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年以上出土过哪些完整的骨头?

马王堆西汉墓葬(马王堆)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以东四公里的浏阳河附近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年长沙丞相、侯李苍的家族墓地。从1972到1974,在长沙市东部浏阳河附近的马王堆乡发掘了三座汉墓。三座汉墓中,第二座墓属于汉初长沙丞相侯李沧,第一座墓是李沧之妻,第三座墓是李沧之子。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距今2100多年,尸体完整,全身湿润,部分关节可活动,软组织蒂部仍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不仅不同于木乃伊,也不同于尸蜡和泥炭鞣制。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处理中的奇迹,震惊了世界,吸引了许多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女尸解剖后,尸体和内脏被陈列在专门设计的地下室(汉墓陈列馆现位于湖南省博物馆院内)。三座墓葬中,一号墓最大,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深16米。现在一号、二号墓已经填平,三号墓已经加固保存,还建了大跨度的顶棚,供人参观。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和发掘过程

1971年底,当地驻军在马王堆的两个山坡上修建了地下医院。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滑坡。用钢钻钻孔时,令人窒息的气体从钻孔中冒出,有人用火点燃了神秘的蓝色火焰...在湖南省会长沙的东郊有两个土堆,当地人把它们叫做马鞍,因为它们看起来像马的马鞍。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图集(19件)被做“鞍桩”,后被误传为“马王堆”。据地方志记载,马王堆是五代十国时期楚王马殷的家族墓地。被点燃的神秘蓝色火焰让人感到恐惧和不解。第一个得到消息的人侯马上意识到,人们遇到的是一座古墓,湖南话叫火坑墓。1972 65438+10月,考古队正式对该神秘古墓进行科学发掘,结果显示,该古墓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古墓。就在人们满怀期待地工作时,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盗洞,这个盗洞笔直地向墓底插入,向下延伸了17米,最后消失了。这时,人们挖出了一种粘泥,俗称白膏泥,常用来保护墓葬,据说密封性很好。这时,在挖掘现场,突然有工人在白色糊泥中挖出绿叶,周围的人都不敢相信这是古树叶。在随后的挖掘中,人们在填土中发现了绿色的树枝和黄绿色的竹篮,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方形的墓穴,20米深,从上到下逐渐变窄,像一个漏斗。墓坑底部有一个长4米多、高1.5米的棺室。如此罕见的巨大墓室让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感到惊讶。当榕树板打开后,人们发现这是一个丰富的地下宝库: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棺材,四个侧厢装满了五颜六色的财宝。在泥浆的掩盖下,一切都像新的一样。就在考古队小心翼翼地提取文物的时候,不可思议的事情又出现了。在东边的盒子里发现了一件漂亮的漆器。当盖子打开时,在场的每个人都不禁瞪大了眼睛。侯亮回忆说,那天打开盖子,发现下面有水,漂浮着一层莲藕片。来自北京的王玉玉大呼:“哎呀,这是两千多年的藕片!”这么一喊,大家都挤了进来看这个奇怪的东西。他怕人多,就慢慢走到中间拍照。他一放在一头,漆器里就只剩下几片了。当他把它放到车上,马上送回去的时候,唉,它不见了,变成一锅汤了!马王堆出土的莲藕片

是什么让最易腐烂的东西保存得如此完好,又是什么让神奇的景象转瞬即逝?这个时候,人们已经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令人费解的谜团,大量的文物被源源不断地从墓坑中取出,只剩下主人的庇护。开棺的过程再一次让人大吃一惊。巨大的棺材设置了四层,最里面是放置墓主人遗体的内棺。棺材盖上盖着一幅神秘的T形丝绸画。这幅两米长、完整无缺的巨大帛画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巨大的四层棺椁全部用上等木材制成,最外层是庄严的黑漆棺材,没有任何装饰;第二层是黑色背景的彩绘漆棺。在黑色的背景上,用金黄色绘制出复杂多变的云纹,图案中穿插着111的妖怪或神仙。图案富有想象力,线条粗犷,弥漫着古代的神秘气息。第三层是朱底的漆棺。在红色的基础上,用绿色、棕色、黄色等各种颜色描绘出许多吉祥的图案。一* *画了六龙三虎三鹿1凤凰1神仙。与外面的棺材相比,这口棺材显得富丽堂皇。最里面的内棺涂上黑漆,外面用丝绸和绣锦装饰。莲藕片云纹漆鼎容器

为了看到墓主人的脸,用了整整一个星期才揭开外面包裹的丝绸。墓主人裹了20层衣服,包括丝绸和亚麻布,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春夏秋冬。墓主人终于露出了脸,在场的人都傻眼了:不像一具被发现的尸体,她的皮肤还是淡黄色的,按压起来甚至有弹性,有的关节还能活动。经过防腐处理后,女尸被送往湖南医学院。注射防腐剂的时候,女尸的软组织随时膨胀,然后逐渐扩散,和新鲜尸体很像。这不仅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文物清理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枚刻有“妃子辛追”字样的印章,表明主人名叫辛追。此外,在一些随葬品上,还印有“后稷贾城”和“后稷贾”的字样。据史书记载,迟侯是西汉初年的侯爵,在长沙任丞相。由此基本确定该墓的年代属于西汉早期,地方志中关于五代十国楚王马殷墓的说法是错误的。

马王堆汉墓两千多年来从未被盗,保存完好。因此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一号墓出土的两千年不腐的神奇女尸和三号墓出土的大量帛书文献,为西汉初年的历史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震惊世界。一号墓出土时是用白膏封死的,所以2000年后女尸依然保存完好。发现时有气体喷出,燃烧,但由于气体收集不及时,不知道具体成分,成了千年女尸湿尸还保存完好的谜团。

女尸

首次发掘的一号墓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据考证,是李沧之妻辛追,五十岁左右。她出土时,软组织有弹性,关节可以活动,血管清晰可见。她是世界考古史上从未见过的湿尸。从此,她把这种古尸命名为马王堆尸。经湖南医学院专家解剖后,尸体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该博物馆长期向游客开放,吸引了数千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大量的随葬漆器,如杯、盘、妆盒等。、一号墓出土。杯盘内底刻有“邢俊石”和“邢俊酒”字样,外观光亮如新,显示了汉初漆器制造业的精粹。有学者认为,这些漆器应该是当时四川生产的。

丝绸绘画

主要项目:马王堆一号汉墓的丝绸画一号墓的棺材上覆盖着一幅精美的T形丝绸画。画面的上、中、下三部分分别展现了天上、地上、地下的场景,体现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学者们最初认为这幅帛画的作用是引领逝者上天堂,但后来发现这种观念在当时并不流行,可能是根据当地传统的招魂仪式习俗制作的,希望逝者死后灵魂不消散。

马王堆帛书

主词条:3号墓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包括《易经》、《老子》、《战国书信》、《养生方》等汉初学术和炼丹文献,其中《易经》和《老子》均与现在的版本有较大差异,被认为是这些书籍正式定型前流行的抄本之一。大量的炼金术文献是有帮助的。帛书的字体接近韩立,但很独特,被书界称为“马王堆”。

编辑这个陪葬品

保存完好的1号墓和3号墓,均放置在棺房周围的四个侧箱中,主要有竹仓、漆器、木俑、乐器、竹器和陶器以及“送策”竹简等,共计1000余件。两座坟墓的锦缎装饰的棺材上覆盖着彩绘的丝绸画。三号墓还埋有帛书和兵器。

“寄策”竹简

1、3号墓的随葬品有详细记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两批同类竹简。1

马王堆一号墓藏品(33件)三号墓出土312件,三号墓出土410件,均一一记载了随葬物品的名称、数量及各类物品分类小计。1号墓《送策》竹简所列器物清单的大致顺序是:各种汤用漆木放在九鼎、丁琪、三鼎、耳钉,肉类食物放在竹棚。

马王堆一号汉墓竹简(16)(含鸟、蛋、鱼),陶器中的酱料和酒,布袋中的粮食,漆木器,梳妆用品,丝绸衣服,乐器,扇子,席子,泥土和木材,但没有提到衣服和相当数量的尸体的木制人物。简牍中的器物与墓中的虽有出入,但仍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根据简牍确定一些器物的名称。三号墓竹简除大部分内容与1号墓竹简相同外,还有骑手、乐舞、童仆等侍从,包括礼器、兵器、乐器等,可与出土的木俑和墓室两面墙上的帛画相比较。

彩绘丝绸画

1号墓和3号墓棺椁上的彩绘丝绸画保存完好,并绘有彩色。

明亮,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两幅帛画构图基本相同,总长2米,均为T型,四个下垂的角上有尖刺,顶部有提带,应该是当时丧葬仪式中必备的条幅。画面上部绘有太阳、月亮、[2]龙腾、蛇身神人等人物,象征天之境界;下一段龙过墙,墓主人出行宴。整个主题是“引魂上天堂”。有人认为《送策》短文中的“非衣长一尺,二尺”指的就是这种帛画。两座墓葬帛画的主要区别在于墓主人的形象。1号墓为女性,3号墓为男性。三号墓棺室内悬挂的绢画在西墙保存完好,长2.12米,宽0.94米。上面绘有车马的仪式图像,画面中至今仍有100多幅画像、数百匹马和数十辆汽车。东墙的帛画破损严重,看起来像是墓主人的生活场景。

纺织品和服装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衣服,年代早,数量多,种类多,保存完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史料。TombNo旁边的箱子里出土的大部分布料。1放在几个竹棚里。除了15相当完整的单衣和棉袍、裙子、袜子、手套、香囊、毛巾和包裹,还有46卷单件丝绸、纱线、丝绸、锦缎和刺绣,所有这些都是用茎制成的。三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服大多残破不成形,品种与1号墓大致相同,但有多种颜色的织锦。平纱和圈锦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的发展。薄如蝉翼的平纱单大衣重量不到1两,是当时缫丝技术发达程度的标志。用作服装边缘装饰的绒圈锦具有立体感,需要用双经轴机构进行复杂的提花织造。它的发现证明了丝绒织物最早是在中国发明创造的,从而否定了以前认为它只存在于唐朝以后或从国外传入的错误观念。印花彩纱的发现,说明当时的印染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1号墓的尸体包裹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亚麻布。它是由苎麻或大麻制成的,仍然具有相当的韧性。

帛书和医简

马王堆汉墓中发现大量帛书和两卷医牍,均来自三号墓东箱的长方形漆盒,帛书多写在一整块宽48厘米的帛书上,折成长方形;有几个是写在半张24厘米宽的绢上,用木条卷起来的。当它们被发掘出来的时候,已经被严重损坏了。经过整理,知道有28件。其中除了《周易》和《老子》,还有一部帛书是今天马王堆出土的。

传世的,大部分是古佚书,还有两张古地图。这是中国考古学上古籍记载的重要发现。两卷200本医书,其中一本和《黄帝内经》差不多,讲的是养生之道,另一本讲的是房中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易、丧、春秋故事、战国书信:《老子》A版(附佚书3本)、《老子》B版、九主图、《穆仁占》、《左夫》、《神图》、《筑城图》、《园眠图》、《香马经:五十二病方》(附佚书4本)、《胎生图》、《保健图》、《杂疗方》、《指导图》。《五星占》的发现是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天文文献。《五十二病方》是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医学书籍。预计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帛书集2012出版,包括全部内容。

乐器

马王堆汉墓乐器。1号墓马王堆汉墓出土乐器25弦。

《硒》[4]是西汉初年发现的唯一完整的硒。还出土了二十二管和一套法器。除了出土的琴和钹,3号墓中还有七弦琴和六孔长笛。这些是西汉时期发现的第一批物品。12套法管标有汉初法律名称,为探讨中国早期法律制度增添了物证。

漆器和木俑

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约500件,其中1号墓184、316号墓3件。这是在各地发现的汉代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批漆器。器物类型主要有鼎、璧、盒、壶、钹、耳杯、盘、奁、案、台、屏等。漆耳杯占所有漆器的一半以上。大部分漆器都是木胎,只有少数是夹胎。装饰图案多以红色、黑色和灰绿色绘制。图案以几何图案为主,龙凤图案、草纹为辅。有的漆书上有“家后”、“邢俊酒”、“邢俊石”等字样,有的标明容器容量。许多漆器上有“石成□”的印记,表明它是由成都政府作坊制作的。此外,65,438+0号墓和3号墓分别出土了65,438+000多件木俑和30多件含肉、粮、果、香料的竹稗。

马王堆汉墓女尸保护编辑

“辛追沉睡了两千多年的身体保护得很好,皮肤还富有弹性,关节还能活动,软骨组织肉眼可见。x光显示老太太的骨骼比现在60岁的正常人要好。”7日,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联合发布了出土30年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保存“体检报告”。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在7日举行的“马王堆汉墓发掘30周年国际研讨会”上说,2002年6月,湖南省博物馆计划将辛追遗体迁至新的展览楼。为确保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并为今后的进一步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邀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专家对该女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评估。《体检报告》指出,采用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近30年来使用的保存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女尸和有机玻璃棺材的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硬脑膜和保存液中采集可疑霉斑,进行细菌和霉菌培养。没有细菌生长或分离出霉菌。在无菌条件下,还取了女尸的皮肤、小腿肌肉组织和肝脏组织,分别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大部分结构与30年前的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特别令人惊讶的是,女尸的骨骼结构基本正常,30年前注入血管的造影剂依然清晰可见,古尸的外貌和肤色没有明显变化,皮肤依然有弹性。这些结果表明,以前使用的保护方法是成功的。目前,辛追的遗体已被移至为湖南省博物馆新馆舍量身打造的“地下卧室”。“地下卧室”距离地面8米,恒温恒湿。它是模仿当年出土时的原状建造的,周围有一口大棺材和一个墓坑模型,接近“老太太”沉睡了2000多年的地下环境。尽管如此,《体检报告》也表达了一些担忧。罗教授告诉记者,已故总理希望马王堆女尸能保存至少200年,但现在只保护了30年。如何防止未来17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蛋白质降解、骨组织脱钙、组织细胞水肿或脱水,是马王堆汉墓女尸保护的艰巨任务。陈建明说,“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科技保护的力量,与医学界合作,对女尸进行定期检测和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