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是不是中国的商品粮基地和最重要的林业基地?为什么?
黑龙江垦区位于世界著名的黑土带,是目前中国三大垦区之一。经过60年的开发建设,黑龙江垦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国有农场集团、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战略粮食储备基地和中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黑龙江垦区位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山麓,总土地面积5.7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00多万亩。下辖9个分局、114个农场,分布在全省12个市的74个县(市、区)。目前总人口165.8万人,从业人员79.7万人。黑龙江垦区的开发建设始于194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下,14万复员官兵、5万高校毕业生、20万内地边防青年、54万城市知青投入垦区开发建设。垦区自开发建设之日起,就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己任。经过60年的发展,垦区粮食生产能力从1978年的25亿公斤增加到2006年的113亿公斤,其中商品粮突破100亿公斤,商品率近90%。经过60年的发展,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垦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人均粮食产量34.5吨,高于15个发达国家的25吨。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以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农业生产实现了全作物、全区域、全过程的标准化。黑龙江垦区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注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建成了九三油脂、完达山乳业、北大荒大米等11家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了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知名品牌,其中北大荒、完达山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60年来,黑龙江垦区在古老的荒地上建设了140多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小城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社会管理体系。如今,三代北大荒人创造的以“艰苦奋斗、勇于探索、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记者孙、王春雨)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写在黑龙江垦区建设60周年之际。为了给中国人民找到解决自己粮食问题的出路,从65438到0947,数百万人投入了黑土地的怀抱!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大荒。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开发建设,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一座北大仓,土地无边肥沃,稻麦飘香,城镇相望。60年来,黑龙江垦区累计生产粮豆3639亿斤,上交国家商品粮2538亿斤。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战略粮食储备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它被称为国家的“中国粮仓”,能够“把握、调整和应对突发事件”。尽管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2006年黑龙江垦区粮食和豆类总产量仍达到226.4亿斤。商品粮首次突破200亿斤,同比增长10.9%。据了解,垦区农业标准化覆盖率100%,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加快了垦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7月下旬,记者来到黑龙江垦区红兴隆分场八五二农场第四管理区第二作业站,与正在稻田里忙碌的副站长艾红伟对话。他承包的200亩水稻高产攻关田,就是眼前的大片绿地号。他告诉记者,从育苗、播种、种植、施肥,都是按照年初的设计方案实施的。从站在田边的设计方案上,记者看到他们对水稻生长每个阶段会发生的任何情况都做出了预测和解决方案。这种由八五二农场率先提出的“工程设计、工厂化管理”的田间作业模式已在全垦区推广,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对农业生产的产供销全过程进行提前设计,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预算成本,设计产出,锁定利润。2004年以来,黑龙江垦区从国外引进了一大批在保护性耕作和节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大型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了200个现代农业机械示范区,实施了以大马力农业机械为载体的精准农业。这些现代化农业机械集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精量播种、变量施肥于一体,一次性完成深松、浅耕、整地、播种、保墒、镇压六项作业,大大提高了垦区农业生产力。截至2006年底,垦区拥有农机总动力472.3万千瓦,形成了从田间到院子、从地下到天上的中国最大的农机集团。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比全国高50个百分点以上,实现了从初级农业机械化向更高层次农业机械化的转变。在号称中国最大家庭农场的第854农场崔永龙的地号上,几台大马力的收割机在其间行驶,经过的地方是收割整齐的麦秆。无法掩饰丰收带来的喜悦,崔永龙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些机器都是他自己购买的,仅一套美国Case 2388收割机(脱粒机)就花了两百多万元。而且驾驶员可以在有空调的全封闭驾驶室内,西装革履地完成所有操作。高度的农业机械化创造了可与世界媲美的劳动生产率。目前,黑龙江垦区农业劳动力人均生产粮食35.4吨,高于发达国家28吨的水平。老君创造农业增加值3.2万元,平均收入达到1.396654.38+0元。黑龙江垦区用全省五分之一的土地生产了全省三分之一的粮食,其中商品量占全省的二分之一,跨省粮食的四分之一。黑龙江垦区有104个农场,遍布龙江大地,分属9个农垦分局。如今,这九支“前军”因地制宜,你产“稻”我养“牛”,以特色求生存,以产业求发展。北大荒牛业、北大荒米业、北大荒马铃薯业等一批主导产业集团应运而生,黑龙江垦区“一局一品”的产业布局形成。花园式工厂,现代化工厂,这是走进九三油脂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惠康食品有限公司时,记者脑海中闪现的字眼,办公室主任张树林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公司的产品已经从纯大豆加工发展到大豆精深加工。”黑龙江垦区的工业是随着农场的建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农场建设之初,垦区的产业大多是“小粮油、小修理、小建材、小酿酒、小奶粉”,农场都是“五小”。这些小而散的农产品加工业无法承担影响垦区经济转型的重任。2000年以来,黑龙江农垦总局以产业整合和重新布局为突破口,建立了一批设备精良、影响力强、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九三油脂集团利用大连的原料优势、内外贸优势、天津的京津唐市场优势、广西的港口优势,先后在大连、天津、广西防城港成立控股公司,年加工大豆654.38+0.5万吨,位居中国大企业500强、世界同行业第三。北大荒牛业投资1.9亿元的65438+万头肉牛屠宰生产线从2005年4月底建成投产到当年建成投产仅用了150天,创造了当年投产、获证、走出国门的同类企业新速度。北大荒的马铃薯产业始于2005年。2006年创下三个“全国最好”,当年出口3000吨。北大荒米业对垦区大米加工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形成合力。现拥有58条国际领先的精米生产线,年加工大米265万吨,年生产精米654.38+70万吨,成为中国最大的专业大米加工企业。据了解,黑龙江垦区的企业每年都要把销售收入的2%以上用于产品研发。自2000年以来,垦区共启动重点技术改造项目52个,总投资61.3亿元。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相继投产,促进了企业的产业水平。如今的北大荒已经彻底告别了原始的农产品。目前,黑龙江垦区拥有大豆异黄酮、维生素E、乳宝、冻干粉针剂等20多项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60年前,当10万复员官兵踏上北大荒这片古老的荒地时,马架和地窖就是这些英雄官兵安家的地方。60年后,140座座富有现代气息的新城,星罗棋布在北大荒5760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经过60年的风雨,北大荒人民充分享受了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了城市人的幸福生活。在857农场生活了40多年的第七行政区农场工人曹连龙,亲身见证了这个曾经封闭的小城发展成如此发达的交通和整洁的小镇。“十几年前,一下雨,土路就变成了土路。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去。”现在,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通往公司的平整水泥路,道路两旁开满绿色的松柏树,整齐划一的别墅小区。在850农场,记者在荷花池漫步时,感受到盛夏树木带来的舒适,同时也感受到农场工人住在形状各异的别墅里的兴奋...他们眼中的这一切,让记者感叹60年来给这里带来的巨大变化。黑龙江垦区以建设北方园林生态城镇群为目标,重新定位垦区城镇规模、布局和功能,着力打造5个全国一流、人口约65438+万的现代化小城市;全省一流高标准现代化小城镇50个,人口约654.38+0万;行政区500个,人口约1,服务于垦区特色现代农业,形成了以分局中心镇为核心,农场重点镇为骨干,辐射带动行政区的城乡一体化城镇布局。黑龙江垦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位。围绕环城屏障、主干道园林化、公共小区园林化、生活园区绿化化的目标,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程,努力建设一房一绿地、一片绿地、一条绿线。93农垦城在城区周围形成了百米宽的生态防护林带,宝泉岭农垦城在城区所有街道都种上了绿树。据了解,“十五”期间,黑龙江垦区新建或扩建了56个园区。建成了九三农垦城一个比较大的40公顷的公园,三江农垦城一个10公顷的公园,红兴隆农垦城一个22公顷的公园。利用自然条件,建成了一批水上公园,如八五九、八五六、海林、嫩江农场,宝泉岭尚志公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