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贾冬梅,河南省虞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新《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即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形成广泛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避免死记硬背,实现对知识点的掌握,有助于理解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根据多年的生物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一,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求异思维是一种更复杂、更高级的心理现象,其显著特征是质疑人们普遍认为完美的结论。不仅满足于想“这个问题原来是这样的”,还要想“为什么这个问题不能是那样的?”比如高中生物课本上讲生物无氧呼吸时,老师告诉学生,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物质是乳酸,学生问为什么不产生酒精。甚至有人会问:如果产生酒精会怎么样?针对学生之间这种求异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利用话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愉快地启动思维过程,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第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

所谓比较,就是比较各种事物或其个别部分和特点,确定它们的异同和关系。因为两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 * *相同的成分或因素,* * *相同的成分越多,一种学习就越能迁移到另一种。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分析所学知识的异同。

期刊图书馆教材中有很多类似的易混淆知识点,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分裂和分化;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极核和极体;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自养和异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蛋白质、酶和激素;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等有区别也有相似之处。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这类知识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自觉完成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第三,引导学生进行图形转换。

图文转换能力是知识转移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相关知识点以图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在图片中读出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第四,创设问题情境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中挖掘出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知识内容,结合生产、生活、科学实验等实际问题,设计成具有一定情境的生物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最终得到问题的解决。学生在观察植物细胞的分离和回收时,会发现洋葱表皮中的一些紫色细胞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无法分离,或者分离后在清水中无法回收。学生对这些已有的问题情境进行解读后,教师创设新的问题情境,然后提问:动物细胞中是否存在质壁分离的现象?利用等离子体壁分离现象可以解决什么问题?通过改变问题情境,学生可以从植物细胞的结构想到动物细胞的结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会与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相关联,从而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第五,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对比法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以旧促新,以旧带新,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比如高中生物必修1第三章介绍了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但是比较抽象和笼统,第五章重点介绍了相关的光合作用。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抓住新旧知识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重点学习叶绿体结构,在后期的光合作用的学习中花一些时间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原理,从而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总之,教师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实现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正向迁移,我们不仅要准确地分析和熟练地掌握学生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之间的* * *相同元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概括水平及其感知知识和技能之间相似关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