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道德是修身的根本?

人们常说,要想立,先要立,没有立就立不起来。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钦佩和赞美那些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人。如姚、舜、屈原、包拯、、文天祥等...人和道德就像土地和水。土地失去水分,就成了焦土;没有美德,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地势低洼的地方水最丰富,志士仁人最仰慕。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的立命之本。

人要有智慧和才华,还要有良好的修养和品德。考核国家公务员,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德第一,能第二。因为美德是一个人的灵魂。司马光曾这样评价人的德与才:德才兼备,谓之圣人;无德无才,谓之愚人;德胜太有才,称之为君子;比德行好,叫小人。我们都知道,萧何、张亮、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为什么不是陈平?难道是人家吝啬这个“职称”名额?显然不是,因为“汉初三杰”的称号是后人加上去的。此时,陈平早已过世,不会再与当时的人争治。是立功不够突出吗?一点也不。有个成语叫“六出六塔”,指的是陈平曾经为高祖刘邦出了六个塔,其中利用双重间谍来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最主要的原因是“道德”的缺失,偷窃、收受钱财的“腐败”与“杰”的称号并不相称。与陈平相比,四岁让梨长大的孔融,七岁打碎一个瓮救朋友的司马光,看似微不足道,但他们的故事却代代相传,因为他们体现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成为我们伟大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再对比一下李震和郭的情况:28岁成为省领导秘书的李震,用7年时间一跃成为省国税局局长;年轻人事业有成,前途光明,天赋自然出众,这一点我们当然不会怀疑。李真这个狂妄的人,为什么38岁就被“双规”,二审被判死刑?原因是“德”有问题。自我欲望膨胀,作风腐败,盛气凌人,盛气凌人,尔虞我诈,有些行为不仅不道德,甚至不人道。等待他的只能是正义的炮火。然而,郭当时只是村党支部书记,是我们党的一名非常普通的基层干部。他去世后,村民们连夜在村口自发为郭立了“功德碑”。原因是人们从他身上看到了* * *党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质。为了改变惠家沟村恶劣的生态环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让老百姓早日过上富裕的生活,他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富裕生活,自告奋勇当起了村党支部书记。八年时间,他忍着病痛,投身于集体事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他以自己孱弱的身体,废寝忘食,不畏艰难,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无私践行* * *制片人的宗旨,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当代* * *制片人的创业与奉献的动人歌曲。这样的人是不会忘记所谓“大德如命”的。

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相信尚德的民族。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德是我们的拐杖。”(英国诗人布莱克《老牧羊人之歌》)在社会上,你会通过遵守社会公德来赢得朋友;在职场中,恪守职业道德,你会赢得信任;在家里,你会以良好的家庭美德享受幸福。在社会经济不断繁荣的今天,人们的社交范围越来越广,社交活动越来越多,针对道德防线发起的各种“进攻战”时有发生。只有拥有一颗高尚的心,清白的行为,才能在正义中行走。冰心曾经说过,“开放的心态和良好的心情是一种超级养生”。的确,无私、开放、无精神负担、自然平静的生活、踏实的睡眠,也不失为一种养生之道。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其理论专著《教育学》中指出:“人的道德信仰、情感和行为习惯并非与生俱来,都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习得的。”培养我们优秀的品德,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以道德为准绳,规范思想和言行,从教育中汲取道德营养,在生活中端正行为,不断锤炼品德。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纯洁圣洁的人。诚然,时时刻刻、处处、事事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理智和头脑,勇气和意志,甚至痛苦和磨难。但这就像买衣服一样。如果你买了一件便宜的衣服,付钱的时候会很开心,但是每次穿都会觉得不舒服。而如果你买的是高品质的服装,付钱的时候会心痛,但是每次穿起来都会觉得舒服体面。一个有德行的人,喜欢高质量的衣服,品味高,受人尊重。他不仅享受生活的乐趣,还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君子之商,以此为基。”做人,一定要把“德”放在第一位。虽然我们不一定能让自己变得伟大,但我们一定能通过道德的完善让自己的人格变得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