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中的五味是什么?你属于什么经络?

《黄帝内经·苏文》第二十二篇《脏气法论》中专门介绍了季节与五脏五味的关系。原文为【1】“肝主春,...肝苦急,急吃慢。心主夏日,...心又苦又慢,急着吃酸来收。脾主盛夏...脾苦湿,匆忙吃苦是燥。肺主秋,.....肺里的苦气往上逆,用力吃就筋疲力尽了。肾主冬,...肾苦燥,急食辛辣以滋润之。”中医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与人体生理病理联系起来,以五行学说贯穿其中,将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季;饮食的味道分为五类,分别是酸、苦、甜、辛、咸。用现代医学来分析,一年四季发生的疾病都有其规律性和客观原因。如果能把饮食与季节科学搭配,就能提高抗病能力,避免疾病的发生或减少疾病的危害。1春天:存酸增甜。春天万物繁茂,人的肝气也要像春天的树一样舒展。因此,春天去野外郊游对肝气旺盛的徐遐生是有益的,慢性肝病患者更应注意维护这个节日。在春季饮食保健中,早就有“存酸增甜”的说法,即少吃酸味食物,多增加甜味食物。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不利于肝气的舒展;甜食多为温性,有滋补滋补作用。春天阳气上升,吃甜味的可以滋养人体的阳气,有利于人体春季旺盛的新陈代谢。在五行中可以看出,多吃甜食,如大枣、栗子、花生等,可以健脾益气,防止肝气过盛,避免“以木取土”而导致的肝气侵胃等疾病。春季饮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1早春时节,阴寒渐退,阳气开始上升。气候依然寒冷,人体消耗的热量较多,适合吃温热的食物。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理论,可以吃葱、姜、蒜、韭菜、芥菜等。此时,它既能驱散阴寒,又能帮助春阳上升,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此时宜少吃生冷食物,以防阳气上升。饮食原则主要是选择热量高的主食,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同时可以添加一些豆类、花生、乳制品。1.2仲春(仲春)古人说春应在肝。肝风盛木盛,仲春肝气趋于旺,万物上升。中医认为,肝亢可损伤脾(木克土),影响脾胃的运化。所以药王孙思邈曾说“春来宜存酸增甜,以养脾气”。这时候可以适当吃些补脾胃的食物,如大枣、蜂蜜等,少吃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期间应适当增加野菜的摄入,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所以天气变化大,气温忽冷忽热,可参照早春饮食进行。气温高的时候,可以增加青菜的食用,减少肉类的食用。1.3春末气温逐日升高。这个时候要以清淡饮食为主。除了吃优质蛋白质食物和蔬果外,还可以喝绿豆汤、红豆汤、酸梅汤、绿茶,防止体内积热。羊肉、狗肉、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宜食用。饮食的原则是选择清淡的食物,并注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如适当增加蔬菜。2初夏:在初夏(五行为春夏之交),为了保证心脏的旺盛和气血的良好运行,应少吃能泻火伤心阳的苦味食物,适当吃一些能散气的辛(辣)味食物,有利于温暖心脏,进一步培养人体的阳气。五行中有“火生土”的奇效,有益脾胃消化功能。尤其是我国南方,天气潮湿,吃辛辣食物也有助于行气祛湿。所以要“少苦适辣”,即少吃苦味的食物,适当增加一些辛辣的食物。春夏饮食原则体现了中医“春夏养阳”的基本养生观,也是“冬病夏治”的道理。很多医学专家强调,初夏不要太贪凉和冷饮。初夏过度冷食,人体内部血管过度收缩,体外热量过多,构成了极大的不和谐,在秋冬季节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等相关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初夏,有的人出现痔疮、牙痛或口疮、嘴角糜烂等。,这些都与过量摄入刺激性食物和酒精,导致体内胃火、心火上升有关。对此,也要注意饮食调节和“灭火”。生痔疮,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痔疮的发生主要与饮食和娱乐习惯有关。多吃鱼和精细食物,减少粗纤维的摄入,大便容易干燥。此外,很多人长期上网,久坐后活动减少,肛门处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血管扩张,容易出现便秘甚至痔疮。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每天保持大便通畅,适当增加运动。嘴烂,吃糙饭。暴饮暴食油腻、辛辣、油炸、酒类等食物,使脾胃受损,导致上火,严重者口腔出现糜烂。对于这样的“火”,要多吃米粉、豆类、小米等粗粮和绿色新鲜蔬菜。避免吃辛辣、烧烤等刺激性食物,减少对口腔和胃的刺激,去除不良习惯,防止暴饮暴食或饥饿。牙痛肿脸,清凉解毒。对于这样的“火”,要多吃清凉解毒的食物,如金银花、决明子等,多喝水,多吃蔬菜。不吃巧克力、辣椒、羊肉等高热量食物。3长夏:无甜无咸。随着气候变暖,高温酷暑持续时间延长,长夏特征越来越明显。许多专家强调,人们在炎热的夏天应该注意多喝水,以免中暑。根据五行学说,饮食要“不甜不咸”,夏季湿气重,不能再吃甜食。长夏最热,一般在30℃以上,甚至高达40℃。当温度在30℃以上时,人体主要通过蒸发水分散热,每天都有大量水分被蒸发,以维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同时,大量的盐分随着汗水流失。因此,在高温环境下,人体除了补充大量水分外,还必须补充盐分。最好的补盐是晒干的海盐。海盐中不仅含有Na+和Cl-,还含有K+、Ca2+、Mg2+、I-和Br-,有利于电解质平衡,可随水一起补充人体。夏天新陈代谢水平高,多补充新鲜水果蔬菜,既能补充维生素,又能补充一些矿物质。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十分旺盛,经常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心烦、嗜睡等症状,甚至中暑、呕吐、腹痛、腹泻等疾病困扰。所以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饮食清淡,但不要拒绝肉类菜肴。夏天人的胃酸分泌减少,多喝水导致消化功能弱,饮食要清淡。你应该多吃一些有营养、味道清淡的食物,避免油腻、油炸和辛辣的食物。但清淡并不代表吃素,因为素菜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和丰富的维生素,但缺乏人体必需的蛋白质,长期吃素容易导致营养失衡。所以,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不要拒绝肉类菜肴,而是吃一些瘦肉、鸡蛋、牛奶、鱼等。第二,苦味要多吃。中医认为,大部分苦味的蔬菜都有清热的作用。营养学家建议,夏季常吃苦味食物,可以起到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的作用。比如苦瓜,素有“菜中君子”之称,能调和脾胃,消除疲劳,提神醒脑,对中暑、胃肠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苦菜也是一种药食同源的蔬菜,具有清凉解毒、消毒排脓、化瘀止痛、防治肠胃炎的作用。吃苦菜时,根和叶要洗净,可以拌炒,做成汤。其味苦而香,是消暑开胃的美味食品,对肠炎、痢疾有一定的防治作用。4秋季:秋季,随着气温下降,降雨量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减少,秋季气候变得清爽。由于夏季余热,气候干燥。五行中,以金为代表,辛燥是秋天的特点,辛辣食物有发散的特点,容易伤阴伤血。酸味食物有收敛作用,秋季饮食宜“辛辣酸味”,符合“酸甜养阴”的原则。秋天容易发生口角或皮肤皲裂,与秋燥有关。如果在饮食上注意多吃一些酸味食物,如杨梅、山楂、葡萄等,有助于减少秋季疾病的发生。秋季有利于调理元气,去旧换新,是最适合人体补充的季节。所以,只要稍加滋养,就可以得到祛病延年的效果。冬季易患慢性心肺疾病者,应在秋季打好营养基础,增强内在适应力,减少冬季病毒感染,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择“补而不烈”、“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此类功能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等。茭白能降血脂,清热解毒,利便。南瓜能润肺益气,止痛安胎;莲子益脾养心,固精止泻,开胃安神;桂圆治疗贫血、神经衰弱、产后血虚;黑芝麻能补肺脾,润肠通便,益肌肤;大枣补脾平胃,平中焦,补血养阴。秋冬三月气候干燥,可以在秋末冬初吃银耳、芝麻、蜂蜜、冰糖、梨等食物,滋阴润燥。脾胃虚弱的老人要吃温热的熟食。有慢性病的人可以服用食补和食疗,没有疾病的健康人也可以服用食补,但要选用气和味淡的食物。一般豆蔻馒头、玉兰鸡、山楂干、牛肉汤、虾仁等都可以常用。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可服用莲子、山药、扁豆等。,可以健脾和胃。秋季容易出现口干、口唇灼热等“秋燥”症状。应选择滋养润燥、益中益气的食物。这类食物有银耳、百合等。银耳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磷、铁、镁、钙等。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可用水浸泡,煮沸后加糖服用,对治疗和预防“秋燥”有很好的效果;百合还有养肺阴、养肺燥、清心安神的功效。5冬季:轻而苦的冬季,天气寒冷,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大大减少,以水为代表。因为水蒸气在体内聚集,如果吃盐多了,会导致人体内的盐浓度过高,对肾脏不好,甚至会引发高血压等疾病。根据五行学说,饮食宜“淡而苦”。清淡就是少吃盐,饮食趋向清淡。比如吃一些白菜和萝卜,好处很多,这也对应了民间“冬天吃萝卜”的说法。苦味的食物可以泻火藏阴,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强阴”。特别是随着气候的变暖,通过饮食清除体内的余火,有利于减少春季温热疫情的发生。冬季天寒地冻,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即通过饮食保暖、御寒、防燥。第一,要注意补充热源食物,增加热能的供给,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的耐受力。这些食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尤其是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肉和鸭肉、鸡蛋、鱼、牛奶和豆制品。第二,要补充含有蛋氨酸和无机盐的食物,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蛋氨酸可以通过转移提供一系列耐冷所必需的甲基。寒冷的气候增加了人体尿液中肌酸的排泄,加速了脂肪的代谢,需要甲基来合成肌酸、脂肪酸和磷脂,并在线粒体中释放热量。所以冬天要多吃含蛋氨酸的食物,如芝麻、葵花籽、酵母、乳制品、叶菜等。此外,医学研究表明,人怕冷与饮食中缺乏无机盐密切相关。所以冬天要多吃含无机盐较多的根类蔬菜,如胡萝卜、百合、红薯、莲藕、青菜、大白菜等。人体中钙的含量可以直接影响人体心肌、血管和肌肉的灵活性和兴奋性,补钙还可以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含钙较多的食物有:牛奶、豆制品、虾皮、海带、发菜、芝麻酱等。第三,多吃富含VA、VB2、VC的食物,预防口角炎、唇炎、舌炎等疾病。寒冷的气候加强了人体的氧化功能,人体的维生素代谢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皮肤皲裂、口角炎、唇炎等症状。因此,饮食中应及时补充维生素B2,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蛋类、奶类、豆类等食物中;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胡萝卜、南瓜、红红薯等食物;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