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有:爬山、赏秋、赏菊、赏山茱萸、放风筝、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感恩敬老等。在我看来,重阳节的众多习俗中,有五个最值得一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重阳节习俗之一:放风筝?
放风筝是中国南方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重阳节的特点是放风筝。光绪《徽州府志》也有记载。在民间传统中,除了爬山,放风筝也是重阳节的一大特色。至于人们为什么要在重阳节放风筝(风筝),除了天高云淡,风轻日亮的气候原因,纸风筝很容易乘风,还有一些说法是介于巫师和女巫之间的,在不经意中颇有意思。
相传,在重阳节放飞纸鸢是为了“辟邪”。风筝飞得越高,它带走的厄运就越多。更何况,要让风筝消失在之外,还需要特意断线。另一种解释是,在重阳放风筝是“吉祥”和“幸运”的。风筝飞得越好,就越有福气。放风筝的人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而且必须千方百计保护丝线,因为丝线断了,“吉祥”和“幸运”也会随之飘散。
?重阳节习俗之二:登高?
在古代,人们在重阳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相传这一习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十法《登高》是一篇关于登重阳山的名篇。除了爬山和登塔,没有统一的规则。很多人会选择在重阳节爬山,所以也叫“登山节”。爬山没有统一的规则,一般都是爬山,爬塔。尤其是在一个特殊的日子,更是其乐融融,那就是重阳节的登山节。
古人爬山源于汉代的一个传说。相传后汉仙人费长房有一天对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要有灾。如果带上全家,大家用红袋子装着山茱萸,挂在胳膊上,爬山的时候喝菊花酒,就可以避祸了。”桓景照师傅说的,九月九日带全家去山上玩。晚上回到家,他看到家里所有的家禽家畜都突然死去,他知道主人说的是真的,他和他的家人都逃出来了。后人代代相传,将九月九日视为登高避灾、饮酒欢聚之时,后逐渐成为习俗。
还有一个事实是,爬重阳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相信山神可以让人免于灾难。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会变”,9月9日老阳的数字既是月又是日,不吉利。因此,人们必须在重阳节去山上避灾。起初,人们必须崇拜山神以求和平和好运,后来它逐渐演变成一种习俗活动。
?重阳节第三俗:赏菊花喝菊花酒?
重阳节是一年中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说赏菊喝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逸著称,他的诗,他的酒,他对菊花的爱:后人都会借鉴,所以有重阳赏菊的习俗。旧时代,十位文人博士为了更接近陶渊明,还把赏菊和宴饮结合在一起。
北宋时,开封为都城,重阳赏菊盛行。当时菊花品种繁多,形态各异。人们也称农历九月为“菊花月”。在重阳节,菊花在傲霜盛开,观赏菊花已成为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以后,常举的修行特别兴盛,眼光不局限于九月九日。但还是重阳节前后最红火。
?重阳节第四俗:佩山茱萸?
在古代,九月插入黄澍的习俗也很流行,所以它也被称为黄澍节。黄鞠作为一种药物,可以酿酒来强身健体和消除疾病。插黄花、菊花在唐代已经很普遍了。山茱萸香气浓郁,具有驱虫、除湿、散寒的作用,能消食化积,治疗寒热。人们认为9月9日也是灾难的一天,所以人们喜欢在重阳节穿黄澍来辟邪和寻求好运。因此,黄澍也被称为“恶鬼”。
农历九月初九,有“宜久宜久”的吉祥之意。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中说:“新年至月,忽至九月九日。九为阳数,日月应和。是俗名,故宜久,故须享宴(即登高会)。”因此,妇女在手臂上绑上山茱萸的袋子逐渐成为一种民俗。
?重阳节第五俗:晒秋?
“秋日晒太阳”是一种典型的农业习俗现象,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一些地方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开始进入秋燥季节,举行了盛大的秋燥节。
重阳节是赏秋的最佳时节,中国南方的一些山村还保留着“晒秋”的特色。“秋天晒太阳”是一种典型的农业习俗现象。山区的村民不得不利用房前屋后的屋顶和自己的窗台来架挂作物,因为他们的村庄地形复杂,平地很少。
对于生活在山区的人来说,这里的地形非常复杂。即使在有人居住的村庄,也很少有平地。晒庄稼的话,只能充分利用房子的前后,或者自己家的窗台和屋顶。时间久了,自然就形成了非常传统的农业习俗现象。一般来说,重阳节是指村民晒庄稼,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场景和方式。后来在摄影师和画家的作品下,秋天的日光浴成为他们素材的丰富来源,他们也把这种农业习俗称之为诗意,即秋天的日光浴。
但需要提醒的是,晒太阳的秋天并不是指秋天,而是指收获的水果和农作物。事实上,晒太阳的传统农业习俗不仅在秋季,而且一年四季都存在。只是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农作物的种类更多,秋天晒太阳的范围和规模也更加丰富和巨大,所以更加吸引人们的目光。
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重阳节是各种民俗的混合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间观念中,“九”是数字中最大的数字,有长寿之意,寄托着人们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