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医学的起源
由于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良好表现,引发了“中医黑”的绝地反击。所以,在讲岳医生的故事之前,我也想从历史的角度揭露一下西医的“老故事”(生活中我既是中医又是西医的粉丝,中医和西医不需要也不强迫我们“二选一”):
当人类社会进入16世纪时,作为现代人类文明标志的文艺复兴已经进入后期阶段。在欧洲“文明人”强烈谴责美洲印第安人的野蛮和所谓的食人行为的同时,在德、英、意、法等国,木乃伊用药和食人行为居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早在公元1世纪,古希腊医生就认为在酒中饮用沥青可以治疗慢性咳嗽和痢疾。如果加入醋,可以消除血块。迪奥斯科里德斯在他影响深远的著作《药理学》中说,来自死海地区的沥青最适合入药。十字军东征期间(1096-1291),当十字军得知木乃伊被涂上沥青后,他们从西亚和埃及进口了大量的木乃伊。在13世纪,一些欧洲人从埃及带回了木乃伊,作为他们探险和冒险活动的一部分。
现在,当“黑中医”们向基本不懂中医的大众抱怨中医的“罪状”时,总是忘了献上鲁迅小说《药》中的“人血馒头”。众所周知,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有荆棘,西医自然也不能幸免。西医曾经提倡不仅要喝人血,还要取人体组织!
公元15世纪,意大利学者马尔西利奥·菲奇诺认为,人的血液不仅能治愈许多疾病,还能促进人长生不老。当时德国很多医生也认为,人血这种类似玫瑰水的物质可以“包治百病”。1492年教皇英诺森八世临终时,医生从三个男孩身上抽取血液,供给教皇。结果三个男孩都死了,教皇的命也没救了。
16世纪瑞士名医、被誉为毒理学之父的帕拉塞尔苏斯·塞尔苏斯(paracelsus Schmidt)认为,每一个人体都含有固有的潜能,原本属于他人的潜能可以通过服用含有人体组织的药物而获得。比如一个年轻人被绞死后,他的精气会聚集在骨头的表面,人们可以取他身体的某些部位来获得他的精气和力量。在文艺复兴时期,使用被处决的囚犯、战死的士兵甚至病人的尸体作为药物的来源变得非常普遍。含有死者人体组织的毒品因此被称为“尸毒”。帕拉·塞尔苏斯还认为,如果你想治愈一种疾病,你必须用类似的东西来对付它。例如,如果你想防止蛀牙,你可以在脖子上挂一颗尸体上的牙齿。
17世纪的德国名医克罗尔认为,人的头骨突然死亡可以制成治疗癫痫的良药,并声称最好选择死时24岁左右的男子。英国医生约翰·雅各布·贝鲁(John Jacob Berlu)在1690出版的《药库》中也肯定了人类头骨的药用价值。据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药剂师皮埃尔·波美(Pierre Pomet)说,英国和德国的药店大量出售爱尔兰人的头骨。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曾长期服用一种由头骨磨成的粉末和酒精制成的酊剂,并给这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取了一个很高大上的名字——“国王滴剂”。瑞士医生德米勒(Demeilles)曾是多位英法国王的内科医生,并为英国革命领袖克伦威尔(Cromwell)治疗。这位医生喜欢用含有人体脂肪的药膏治疗骨病患者。德国著名药剂师约翰·施罗德(Johann Schrder)留下的药方中,有一个是用人肉入药的。英国医生乔治·汤姆森甚至提出,人体的所有零部件都可以作为药材,甚至粪便也可以。
在17世纪中期,许多欧洲人相信喝刚死去的人的血可以治愈癫痫和肺病。所以每当有人被绞死时,很多地方的癫痫病患者为了得到被绞死者的血,都会在绞刑架周围捧着一个小杯子。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卑湿,夫早逝。”诚然,古代江南水乡,阳光蒸蒸,潮湿温暖,疾病众多。绍兴,一座古老的城市,长久以来被视为蛮夷之地,卑微的故乡。它真的很原始,野蛮,落后...
但是哪里有疾病,哪里就有医生。越是医生,越是失意勇敢,在与恶劣自然环境和危险疾病的斗争中,越是独树一帜。
在跨湖桥遗址(距今约8000-7000年的文物)中,发现了一个小陶罐,里面还盛着熬制的草药。这说明早在7000年前,生活在月底的原始先民就意识到了天然物质对人体健康的价值(药用价值)。
在对大禹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越地有“鱼雨梁”、“采药小道”等遗址(古迹),至今仍存在——这显示了当时越南人求医问药的足迹。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越国战败后,朱践等越王沦为吴国的奴隶。相传越王鞠坚曾为吴王夫差尝过屎,辨过病,因此得了口臭。后来,范蠡听说有莼菜(俗称“鱼腥草”)产于越国苗山,吃莼菜留下异味,让国人乱吃——越医文化的影子越来越清晰。
越人的求医求药活动最早在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朱践为了鼓舞士气,曾对士兵们说:“如果一个士兵病了,不能随军,我就给他吃药。”可见当年岳医生的活动已经非常活跃和繁忙了。
秦汉以后王充(27-97)的《论衡声》、魏伯阳(100-170)的《周易参同契》、葛洪(284-364)的《肘急方》、陶弘景(456-536)
粤医真正立足并形成自己的品牌是在南宋初年。“靖康之耻”发生在靖康二年(1127)之后,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市)等地相继沦陷,被晋国统治。南宋建都临安后,一批汴梁太医院的医生先后越境到临安、绍兴。一批宫廷秘方慢慢流传到绍兴民间,在绍兴民间代代相传。从此,皇家医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与绍兴民间基层医学的创新性和灵活性自然融合,越医成为中国医学文化的重要脉络,生生不息,不断创新。
钱氏妇科,一位住在山阴县石门的医生,也叫石门妇科。据史书记载,在绍宫居住期间,后宫嫔妃染病,请钱妇科诊治。钱氏妇科创制的“生化汤”是妇科常用药。药妆店配了一个总官,病人不用看病,有需要可以随时买——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非处方药”。到目前为止,钱氏妇科已有20余代,包括《大寿秘笈》、《通灵之钥》等。
369伤科起源于河南少林,自南宋以来已传承数十代,在浙东北地区享有盛名。因为医生二四七年坐在下坊庙(柯桥区七贤街夏乔村),三六九年去绍兴市区(越城区福山街道龙山后街有诊所),所以命名为三六九伤科。369伤科诊疗强调按摩,手法尚轻巧,药物精辨,喜用草药、生品、鲜品,独具特色。目前,《下坊寺西室秘传》(相传为其先祖纪幼玉所撰)和《摔打大成功故事》(王军林根据自身经历编撰)已代代相传。
“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倒在路上。对不起,医生在哪里?牧童指了指下面的桥。”——仅仅是改变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中的数字,就在绍兴赢得了几代人的口碑。广告效果和公关艺术令人信服。
宋代以后,绍兴人(中国南方人)称医生为“行医者”——虽然是官衔的由来,但也包含了人们对医生的尊重和感激。
南宋以来,白果树石眼科、车家弄喉科、草科、螺蛳桥肩胛部、顾伤科、妇科、寿明斋眼科等。都是一时成名,造福一方。还有珍元堂大药房、广誉堂大药房等著名的老字号药店,也为越南的医疗文化增添了许多亮色。
目前,石门门槛的时迁妇科、“369”伤科、固始伤科均已被列入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