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又名《老子》、《道德真理》、《老子五千篇》。据《史记》记载,这本书是春秋时期周朝的历史学家老子写的。老子,姓李,楚人。它是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后被道家吸收,因而成为道家的主要经典之一。
《道德经》的版本很多,全文五千多字。今天的通俗版本分为81篇,以东汉为蓝本。《道德经》包含上下经。上经,又名道经,第***37章;夏静,也被称为“美德经典”,有44章。中国湖北省1993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有A、B、C三种,年代为战国中期,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传世抄本。1973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两件,中国湖南出土。《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不分篇章,时间为秦末西汉初。另外,可能是从西汉后期北大藏汉简中抄来的,标明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书名。* * *共分77章,也属于前面的《德经传》,后面的《道经》。
唐以后,东汉时期《道德经》注释流传最广。从魏晋到隋唐,据唐末道士杜光庭统计,共有60余派,其中绝大部分是道士。宋代以后,《道德经》的集中注释形式逐渐出现。如元代刘为勇《道德经义集》引用唐宋注释130余条。明清时期,笔记作家很多。自战国以来,历代注释1600余条,蔚为大观。关于道教的注释,敦煌写的《老子相儿注》最具代表性。其中王弼的注释属于哲学著作。另一方面,河上的公注发挥了养生的思想。想起你的笔记,多是用道家神学、戒律等观点进行解读。因此,《道德经》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而且是除《圣经》之外被翻译成外文、发行量最大的世界名著。
《道德经》是为了应对礼教崩溃、政治社会失序的时代难题而产生的。因此,该书内容虽以哲学问题为主,但也涉及政治、社会、军事、教育、文化、礼乐、道德伦理,希望通过无为、自然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使政治社会秩序回归正轨。
老子被道教视为三清至尊神之一,是太清道德神的化身,也被称为太上老君,所以《道德经》是道教史上的根本经典。东汉时期,老子的《河上公主论》一直在道教界流传,受到道教人士的高度重视。东汉末年,老子《五斗米道士二思注》与老子《五千篇》一起被列为必读经典。唐玄宗圣旨《老子》,天下郡县必修,被尊为道德真经。今天,超过50个《道德经》注释被归入沈东正统道藏部的这一类别。总的来说是从哲学、易学、内外炼丹、* * * *思维、道德伦理等角度进行解读,丰富了道家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道德经》的哲学影响更是难以估量。《道德经》构建了以“道”为核心概念的哲学体系,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宇宙的最高法则,创造了出道、道德、物、虚无、存在、玄学、名、一、空、静、气、无为、有为等哲学概念,对后世的玄学、宇宙论、语言哲学都有重大意义。此外,《道德经》学说是道教、黄老思想、魏晋玄学乃至法家思想发展的源头和不可或缺的养料。尤其在魏晋时期,他与《周易》、《庄子》并称为“三玄”,主导了魏晋玄学的主题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