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偏方:中医养生中医养生:补长夏防湿之法。

“秋老虎”阻碍入秋进程。立秋后,天气由热转冷。初秋,因为盛夏的余热,温度还是很高的。此外,多阴雨天,湿度大,天气特点是湿热兼而有之,“秋老虎”经常出现。

上海著名老中医丁博士说,夏季之后是漫长的夏季,指的是从立秋到秋分这段时间。这是中医的范畴,也就是俗称的“秋老虎”。正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所说,“春以肝为本,夏以心为本,长夏以脾为本,秋以肺为本,冬以肾为本。”

季节性湿邪入侵

“长夏应随脾变”。湿是长夏的主气,人体的脾与之对应。古人指出“长夏防湿”。中医认为湿为阴邪,伤阳,尤其是脾阳。因为脾喜燥恶湿,一旦受损,就会导致脾气运化不畅,气机受阻。表现为消化吸收低下、腹胀、食欲不振、口无味、胸闷、呕吐、便溏甚至水肿。

在漫长的夏季,由于天气闷热,雨水不断,空气潮湿,衣服和食物容易回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会感到不舒服。穿潮湿的衣服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发霉变质的食物会引起肠胃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漫长的夏季一定要注意防止湿邪的入侵。

一种祛湿健脾的饮食

这个季节容易发生肠胃疾病。中医认为,因为脾被湿困,清热降浊的功能减弱,吃油腻或太甜的东西容易引起呕吐。所以饮食要特别控制,喝酒也要控制,因为酒也治湿。因此,在漫长的夏季,饮食应以清热利湿、健脾和中为主。所以也有“长夏防潮轻补”的说法。

日常生活中,除了吃冬瓜、绿豆芽、大白菜、苦瓜等清热食物外,还要吃一些薏米、芡实、红豆等。炎热的夏季食用后,入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随之减弱。如果不小心,可能会发生腹泻。丁医生推荐“早餐一碗粥,晚餐一碗汤”。同时尽量少吃容易生火的食物,比如大鱼大肉。吃海鲜烧烤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新鲜度。

日常生活中谨防感冒。

虽然眼下没有秋色,但稍有不慎就容易诱发感冒。尤其是临近秋分,温差较大,中午炎热,早晚凉爽,夏天的炎热和潮湿都藏在体内。暑热发生在早晨感冒后,暑热的症状是发烧和腹泻。秋分前后的温差越大,你就越应该小心防止感冒。

秋季气温多变,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日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所以提前准备几件秋装,外套,春秋衫,毛衣,薄毛衣等,以便酌情增减。

过去,许多人在立秋后就开始鼻塞、流鼻涕、鼻子发痒和打喷嚏。专家提醒,这些疾病并不都是感冒。过敏性鼻炎也是立秋后的高发疾病。无论如何,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另外,户外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注意保暖。

健康链接

防止“秋老虎”伤人

1.太阳仍在肆虐。注意少晒太阳,尽量在阴凉处工作。

2.多喝水,每天至少1000ml;常喝粥、淡茶、蔬菜汤、豆浆、果汁等。

3.每天吃1-2个梨、西瓜、香蕉等凉性水果。

4.多吃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如萝卜、芦根、马蹄、番茄、豆腐、菱角、莲藕、蜂蜜、新鲜果蔬、瘦肉、木耳、老鸭肉、甲鱼肉、青鱼、鲳鱼、黄鱼、鳗鱼、银耳、百合、紫菜、莲子、辣蓼等。

5.在有空调的室内工作生活时,空调温度应保持在23℃-27℃,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6.劳逸结合,睡眠充足。最好早起早睡。

7.不吃或少吃辛辣、辛辣、油腻食物,少喝酒。

提醒你:中医保健:长夏防潮防稀释。这个偏方来自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