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

废名的小说很独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的创作与鲁迅截然不同。废名向中国和西方学习,也向其他人学习。他将陶渊明的质朴淡然、庾信的清新潇洒、李商隐的灵动跃动、杜甫的悲悯情怀、哈代的凝练辞藻、契诃夫的细腻描写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废名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朴实含蓄委婉,灵活凝练,干净合理,富有同情心。

第一,小说内容充满乡土气息和田园情调

废名的小说多以描写日常琐事来表现生活情趣,以冲淡质朴、清丽恬静的笔法来表现田园生活的质朴宁静之美和人情乡愁的质朴之美。“他所描述的不是伟大的悲剧或喜剧,而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这就是现实。”(1)沈从文说:“不仅是农村姑娘那动人而清亮的笑声,她那灵动的姿态,一条小河和一棵孤零零的长在菜园角落里的向日葵树,我们都可以从作品中走近它,就连那略带牛粪和稻草味道的农村空气,仿佛带着书就能闻到。”⑵西柚通过一系列童年的日常琐事,刻画了西柚表哥的生动形象。“我知道我的坛子快吃完了,白天偷了柚子的名字。柚子也明白了我的把戏,但她什么也没说。最后还是我第一次吃完,被迫把剩下的柚子拿出来分了。”(3)柚子的温柔可爱和“我”的调皮倔强的性格跃然纸上。

“废名把乡土气息和田园情调结合得近乎自然自然,为现代乡土小说开辟了一个另类的美世界。”(4)《竹林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农民在河边竹林旁的一个贫穷而快乐的日子。文章中的三个女孩都充满了长诗和青春气息。作者对三个女孩的聪慧、聪明、优雅、脱俗,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的描写细致入微,令人难忘。这部小说的纯洁性达到了难以企及的程度。沈从文的《三三》、《边城》、汪曾祺的《大闹笔记》可能都受到了这部作品的影响。沈从文笔下的三三和崔璀,汪曾祺笔下的乔云,都有三个女孩的影子。不过,我觉得,只有《边城》能比得上,而三三,《大闹年谱》等文章,既有诗意,又有质朴。

二,散文文化的小说结构

废名的小说在结构上具有鲜明的散文化倾向:淡化情节,强调情感和意境的渲染,运用抒情笔法,使田园山水之美和人物气质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废名把大量的篇幅放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上,把景物人性化。写风景就是写人。竹林的故事,桃园的故事,凌荡的故事,江上的柳树,都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铃铛》中,“当夕阳不能照透陶佳村时(此时城中游览者甚多),难免有人爬城垛探水,但结果是城里人看城里人,仿佛不能说水清竹叶绿——城里人也看城里人。”这类似于卞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⑸是多么相似啊!我不知道卞是受废名的影响,还是他们自己的原创。但废名的《凌荡》写于1927 10是不争的事实,而卞是从1930开始写诗的,而这篇《断章》写于1935 10。而且,卞自己也说“我主要是从他的小说中获得读诗的艺术享受”。⑹

《桥》虽然是小说,但并不总是按照故事情节来的。每个故事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场景,人物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种散文化、抒情化的写作倾向,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沈从文。沈从文进一步主张:“用屠格涅夫写《猎人日记》的方法,把旅行散文和小说故事融为一体,使人员漂浮在西南风和日丽的独特地理背景中。”一切还是有点‘原材料’的意思,值得特别注意。”有一次,沈从文更进一步说,“一切艺术都允许作者注入一种抒情诗,短篇小说也不例外。“作为沈从文的《边城》,在结构和韵味上都深受《桥》的影响。都是描写农村简单和谐的生活,都是用诗意的笔调描写一段人间朴实的爱情。”桥》描述了程晓林、石和之间萌芽的爱情,而《边城》则从一男两女变成了一女两男:崔璀、天宝和诺颂。

三,诗化的小说语言

废名的小说也有明显的诗化倾向。废名自己也承认,“明显受到了中国诗歌的影响”。写小说和写唐代绝句一样,他拒绝浪费语言。”⑼汪曾祺说:“他把晚唐诗歌中超越理性、直抒胸臆的象征手法搬到了小说里。他以写诗的方式写小说,他的小说其实也是诗。”⑽他用唐代绝句的方法写小说,所以有《铃当》、《桃园》、《沙滩》、《碑》等佳作。废名小说中很多句子都有绝句之美:

"王老大用一颗螺栓锁住了月光."(《桃园》)

“聋子走到时嘉的大门口,停下来抬头看院子里的石榴,好像能看见人。”(《铃当》)

“洗衣服的石头放在岸边,刚好一半在水里。”(桥梁和大陆)

“然后我就不知道说什么了,好像很久很久。”(桥梁和大陆)

“草绿得吞了太阳,疑似在那里慢慢跳,或者是无数。”(桥八毛)

“光帮不了外婆的爱,少女心自己也点燃不了。——”(桥灯...

废名的小说如诗,也因为他的小说,早年在艺术上表现出委婉含蓄跳跃的特点,尤其是1927前后,这种特点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桃园就是其中之一。“王老板只有一个女孩,13岁,病了快半个月了。”开场白简洁到极致。《桃园》全篇聚焦王老与阿毛父女真挚的爱情。阿毛自己也是个病人,但还是很照顾父亲。看到他的酒瓶是空的,她尽力劝他买酒。王老大一心思念生病的阿毛,因为女儿说:“桃子好吃。”即使产桃季节早已过去,父亲在空酒瓶里放些零钱,换成一个玻璃桃,让女儿“看一看”也是好的。文笔如鲁迅一般朴实,却写出了贫寒父女的爱情,催人泪下,艺术感染力堪比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小说《桥》体现了废名小说的诗性特征。读《桥》就像读一首长诗。整本书都是诗意的。每一章,甚至一两句,都有自己的意境。

“这只鸟飞的时候真的是绿色的。坡上的天斜对着地上的麦,垄上的麦是绿的。两双眼睛控制着它的剪刀和笔。”(桥茶店)

“('细雨梦回鸡')这种雨真有趣,不湿。”(桥塔)”

"不管雨下得多大,都不够种一朵花。"(桥塔)

这样美妙的诗意句子在《桥》中随处可见。正如冯建南所说,“桥是小说、诗歌和语言的艺术。⑾

第四,摆脱简洁、含蓄、委婉的写作风格

废名的小说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文风,就是灵动、简洁、含蓄、委婉。周作人高度评价废名的简洁:“近来不重视文章,也是新文学的一个缺陷。的确,文坛上也有小说家写出了通顺或华丽的文章,但费明俊如此凝练,实属罕见。”⑿

废名小说的开头往往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说明故事发生的地点或背景。竹林的故事,第一段:“出城有河,过了河,往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中露出一间沉重的小屋。小屋两边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大家都叫他老程。”《铃当》第一段说:“陶佳村在铃当圩的坝上,离城只有半里地。下了坝过了桥,走个沙洲到城西门。”我把这两段列举出来之后,下面摘录沈从文和汪曾祺的一些段落:

“从四川到湖南,有一条官道往东。当这条官道来到靠近湘西边境的一个名叫“茶洞”的小山镇时,一条小溪旁有一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着一户人家。这个家里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沈从文的边城》)

“杨的磨坊在山嘴路上,离包子有一里地。堡垒位于山湾,溪水沿着山脚流淌。平缓的水流在山口的转弯处突然变急了,所以很久以前有人用它在急流处建了一个石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叫杨家磨了。”(沈从文《三三》)

“从船公司往东往西,各有一箭之遥,还有两簇住户。这两家也各不相同,各有各的风土人情。

在大脑的东端有一户人家。这个家里只有两个人,父亲和女儿。”(汪曾祺《大闹年谱》)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奇怪,叫关赵庄。赵,因为壮族人大多姓赵。叫庄,不过人家住的地方比较散,这边两三个,那边两三个。一出门,远远就能看到,还要走一段路,因为没有路,是弯弯曲曲的山脊。尼姑庵是因为有尼姑庵。尼姑庵叫菩提庵,却叫菱角庵。连尼姑庵里的和尚都这么叫。”包沙在哪里?”——“水——水——水寺。"修道院过去住着一位修女. "和尚庙”和“尼姑”。但是,和尚住在庙里。可能是因为菱角庙不大,大的是庙,小的是庙。”(汪曾祺《诫》)

从以上几段可以看出,沈从文和汪曾祺在写作风格上,尤其是语言上,明显受到了废名的影响。汪曾祺在《废名短篇小说集序》中说:“我以前很喜欢废名的小说,受他的影响。”⒀

从简洁性来说,我觉得初恋就是一个例子,虽然这部小说很少讨论。当我第一次见到殷杰时,我写道:“我一见到她就爱上了她;奶奶说“尹姐姐”,叫“尹姐姐”。尹姐姐立刻笑着答应了,笑起来两边各有一个酒窝。”其中“奶奶说‘尹姐姐’就叫‘尹姐姐’”这句话,完全是生活化的语言,没有任何铺垫和渲染,极其简单。对殷姐姐的描写也是在文笔中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展开,让文笔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

《初恋》结尾:“已经十年了:我结婚后第一次回老家,只在一个厅堂里见过奶奶;‘不要错过奶奶的康复’,这是一个关于千里之外爱孙子的家庭谎言。我老婆跟我说,一个50多岁的婆婆哭得比她姑姑还惨,然后来看新娘,后面跟着一个嫂子,把我的照片拍在桌子上。”这是颜兄吗?没有直接描述“祖母”之死,而是用“灵堂”来暗示祖母已经去世。而“一个嫂子长得像嫂子”则含蓄地指出,殷姐姐已经结婚,现在也结婚了。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对祖母的去世和尹杰的婚姻进行了含蓄的告白,如同诗歌一般巧妙,留下了一片空白,让读者在阅读中通过再创造来理解。《小五放牛》里,王胖子霸占老实农民老婆的恶事,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写得曲折委婉,温婉讽刺:“王胖子住在陈叔叔家,毛妈绝不是王胖子的老婆。”在客观叙述中,有对农民陈大爷的同情。

五、理与悲交融的深刻内涵。

废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严重低估了。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他,虽然公认他是“诗化小说”的鼻祖,但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他的独特,欣赏他如画的一面,而忽略了他的深刻,以及他淡然不费力的一面。“战后,废名的乡土记忆不再像早期的‘微闻稻草’那样纯粹,增添了许多欢乐和沉重,从而丰富了中国的乡土记忆。”14.代表废名名气另一面的是他的两部小说《徐飞先生传》和《在徐飞先生飞走之后》。

《徐默游先生传》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体现了废名独特的创作方法。整部小说既诗意又晦涩。句子和图像的组合和变换非常突兀,往往达到不可思议的程度。《游先生传》是根据作者在西山布居的真实生活写成的自传体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灵感最初来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离徐先生家有五里地,路边有五棵大树,故树传人,人传树,实至名归。”我们试比较一下游先生传中的这段话和《吴刘先生传》的开篇文字:“不知道吴先生是谁,也不知道他姓什么。屋旁有五柳,因我想数目不详。”他们是多么相似啊!

《徐飞先生传》的主人公名叫徐飞,与费明相似。《徐飞先生的所见所闻》中既有唐吉诃德⒂的疯癫、可笑、正直、无畏,也有孔乙己的迂腐、善良,只是废名辍学隐居后思想变化和所处现实环境的艺术表现。这里不再是过去那种诗意的单纯,有的是作者对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一切的感悟和呢喃,有的是普通人的平凡现实,在“充满荒诞的文字”下掩盖不了的是作者对世界和人性的愤懑和理性思考。《徐默·游先生传》描写和记录了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世界,是一部堪比《围城》的优秀小说。

废名的最后一部小说《费明先生走后》体现了“回归自然”的特征。从表面上看,“兴趣”和“理性兴趣”已经完全淡化或淡漠了,但实际上,我们隐约可以看到它的“余味”还在。废名写这部作品,是“无心”的。他只是描述了事实,他的语言非常简单。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在农村生活的经济困难,农村保甲制度的弊端,偏远地区小学教育的落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懑,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小说有时以佛学阐释人生哲理,令人难辨真味;有时候用幽默的笔调写生活的艰辛,让人回味无穷。

《莫许由先生飞》之后,共有十七章。最后一章,在莫先生的作品中,体现了废名一贯的对日常生活的诗意观察和睿智荒诞的反讽。两个孩子在捡柴火时的“纯洁”和“善良”的喜悦,体现了纯真孩子追求幸福的天性。在成人的世界里,“拾柴”具有双重性:追求快乐和满足贪婪,是人性的两面。不贪的人,必是圣贤。两个孩子有趣的“拾柴”加上大人的功利意味,真的是“更有趣”了。“其实世间的一切享乐都是贪欲”[16],废名不经意间让小说与现实本身和人性的缺点形成了隐喻性的鞭笞关系。所以周作人说:“我不认为冯军的小说是逃避现实的。”⒄·废名把他的思想隐藏在文字和小说中人物的言行背后,所以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