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人才培养

根据2015年9月研究中心官网显示,中心设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管理学博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管理学硕士点,环境工程和生物工程硕士点。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生态学三个博士后流动站,是中科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环境化学研究所成立初期,在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关怀和领导下,该所边筹建边工作。主要科研任务包括检测和发现环境中的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开发分析测试仪器,研究污染物造成的实际危害。1978全国科学大会后,大气污染化学、水中重金属、有机污染化学的研究工作逐步开展。到1985,环境化学研究所形成了环境污染化学、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环境分析化学三个研究方向。

1986年,环境化学研究所与当时正在筹建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合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专业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形成了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系统生态学三个新的研究方向。该中心的研究方向是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提出的关键生态和环境问题。主要学科有:系统生态学与生态工程、环境化学、生态化学、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环境分析化学、生态环境信息与分析测试技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学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创建发展阶段(1975-1986)

成立初期(1975-1978),从兄弟单位抽调了一批化工和非化工专业科技人员,开展环境分析、环境信息和重要污染源治理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学科有:环境分析化学、分析监测仪器开发、重大污染源治理技术、环境信息研究。

从1979到1985,环境污染化学的学科由单一的环境分析化学扩展,丰富了环境分析化学的研究方向,包括痕量分析、光谱分析、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以及统一分析方法和标准参考物质的研究。

调整和改进阶段(1986-1998)

1986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合并,组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这个阶段,已经形成了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和系统生态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毒理学、区域环境问题、系统生态学与生态工程、宏观环境政策、国情研究、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膜技术与膜材料、标准分析方法与标准参考物质、分析仪器开发。

1986建立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学开放实验室,1989与清华大学等四家单位共建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两个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学科结构优化和研究方向调整奠定了基础。

创新跨越阶段(1999之后)

从65438到0999,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被中国科学院批准为首批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的研究所。总体学科框架为:优势学科-环境化学,强化学科-环境工程,交叉学科-系统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发展生态毒理学、土壤环境等学科。2015年9月研究中心官网显示,中心现有博士研究生442人,硕士研究生262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48人。

1978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共招收研究生280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05人,博士研究生1703人。已有640人获得硕士学位,1168人获得博士学位。博士生442人,硕士生262人,博士后148人。从2004年开始招收国际学生。目前有9名来自美国和尼泊尔的留学生,以及多名外国进修生和外国博士后。

自1990以来,已有4名毕业生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名毕业生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等奖,13名毕业生入选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共有282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称号奖等各类奖励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