崇高的道德,即使他是王子,也不会受到所有人的尊敬;相反,有了崇高的道德,即使再穷,也能得到全民的称赞,永垂不朽。其次,道德是人们设身处地的行为准则。儒家认为仁义之心是人的生命之本,失去了仁义之心就失去了生命之本。所以他们强调要从仁义出发,不做亏心事,不拿不义之财,即使与人相处也要有选择,要以仁义之心与人相处。第三,道德是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儒家重视教育,但他们讲的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伦理道德教育和如何做人。儒家的愿望是通过道德教育,培养有理想、有仁心的人的理想人格。最后,道德也是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兴衰与这个国家从君主到人民的道德状况和标准密切相关。仁存,仁亡。

儒家给我们留下了崇尚道德的传统,严格来说,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并不矛盾。一个道德修养和道德觉悟高的人,也就是守法的人,在经济活动中自然可以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儒家的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不一定符合现代社会和经济,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国家,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绝不能放弃其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在儒家看来,和谐境界的实现、人文精神的高扬、苦难境界的逃离、道德品质的提升,都离不开人们投身现实、锐意进取的努力和行动。所以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实践,儒家人物大多是实践者。孔子说:“住在房子里的学者,不足以成为学者。”。意思是说,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当他有无穷无尽的责任和事业时,就应该去为社会服务。否则,做一个学者是可耻的,他不配做一个知识分子。道德修养或道德实践是通过自我修养或自我改造来实现其“内圣”目标;社会政治实践是通过立功或社会改造来实现其“外为王”的目标。“内圣”靠的是“立德”,即注重人的身心修养以立起道德人格;“洋王”靠的是“立功”,即在社会上成就一番大业来为政治人格挺身而出。所以大学在强调“修身齐家”的同时,马上就谈到了“治国平天下”,认为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废。所以儒家反对空谈,反对坐言起行,特别强调修行的重要性。《易传》也说:“天道强,君子自强不息。”要求人们模仿天地运作的雄浑风格,直面现实,改造自己和社会,不惧怕任何艰难险阻;要求人们持之以恒,知难而进,奋发向上,依靠主体的力量,通过主体的实践来完善自己和社会。

从中国历史来看,儒家文化的务实倾向和蓬勃精神,对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爱国传统、追求真理传统和与恶势力作斗争传统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优良传统在今天显然没有过时,仍然要靠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我们有理由从儒家的实践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并加以创新。

2.佛教,它的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包容、和谐、解脱等一系列理念,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们应该“利用宗教教义、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一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中国佛教哲学的基本思想。

(A)起源

(2)因果关系

(3)平等

(4)同情心

(5)中间道路

(6)和谐

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以上论述表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三组基本矛盾在当代人类社会中,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其他的则变得更加尖锐。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在于,其重要原理日益得到充分阐述,经过创造性阐释,其作用开始显现;运用佛教哲学来缓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必将有助于提高人类的精神素质,减少人类的现实痛苦,满足人类新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和谐与共同发展。

(一)关注人与自身的矛盾,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B)协调人民之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三)调节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当今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及其基本矛盾的变化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如何处理好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涉及社会、经济和制度,还涉及科技和人的心灵。佛教有其因循神话、穿透执着的谬误思想,佛教哲学解决不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许多具体问题,但可以提供一些世俗社会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所缺乏的解决方案,即高度重视人自身的精神建设,以此来调整人的价值取向,改变人的心态,改造人的意识,提升人的智慧,从而为解决人类社会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做出贡献。因此,我们要再次强调,佛教哲学要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的思想资源并及时做出解释,不断加强与现代社会的关注和联系,对新出现的重大社会问题做出及时回应。我们认为,佛教哲学无疑具有现代价值,佛教哲学价值在现代社会的真正落实和充分展示,有赖于人的努力,也需要人的努力。

3.道教和佛教的哲学思想中也包含着积极的因素,需要很好地发掘和利用,为社会主义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以长生不老为最高信仰。它通过养生和道德修养,劝说人们长生不老,长生不老,最终摆脱死亡,寻求永恒。道教在许多方面对道教进行了继承和改造,表现出与道教的联系,而改造则表现出区别。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魏晋以后,道教取代了道教,在社会中发挥了作用和功能。美国学者唐纳德·毕晓普教授主编的《中国思想概论》一书指出,认为道教是道教思想普遍堕落腐败的产物是不合理的;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道教所缺乏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道家诉诸的是心性或理性,道家诉诸的是人的情绪、情感或情趣。道教充分利用了人的恐惧、神秘、惊奇的感情,但道教对此视而不见。(见《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1987,第479页,三联书店1988版)。作者试图说明道教文化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更重要的问题是,道家文化在当代社会还有价值吗?道教文化是不是博物馆文化,只是陈列出来供人参观,就像我们看文物展一样?作者没有问也没有答。

我们的回答是:道教文化不是化石,不是文物,而是现代中国社会活生生的存在。它仍然活跃,并试图表达自己。为什么还活着,还被一些人欣赏?因为它有自己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所以人们觉得仍然可以找到治愈现代社会顽疾的神奇配方。它所提出的一些问题,至今我仍能感受到《神圣的独角兽》的和谐的心跳,这对当代人解决这些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许多学者探讨了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指出:“没有道教,中国就像一棵有些根深蒂固的烂树。这些根在今天仍然充满活力。”(第二卷,第178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董光弼的文章《道家思想的现代性与世界意义》认为,“在当代科技的社会危机中,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被科学人文主义者重新发现。李约瑟、汤川秀树、卡普拉等人发现了近代科学世界观向道家思想回归的一些特征,并以此为契机,试图建构一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平衡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葛发现:“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的灵魂仍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发挥着作用,渗透着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学术的各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道教文化与现代文明概论,第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版)从道教是道教的继承、转化和延伸的角度来看,道教中的一些内容也有其现代价值,与道教有一些相似之处。在我看来,道家文化的现代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当代科学的发展有启发性,从中可以“温故而知新”。道教对自然和人体本身的探索,产生了中国古代的一系列科技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说道教蕴含着古代科学元素,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道家原始的科学主义可以与当代科学联系起来,从而构建一个新的科学殿堂。事实上,一些当代自然科学家已经发现了道家思想与最新科学之间的一些相似之处,并利用这些方法来解释当代科学面临的新问题。在当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危机中,一些著名科学家利用“道”的概念来重构科学理论模型。日本的汤川秀树认为,物理学的发展不断更新“道”的概念,在探索最新物理概念的过程中,老子的“道”会获得非凡的新思想。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道与现代物理学中的场概念非常相似。可以说,“道”对当代化学、物理学、宇宙学和人类生命科学都有借鉴意义。道家在对老庄“道”的阐释上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发展,丰富了“道”的内容。可惜当代科学家只关注道家,道家演化出来的“道”没有被当代科学开发应用。我相信我们可以从中发掘宝藏,为当代科学带来新的财富。

第二,道家人生哲学对当代长寿的启示。道家非常重视生命,推崇人在生命问题上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吾命在吾不在天”,依靠人的修养来改变命运,提高生命的数量和质量。道家根据“道”的生命规律,提出了“生道合一”,认为修道者若能修炼,与道和谐,就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在道家看来,凡是爱自己的生命,关心他人的生命,进而爱万物的生命,就会与道相通,就会“死而不死”,使自己的生命不朽。从现在到未来,人们会在道家的人生哲学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尤其是它的一些操作方法如气功、打坐等。道教的各种养生方法大行其道,形成了大规模持续的气功养生热。究其原因,道教气功和养生方法可以祛除疾病,优化人的生理机能,净化人的灵魂,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个体生命旺盛而持久。道家心理治疗无疑是当代人的有效药方。纵观当今商业化社会,竞争激烈,让人感到紧张焦虑,心理病人增多。如果能借鉴道家心理疗法,从工作中请假,可以缓解个人焦虑,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道教的一些仪式也不同程度地减轻了当代人的心理负担,满足了人们预测命运的心理需求。道家文化对当代人的身心健康有帮助,这是非常明显的事实。

第三,道教中有很多人生经验,可供现代人借鉴。道教给人一种安身立命的智慧。它教导人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回归简单。为了安定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过安静的生活。这是一种超然的人生观,一种安逸的人生观,它向往自然、朴素、自足、和谐的生活。哲学家海德格尔引用霍尔德林后期的诗说:“人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却诗意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海德格尔诗论集》,第194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过着诗意的生活,自由而满足地享受生活,也是道家的理想。这种艺术化的生活,对物欲横流、洪水泛滥的当代社会,对某些贪财、不择手段猎取财富的当代人,是一种警醒。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了一些新的失落,回归自然的价值取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获得更人性化的生活体验。人们通常认为道家哲学是失败者的人生哲学。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认为“凡中国人,得志则为儒,败德则为道”。(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第107页)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十章引用了这样一段话:“儒家思想一直是‘成功者’或希望成功的人的哲学。道家思想是‘失败者’或尝过‘成功’痛苦的人的哲学。(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版,第178页)是的,道家的人生哲学可以起到安慰人的幻灭和痛苦的作用,就像服用止痛剂一样,使人以豁达和平静的心态对待失败,维持生命的平衡。但是,道家哲学也可以是成功人士的哲学。成功人士以此人生哲学为镜,时时提醒自己“有福无双至”,不飞扬跋扈,不活在成功中,保持成功的力度和长度。其实,成功的人是需要道家人生哲学的指导的,那叫做:“圣人虽在庙之上,心与山林无异”。(郭象《庄子·逍遥游注》)具有大智大慧的道家人生哲学,对当代人正确冷静地处理人生成败,保持和谐平衡的生活氛围,焕发生命活力,具有指导意义。无论生活的失败者还是成功者,都可以用它诗意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第四,道教中的生态伦理、重视生态环境的精神和自然保护主义的意识都值得现代人借鉴。我们的地球就像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载着地球村的居民遨游太空。这艘我们可以命名为“大道”的船有50亿乘客。问题是飞船大道正在被肆意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飞船的保护层——臭氧在减少,生态失衡,危及乘客安全。这些都是人们对地球资源无休止的破坏性掠夺造成的。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回忆一下道教中的一些古老教义,总结一下道教的生态伦理观,或许是非常有益的。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构互感,应该和谐相处。自然的发展要遵守一定的道德标准,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那肯定会伤害人类自身。作为小宇宙的人和作为大宇宙的自然都在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一旦这种交流被人为破坏,失去和谐与平衡,那么人就无法得到安宁。当代生态平衡的失衡,从道家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因为人们忘记了自己与大自然母亲的生物关系,认为可以随意从母亲那里攫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顾对母亲身体的伤害。道家生态伦理主张对宇宙万物表现出仁爱之心,尊重自然界万物的属性,让宇宙万物自给自足,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在道家看来,人与自然界的万物是有因果关系的,人与宇宙万物是相互感应的。归纳的基础是,人和万物都是精神性的,人和物具有相同的信息。相比较而言,人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他属于自然,也不同于自然,但他必须依靠自然才能生存,所以他应该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只要人类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人类面临新的发展、走向未来的过程中,道家尊重自然、顺从自然、赞美自然的理念及其生态观发人深省,对解决人类生存危机具有现代意义。

总之,道家提出的一些问题与当代人面临的生活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有一定的相似性,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对当代人也有参考价值。道教的现代意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