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十五不理发”是从哪里来的?

据史书记载,清军入关时,强迫汉人剃发留辫,而汉人因忧国忧民,同意正月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成“乡愁”。时间久了,“思前想后”就成了“死叔”的谐音,最后成了“正月不剃头,剃头死叔”的民间禁忌

从这个角度来看,“正月理发不宜”是半个传统观念,一般是迷信。

另外,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正月不理发也是合理的。《黄帝内经·苏文》载:春为三月,意为天地生,万物荣。换句话说,春天是万物发芽、推陈出新的季节,它不应该阻止新事物的生长。与头发相对应的,是让头发披散下来,让它自由生长,但又不能剪掉,这是违背春天的精神的。

老人们常说:“正月十五是一年或一个月的第一天,象征着事物新的开始。”俗话说“好运当头”。所以初一十五洗头就是洗去你的好运。

延伸资料:正月不剃头指的是中国大部分地区流传的“正月不剃头,把大爷剃死”的习俗;这一习俗起源于1644左右,当时清廷颁布了理发令。

我叔叔在第一个月就去世了,这是一个误传。不剪发的意思是“思前想后”,这是明末清初流传至今的习俗。当时,清朝下令所有公民都要理发。有些人在正月不理发,以示对明朝的怀念。但又无法与清政府公开对抗,于是有了“我叔正月死”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理发传奇

图例1

民国二十四版出版的《叶仙志》卷二《风俗》揭示了风俗的答案:“听说清朝以前剃发的诏书是顺治四年正月实行的,明朝的制度发生了变化,百姓因剃发而想到了老先生,所以说‘思老’。时间长了,我误把它当成了‘死叔叔’。”正月不剃头,本来就是一种“怀旧”。

正月是一年的开始,就像一天的早晨。不要在第一个月剃一个月的头来记住传统。乡老“理发令”的时间有误,不是顺治四年正月,而是顺治二年六月。当时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在前门、地安门、东西牌楼等北京主要路口设立岗亭,免费为行人剃头。

“理发令”规定官、兵、民一律剃头,迟疑者按逆贼论斩首!朝廷以死相要挟汉人臣服于满族,吓坏了汉人。但这种恐慌瞬间变成了愤怒。他们宁死也不剃头,甚至高呼“我宁愿做一个绑着头发的鬼,也不要剃光头。”但是,脖子毕竟没有钢刀硬,汉人为了脖子,也是被迫剃发的。

但是反抗并没有停止,第一个月不刮胡子就是一种反抗。1644年到1650年(顺治元年到顺治七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了《鞑靼之战》,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自己的头发而战的情形:士兵和老百姓拿起武器,誓死保卫自己的头发,比明成祖还要英勇。他们不仅把清军赶出了他们的城市,

事实上,如果赶上过去,他们可能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不是继续发展和胜利,他们只满足于保住自己的头发。意大利人很难理解,为了剃光头不惜转身。

图例2

汉族男人自古蓄发,“身披皮衣,受父母影响”,不敢伤害,不敢妄动。剃光头就像杀人一样。“去送”的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刑。三国曹操剪了头发,换了头作为证明。这种习惯自隋唐以来就被废除了:尚未成熟的孩子,头发披在脖子上,披在披肩上;当我成年后,我的头发总是挽成一个发髻。当时清朝为了统一全国的服饰,强迫汉人模仿满人,剃光头,留辫子。

满族人以前是狩猎部落。为了实用方便,他们从额角两端画了一条直线,直线外的头发全部剃掉,只留下头顶的头发编成辫子。习俗有很强的传承性,会随着时间和地点而变化。满人入主中原后,强迫汉人剃发。“留下你的头发,留下你的头发。”汉人拼死一战,死了不少人,最后却被迫剃头,留下“钱鼠尾”。

这样,如果正月不剃头“怀念旧”,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心理基础,就会被谐音误传为“死叔”。汉人为了反抗清贵族的统治,发明了正月剃头死的说法。正月一个月不剃头,就是一年不剃头,为了缅怀祖先和传统。在中国人的传统中,舅舅是正义的象征。一般都是舅舅主持家庭分居的正义。

参考资料:

正月不剃头——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