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乘凉时间太长,要小心阴热的“毒招”。
中暑分阴阳,急救需要学习。
据副院长介绍,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我们通常所说的中暑多指阳暑。患者经常在烈日下工作,或长时间行走,或长时间在温度高、通风不良、湿度大的环境中工作,突然出现头晕、胸闷、高热出汗、烧炭、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渴多汗、气短气短。这种中暑往往很严重,很危急。
防暑,夏天出门要注意准备防晒装备,如雨伞、太阳帽、墨镜、防晒霜等。,并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清凉饮料以及防暑降温药物,如十滴水、藿香正气水、任丹、风油精等。,避免室外变得非常热,然后突然进入空调很宽的房间;或者在出汗的状态下,洗冷水澡或者喝冷饮。
谭庆宇摄
夏天,我们有时晚上睡在户外,或坐在寒冷潮湿的地方,或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后立即用冷水冲洗自己,或迅速喝下大量的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在睡眠中被电风扇的强风吹动,这些都会使风、寒、湿侵入体内,造成“阴夏”。由于湿粘,阴暑病程相对较长。同时,病原微生物会乘虚而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上吐下泻,甚至引起口眼歪斜,诱发中风偏瘫。阴暑治法主要是祛暑解表,燥湿和中,用香薷粉(香薷、香菇、厚朴)。藿香正气丸(液、胶囊)等中成药。
中暑急救原则:脱离热源环境,迅速降低体温,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暑为主。治疗方法:①帮助患者在阴凉处平卧,抬头,解开衣服,以利于散热;(2)补充水和电解质,最好是淡盐水;以及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等清热解暑药物。③将湿毛巾、冰块、冰袋放在患者头部、腋窝、大腿根部,加速散热;(4)如果情况处于严重的休克状态,抬高患者的双脚可以缓解休克症状,同时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采取更专业的综合对症治疗措施,处理并发症,防止脑水肿。一旦发生中暑,要及时就医,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滋补阳气重在调理,夏天不要贪吃。
“夏季防暑的道理大家都能认识和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医养生理论中有很深的理解。”彭康介绍说,俗话说:冬天至日生,夏天至日治,一里一外。极热导致寒冷,寒冷导致许多疾病。所以这个季节的养生既要符合夏季阳气充沛的特点,又要避免夏季气阴受损。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护阳,符合中医“春夏养阳”的养生规律。
夏季至日养阳,请遵循“三忌”。第一,避免晚上躺在寒冷的地方。夜晚吹冷风,特别是头部受风邪影响时,容易导致阳气亏损。第二,避免冷水洗澡。夏天的时候,人的汗孔大多处于开放式引流的状态。冷水洗澡使外寒容易侵入人体,时间一长,就会出现手脚发冷、小腿抽筋、后背发冷等症状。第三,忌生吃生冷。夏天天天吃冷饮和冰品容易引起脾胃虚寒,表现为胃痛、腹泻、消化不良。女性可出现痛经、月经紊乱、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
夏季至日要养阳气,避寒措施主要有:1,防腹寒,睡觉时要盖好“肚子”,尽量吃温热的食物,不要贪吃冷饮和食物;2.防止身体受凉和头、脚、身体受凉,主要是要正确使用电风扇、空调,晚上不宜露宿,运动后不宜立即用冷水打拳、淋浴。3.适当吃点生姜温阳。就像民间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
实习生:刘雅静
通讯员:李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