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是怎么吃粥的?
古人吃粥,有的是为了改变饮食习惯,强身健体,或者显示身份。
苏东坡爱吃豆粥,说:“沙瓶煮豆,软如酥。”一天晚上,苏和她的朋友吴一起玩,晚上她很饿。吴劝她吃米粥,说:“新粥对胃有好处。”米粥不仅可以充饥,还具有养生的功效。
南宋诗人刘克庄说“与厨师煮粥难得”,不是缺米,而是求新求变。南宋诗人范成大吃粥为“雕姜切桂浇蔗糖,比黄亮更甜更滑”。
南宋诗人杨万里爱煮梅子粥吃:“脱了核就煮粥。”
陆游更是善吃粥,说“只有吃粥,才能成仙。”他认为吃粥可以延年益寿,可以成仙。难怪他一生饱经风霜,活到86岁。
在古代宫殿里吃粥是一种隆重的礼节。“问庶人问鬼神”的汉高祖宣帝,命令儒生读《楚辞》,“每诵皆粥”。唐朝皇帝还以“防风粥”赐秀才学士。据说白居易有幸吃到了,“食之口香七日”。皇帝吃粥也挺有意思的:晋元康九年,在惠帝司马忠时,“天下荒芜,百姓饿死。皇帝听了,说:‘为什么不吃肉末?’“糜,粥也。普通人没饭吃不了粥。吃惯了肉末的惠帝说,老百姓没有米粥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一句话让世界发笑。
而更多的古人吃粥是出于无奈,为了填饱肚子,延长寿命,度过一个荒年的好年景。
宋代的范仲淹,早年家境贫寒,多年留学海外。他每天吃两顿米粥充饥,“破机划粥”成为一段佳话。清代龚自珍赞之:“家贫而执着,贪读书如饥而渴。在粥僧之家,学问高深。”清代赵翼《露檐杂记》中有两首米粥诗。其中一个说:“旱年不收稻,粥至今不稠。人话粘在物上,我说勺子承载两岸。在堂前撑着风浪,下个月交给朝廷沉钩。早上不用青铜照,眉眼分明在里面。”其次,他说:“煮饭不如煮粥,这样可以和孩子好好商量。一升可以用两升,两天可以算六次节食。一个客人只需要添火加水,不需要钱要汤。莫言淡泊少尝,味长在淡泊中。”读起来很悲伤。我想,赵翼曾经在朝中为官,后又辞官读书,这样可以亲近百姓,可见当时他家的窘迫。而普通人,根本活不下去。他们饥肠辘辘,衣不蔽体,饥肠辘辘,苦不堪言,恐怕连粥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