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文化元素与佛教渊源

吃素不等于吃素,也不是佛教独有的,但中国的素食文化更接近佛教。时代变了,素食文化也随着社会发展发生了变化,也日渐成为一种时尚。值得关注的是,“新素食”与佛教文化仍有难以割舍的“缘分”。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汉代就有素食。《黄帝内经》等医书记载了古代人“养、助、益、补”的饮食观念,主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把吃素视为美德;老庄的清静主义哲学思想也提倡为健康而节制的饮食观。许多隐逸文人崇尚自然,认为吃肉使人感到浑浊,吃素使人感到清澈,所以奉行清心寡欲的原则,奉行素食主义。

原始佛教并没有规定和尚要吃素,而是随缘。因此,法律法规中并没有禁止吃鱼的戒律,所以今天的南传佛教僧侣、藏传佛教和北方传播的日本僧侣都允许吃鱼。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还来不及形成中国的特色。汉族僧人的素食是由距今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萧炎首先提出的,所以素食是汉族佛教僧人特有的规定。

梁武帝·萧炎信佛,三次弃佛。由于熟读佛经,根据佛经中“禁止杀生”的规定,在田健监牢的十年,也就是公元511年,梁武帝写了四篇文章,在皇宫“丰庄门”聚集了1000多名僧尼唱此文。首次提出禁止僧尼“吃各种肉”的主张,并以“王法文”的强制措施加以严格控制,从而形成了汉代僧人的素食制度,一直坚持至今。与此同时,梁武帝还在臣民中倡导素食主义,规定供奉给天地之神祖先的供品不能用三个猪头献祭,而要用面粉献祭。自从梁武帝教规定僧侣必须吃素,佛教就提倡吃素为最有力的东西。很多大乘佛教经典明确规定不能吃一切众生的肉,并从因果报应和轮回的观点论证了吃肉的过错,所以素食由来已久。以前素食往往和斋戒念佛联系在一起,佛教素食是主流。随着健康、环保、慈悲、和平等理念的普及,民间素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个人高雅品位、强烈现代意识和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象征。素食原料以前主要是蔬菜和豆腐;现已开发为大豆蛋白、小麦蛋白、魔芋、食用菌、海藻提取物。素食者主要吃谷物、豆类、蔬菜、水果、干果和种子。

素食的流行主要表现在个人“素食主义”的盛行和各地素食餐厅的兴起。现代素食餐厅融合了宫廷素食、佛教素食和各大民间菜系的素食,甚至还引入了许多西式饮食做法。素食餐厅主要有两个教派。一种是模仿肉,强调形象生动,“味道鲜美”;第二种是纯素食,但求原味和创新,尽量不用半成品。相比之下,后者似乎更时尚。为了做出纯正优秀的素菜,很多素食餐厅往往会聘请佛教素食厨师;很多店主在家都是外行。餐厅布局幽雅,供奉佛祖。堂名、菜名都会选择佛教典故。背景音乐会用佛教音乐,器物也会体现佛教特色。简而言之,他们会在整体设定和细节上贴近佛教,同时会经常流通和帮助印刷佛教文化的善本。

现代素菜更积极地吸收佛教元素,秉承佛教饮食传统和文化内涵,将宫廷菜的精致、民间菜的自然、佛家菜的纯正融为一体,选材严谨,制作精细,命名典雅,烹饪技法博采众长,色、香、味、形、神、菜、质、营养、声、环境和谐统一,堪称“新素菜”。

总之,中国的素食经历了观念、材料、表现形式的各种变化。但“新素食”与佛教文化的亲缘关系还是可以看出来的。中国传统素食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佛教素食、道教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

佛教,寺院素食,讲究本色、清淡、巧思、方便;道家元素,讲究阴阳五行,清净真;宫廷素菜是素菜,丰盛典雅;苏民,多为时令野菜,简单朴素。佛教是纯粹的,即全素、全素,讲究素材、素名、素形、素味;宫廷素菜一般是皇帝在祭祖、生日等重要场合使用的。他们讲究素料,讲究肉的名、形、味,也就是把素料模仿成肉菜。

佛教禁荤禁腥,指的是葱、蒜、韭菜等。,而腥味是指活的鸡、鸭、鱼、虾、蛋等。佛经中“肉”字读作“熏”而非“荤”,意为“熏菜”、“肉为菜之臭”。梵经上说:“若佛不能吃五香。大蒜、洋葱、种葱、青葱、杏曲是五种香料,“肉”就是指这五种蔬菜。佛教认为吃肉消散人气,破坏真诚,难以与神灵沟通,给别人讲课时有一股气息,所以是斋戒。

吃素的动机因人而异,可能是基于宗教信仰、健康考虑、经济因素和生态保护理念。不同的动机让素食者选择不同的吃素方式。素食主义者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纯素食主义者,素又称“严格素食主义者”,是指饮食中只有植物性食物,没有动物性食物,甚至连蜂蜜都不吃;二、奶蛋素食又称“不严格素食”,是指以奶蛋制品和植物性食物为主的素食;第三种是牛奶素食,指的是可以含有乳制品和植物性食物的素食。

佛素的主料可以是素食、奶蛋素食、奶素,但同时也要避免辅料。有些民间素食者比较随意,只是想换个口味,或者出于健康、减肥或者美容的原因偶尔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