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茶道是哪个国家的?
顾曾说:“饮茶始于秦人取蜀之后。”他认为饮茶始于秦统一巴蜀之后,肯定了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最初都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种说法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茶道是欣赏茶之美的方式。
茶道也被认为是一种沏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泡茶、品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愉悦修德、学习礼仪、欣赏传统美德,是一项非常有益的美容仪式。喝茶可以镇定心神,有助于陶冶情操,排除杂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誉为道教的化身。
茶道起源于中国,南宋时传入日本和朝鲜,后又传入西方。
起源
茶道起源于中国。至少在唐朝或唐朝以前,中国人最早把茶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在唐代的《冯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茶道甚盛,王公大臣皆饮之。”饮茶、喝茶等茶道广为流传,风靡一时。没有不喝茶的王公贵族。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最早的记载。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工艺是唐代陆羽开创的炒制茶道。陆温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中生动地描述了茶宴的高雅气氛和品茶的奇妙魅力。
唐宋时期,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仪、操作都很讲究。随着一些既定的规则和仪式,茶宴分为宫茶宴,寺庙茶宴和文人茶宴。对茶的修身养性作用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宋徽宗·赵霁是个爱喝茶的人。他认为茶的清香味道能使人无忧无虑,清静有趣:“茶若为物,擅瓯民之美味,中山之精神,川之精神,清朗和谐,则非庸少年所知。”荷花里悠然清净,韵高至静..."
南宋邵熙二年(公元1191),日本高僧荣熙将茶叶品种从中国带回日本,日本开始各地种茶。南宋末年(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中国浙江省余杭县景山寺取经,并交换了寺庙的茶宴日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介绍到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最早的传播者。日本《名物集研究》对此有明确记载:“自茶道始,郑源所建崇福寺第一山南浦昭明,自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记载“南浦昭明自宋归来,携茶桌、茶道具至崇福寺”。
直到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 ~ 1598,相当于中国明朝中后期)森野理夫成为日本茶道的高僧,才高举“茶道”大旗,并根据《诗经》总结出茶道的四大法则:“和、敬、净、寂”。显然,这一基本理论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
中国的茶道很早就出现了,但可惜的是,虽然中国很早就提出了“茶道”的概念,并在这方面不断实践探索,但他并未能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传统的茶道礼仪。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精神大于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于“茶道”的旗帜更为重要。没有仪式,人们就自称有“茶道”,虽然不能说没有,但有茶就可以赞美,似乎泛化了,最终也就“道道”了。
泡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到只需要两个动作:放茶叶和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太复杂或者太讲究,一般人肯定不会把这种小事搞得这么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不仅仅满足于用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化,而是更敢于探索茶对人体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天然原料相结合,使茶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作用大大增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中国茶道最实用的一面,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关注和喜爱的魅力所在。[2]?
唐代的饮茶和茶汤方式与我们今天的观念完全不同。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磨成粉,过“罗”(罗),这是一个筛子。“茶罗”是一种专门用于筛选茶粉的茶具。加入开水后,熬成糊状,同时加盐、葱、姜、陈皮、薄荷等。都加进去了,类似于一种很可怕的“胡辣汤”。难怪这种气味完全奇特,让人难以下咽的“茶汤”,喝了之后却能提神醒脑,让人不打瞌睡。
唐朝的茶道流传到后世,到元朝100年后在中华大地上全军覆没。相反,日本茶道保留了唐朝茶道的部分内容。茶泡,兴起于元代,流传至今,但这里并没有“道”的成分。当今中国盛行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俭朴素的茶道思想”,还有许多扭来扭去的姿势,都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编造的废话。所谓“茶文化研究”自然更是杜撰。更有荒唐的宣传,一个普洱茶饼卖了好几年,简直跟造假一样。这正是所谓器不存在,道不在。
因此,虽然“茶道”一词自唐代以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在《新华字典》、《辞海》、《词源》中都没有这个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义,而是依靠个人凭借自己的理解去接近它、理解它。早在中国唐代,“茶道”一词就已产生。如《冯仕文吉剑》中,“因鸿渐之论,广加润色,故茶道风行。”唐代刘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茶可行,茶为卡亚之志。”文学家王心鉴在《咏茶》诗中说:白云千朵,铜锅柴火烤炒。陶罐醇厚,为诗增添情趣,瓷瓯青涩忧郁。老聃开道养志,梁缘讲得很明白,就是要去俗。没有涅槃,如何保持源头的新鲜?
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来表达一定的礼仪、性格、意境、审美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在中国唐代盛,宋明盛,清代衰。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茶、茶、温、茶具、环境五种境界之美,同时配以情志条件,达到“味”与“心”的最高享受。日本茶道被称为审美宗教,以和谐、尊重、纯洁和寂静为基本精神,继承了唐宋遗风。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研究探索中华文化复兴。茶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范畴,即以礼规范品茶的每一个细节,讲究茶、茶、温、茶具、环境,讲究饮者的自身修养和心境而形成的一种艺术美。
茶文化的内涵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必须与中国的汉文化相结合。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将泡茶、品茶、闻茶、喝茶、品茶的习惯与中国文化内涵仪式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貌现象。
发展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并不是世界上茶树的唯一原产地。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可以找到当地的天然茶树。但举世公认的是,中国在茶产业方面对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主要在于茶最早被发现和利用,并在中国发展成为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逐渐传播到中国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产业的摇篮。
顾曾说:“饮茶始于秦人取蜀之后。”他认为饮茶始于秦统一巴蜀之后,肯定了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最初都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种说法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巴蜀的茶叶生产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或者更早,巴蜀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茶区,以茶为贡品。
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称帝时的王宝《童约》才有记载,其中有两句话:“煮尽茶”和“五羊买茶”。前者反映了成都地区。西汉时期,不仅饮茶蔚然成风,还出现了专门的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舞阳”这样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期,成都不仅成为中国的茶叶消费中心,而且根据后来的文献记载,很可能是最早的茶叶集散地。不仅在先秦、秦汉乃至西晋以前,巴蜀还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已成为茶产业。
秦汉时期,茶产业随着巴蜀等地的经济文化而传播。先向东南方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证明。茶陵是西汉建立的一个县,以产茶闻名。茶陵靠近赣粤边界,说明西汉时期的茶叶生产已经向湘粤赣周边地区扩散。三国西晋时期,随着荆楚茶业的发展和茶文化在全国的传播,以及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中逐渐取代巴蜀,变得明显重要。
三国时期,孙吴在东南占据半壁江山,也是中国茶产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地区。此时南方种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了很大发展,饮茶也传到了北方的高门豪族。西晋长江中游茶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从西晋《荆州图记》中得到证明。上面写着“武陵七县茶第一”,说明韩晶地区的茶产业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巴蜀是全国唯一冠军的优势似乎已经消失了。
跨过西晋后,北方豪门渡江定居国外,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风气盛行,南方尤其是江东地区的饮茶和茶文化大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茶业向东南发展。这一时期,中国东南部,从浙江西部到温州、宁波沿海地区都种植了茶叶。不仅如此,正如《童军》的记载,“昔阳、武昌、金陵皆产好茶”,金陵为常州,其茶为宜兴。说明长江下游宜兴的茶产业在东晋南朝时期就已成名。三国两晋以后,茶产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唐朝?长江中下游已经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六朝以前,南方的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北方的饮茶者并不多。在唐代中后期,正如厨师手册中记载的,“今天,关西、山东和吕燕村都吃它。几天不吃,就得喝一天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如命,所以南方的茶叶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叶的生产特别发达。中唐以后,长江中下游的茶叶产量大增,制茶技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周树蓟县木芽、湖州紫笋、常州洋县茶成为贡茶,就是一个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转移到了长江中下游,江南茶叶生产如火如荼。当时据史书记载,安徽祁门一带,方圆千里之内,到处种茶,山中无土,茶业十之八九。同时,由于贡茶位于江南,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促进了中国茶区的生产和发展。据唐代《茶经》等文献记载,这一时期的产茶区遍布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14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中国现代产茶区相同的境地。
宋朝?茶产业重心由东向南转移。
从五代到宋初年,全国气候由暖转冷,使得中国南方的茶产业比北方发展得更快,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的茶区,成为茶产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由古竹紫笋向福建建安茶的转变,唐代尚未形成气候的闽南、岭南地区茶产业明显活跃发展。
宋代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沿岸早春气温低,茶树发芽延迟,无法保证茶叶在清明前送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言,“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建安茶作为贡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越来越大。成为中国制作团茶、饼茶的主要技术中心,促进了闽南、岭南茶区的兴起和发展。因此,到了宋代,茶已经遍布全国。宋代茶区与现代茶区基本一致。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制茶方法和各种茶的兴衰。
程序
洗茶:将开水倒入壶中,迅速倒出。
冲泡:再次将开水放入锅中,壶嘴在倒水的过程中“点头”三次,即所谓的“凤凰三点头”。
功夫茶具(6件)
客人们表达了他们的敬意。《春风吹面》:水要高过壶嘴,用盖子把茶粉刷掉。
封锅:盖上锅盖,把开水倒得满锅都是。
分杯:用茶夹将香杯和茶杯分组,放在茶托上。“玉液归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平马克杯,让大家品尝到色香味俱全的茶。
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香杯中,茶水七分满。
奉茶:为客人奉茶。
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茶杯,嗅着杯中余香。
品茶:客人用三个手指拿起一杯茶,分三口慢慢啜饮。在古筝的伴奏下,客人们在火中浸香。净手,先招茶人,邀客品茶,再享工具:注意瓷器和陶器的使用——景德镇瓷器。宜兴茶壶。热杯暖壶是将开水倒入茶壶、公平杯、香杯、茶杯,洁具会升温。“乌龙入宫”:将乌龙茶放入茶壶中。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唐朝为了战胜九难,把它做成、区分、器皿、火、水、烤、剁碎、煮、喝。宋代三时品茶,三时“三时”是新茶、甘泉、洁器的结合,天气晴好,宾客雅趣相投。反之则是“三分”。明朝是十三服七忌。“十三宜”是指无事,二客,三独坐,四吟诗,五挥汉,六徘徊,七睡,八待醒,九祭,十静宅,十一会意,十二鉴赏,十三读书;“七忌”是一次于法,二次于恶,三主客不韵,四冠衣冠苛,五荤五素,六忙多馀,七壁间书桌更恶趣。
分类
简茶道
将茶粉放入锅中,加水煮沸。最早记载于唐代,有“吃茶”之说。流行于宋代。
法门寺出土的金茶具,展示了唐代人们“吃茶”的情况。茶叶晒干后磨成粉末,用水煮。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和茶叶一起喝,所以也叫“吃茶”。
唐代的煮茶是最早的品茶艺术形式。
斗茶道
古代文人各自端着茶和水,通过对比茶面和汤花,品尝茶汤来判断茶叶的好坏。斗茶又称斗茶,盛于唐末,盛于宋代。最早流行于福建建州。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的最终目的是品茶,尤其是吸收茶面上的汤花。最后,饮茶人一定要品尝茶汤,做到色、香、味俱佳,这才是茶战的最后胜利。
功夫茶路
功夫茶,自清代以来流行于部分地区,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韵味。清代,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广东的潮州等地流行工夫茶。后来也流行于安徽祁门一带。功夫茶讲究饮用时间。喝工夫茶有两种:自炒自品,待客,尤其是待客。
装置
茶具。
①茶则:从茶壶中取出茶叶并将其放入茶壶中的器具。
②?茶匙:将茶则的茶叶倒入茶壶的工具。
③?漏茶(桶):放在壶口上,引导茶叶进入壶内,防止茶叶散落在壶外。
④茶莲:是一种多功能器具,不仅具有前三者的功能,还能看到茶的形状、茶的量、干香的气味。
⑤茶叶粉碎:用于粉碎茶藕中的长茶叶,方便放入壶中。
⑥茶仓:分装茶叶的小茶罐。
李茶具
(1)茶夹:从壶、杯中取出茶渣;洗杯子的时候可以捏一下杯子,防止手被烫伤。
2茶匙:用于放茶叶和挖茶渣。
③茶针:用于连接壶的内网。
4茶桨(发夹):撇去茶沫的器具;尖端用于穿过喷口。
⑤茶刀:取茶叶,倒茶叶。
粉茶具
①茶海(小盅、母杯、公杯):茶壶内的茶汤泡好后,即可倒入茶海中,然后根据人数平均分配;人数少的时候把茶倒掉,避免泡太久产生的苦味。茶海上的滤网可以过滤掉倒茶时流出来的茶渣。
品茗奇
①茶杯(茶盅):用于啜饮茶汤。
②闻香杯:以保留茶叶的香味,用于闻香鉴别。
③?杯架:放置茶杯的小托盘,可以避免热茶汤,也可以起到美观的作用。
妓女
①?茶盘:用来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托盘。
②?茶船(茶池、洗茶、壶托):一种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来接溢和倒茶汤。是养盆必备用具。
③残渣配方:用于盛放茶渣。
④水侧(茶壶、水罐):用于接收废弃茶叶。
⑤洗涤剂:用于放置使用后要清洗的杯盘。
⑥?茶巾:主要用于晒壶,可以烘干茶壶底部和茶海残留的杂水;其次是用来擦掉桌面上的水滴。
⑦容器:盛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附属部分
①锅炉:锅炉种类繁多,有炭炉(潮汕炉)+玉树团、酒精炉+玻璃水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挑选的要点是茶具和谐,开水无异味。
②锅垫:纺织品。用来把壶和茶船分开,避免噪音对气氛的影响。
③盖: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碟子(通常用茶托代替)。
茶盘:用来盛茶的托盘。
⑤刷茶:用于放置茶叶后,刷掉茶莲中残留的茶粉。
⑥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⑦茶巾托盘:用于放置茶巾、茶刷、温度计等。
⑧?香炉:喝茶烧香可以增加茶的趣味性。
理论
天人合一。/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精华。道家学说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注入茶人的茶道之中,确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也提供了崇尚自然、朴素、真实的美学理念和重生、重视生命、养生的思想。
正是因为“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融入了茶道精神,中国的茶人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中国的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愿望。因此,中国的茶人最能体会到“感天动地”的激情和“对自然更加自觉”的美妙感觉。
尊重他人
在中国的茶道中,尊重人的思想普遍存在于茶具的命名和对茶的理解中。茶人习惯将带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为“人”。意思是很大很大很大很大。如果把杯、盘、盖一起端上来品茶,这种捧杯法叫“三才合一”
桂生
贵生是道家注入茶道的功利思想。在道家重视生命、养生和享受生活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的力量”,即注重保健和滋养情感的作用。
道家品茶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重命的目的出发,用茶来激励内功。如马玉的《斯隆人茶》写道:
一杯茶,两杯茶,不要把心交给名利,永远不要睡觉。
武威茶,天然茶,天赐禅定道家,不眠之作。
可见道家的饮茶和世俗的热衷于名利的人是不一样的。贪图功利名利的人喝茶会失眠,说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了。而茶,则是上天赐予道教的甘露和仙露。喝茶会让你更有精神,更能体会道而不困,增加技巧和行为。
更有道家专家将品茶视为忘却红尘烦恼,享受闲适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松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漂亮:
二月下雨,昨夜打雷。枪旗争展,简溪春色领风骚。取枝舌,用露烟捣碎,炼为紫金桩。碾碎无限春光,飞扬绿尘。
画一个新的春天,煮一把活火,试试未来,放下兔毛,把舌头尝回来。唤醒青州,以百万计反击沙魔,永无阳台之梦。腋下有微风,想去蓬莱。
坐下来忘记
“坐忘”是道家为了达到茶道中“极空静观”的境界而提出的一种静法。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作为“四谛”之一。如何让自己的心灵在喝茶时达到“一私一尘不染一假”的空灵境界?道家还为茶道提供了一种禅定的方法,叫做“坐忘”,即忘我之身,忘我之巧。茶道倡导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与我的界限,拍出“清玄”、“清心味”的审美照片,这些都可以通过“坐忘”来实现。
没有自我
道家这种免于名教,自然旷达的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的“无我”,就是茶道所追求的“无我”。无我,不是在肉体上毁灭自己,而是在精神上消除物我对立,从而顺应自然,接受一切。“无我”是中国茶道对意境的最高追求。近年来,台湾海峡两岸的茶人频繁举办国际性的“无我”茶会,日韩茶人也积极参与,是对“无我”境界的有益尝试。
道法自然。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括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面。
物质上,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最好的木材”。是大自然赐予的“珍贵木芽”。种茶、采茶、制茶,都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出好茶。在行为上,中国茶道讲究自然之美,质朴无华。动的时候像山石一样流动,安静。笑时如春花,言时如山泉。举手投足,微笑,都要来自自然,放飞心灵,绝不做作。在精神上,道家是自然的,回归自然,表现为彻底解放自己的性体验,使自己的心灵宁静、淡泊、孤独、无为,使自己的心灵弥漫着茶香,仿佛与宇宙融为一体,升华到“无我”的境界。
要素
中国茶道,就其构成要素而言,有四个要素:环境、礼仪、茶艺、修行[1]?。
(1)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品茶活动。茶道特别注重环境的选择和营造,旨在通过环境陶冶和净化人们的心灵,所以需要一个符合茶道活动要求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随意或随意的,而是精心选择或创造的。茶道环境有三种。一种是自然环境,比如松树下、泉水旁、森林中的岩石上。二是人造环境,如寺院、亭台楼阁、水榭、书房、客厅等。三是特殊环境,即专门用于茶道活动的茶馆。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室外环境指茶室庭院,常种植松、竹、竹等常绿植物和花卉。室内环境常挂有油画、插花、盆景、古玩,并明确供应书房。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总之,茶道的环境要优雅,要安静,让人进入这个环境,忘却世俗,洗去尘埃,陶冶道德。
(2)礼仪
茶道活动要按照一定的礼仪进行,礼仪就是礼貌,礼仪就是礼仪,法律就是规范和规则。“福珍鲜香,碗数三,其次碗数。如果客人的数量是五个,将提供三碗。七,五碗。少于六人,不必等碗数,少了一人,正好是有意义的补充。”(陆羽《茶经》《五烹》)这是唐代茶道中喝茶的规矩。
"男孩把供品举在面前,主开始提供一个客人日:为你清除杂念。客人接起,举起手,道:不然,不足以破寂寞。就是再坐一次。喝完酒,男生拉着欧,退了。话长,礼重。”(朱权《茶谱》序)这是宋明时期茶道主客之间的结束、接待、饮酒、叙说等礼仪,相当谨慎。礼仪是行为、举止、语言和行动的既定准则,显示友谊和尊重。茶道的仪式包括主人与客人之间、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
茶道之法是茶道全过程的一系列规范和规约,涉及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势、仪容仪表等。
茶道礼仪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得有失。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礼仪是不同的,但一些基本的礼仪内容是相对固定的。
(3)茶艺
茶艺就是喝茶的艺术。茶艺有五个环节:备器、选水、生火、待汤、学茶。一、分为茶学法。古今茶艺可分为炒茶、点茶、制茶。其次,根据主要的茶具,制茶可以分为壶茶、功夫茶、杯茶、功夫茶。还是那句话,按用的茶来分。功夫茶艺按发源地可分为武夷功夫茶艺、武夷变体功夫茶艺、台湾省功夫茶艺、台湾省变体功夫茶艺。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和载体,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道离不开茶道,茶道依赖于茶道,没有茶道就没有茶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作为一门艺术,也可以在舞台上表演。所以表演茶道或者茶道表演是可以的,但是说茶道表演或者茶道表演就不合适了。因为茶道是给人修行的,不是给别人看的,是以茶代茶的。
(4)实践
修行是茶道的基础和目的。茶人通过茶事活动,自得其乐,陶冶情操,陶冶心灵,悟道。中国茶道的修行是“双修生”,即修心、修命、修身心。修身养性,又称养生,在于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修身养性是以志、德、乐、悟为基础的。人生的双修最终落实到最后。
中国茶道的理想是健康、愉悦、修养和启迪。它是修道的结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目的是修行,环境也好,礼仪也好,茶艺也好,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修行,服务修行。修行是为了提高每个参与者自身的素质和境界,塑造完美的人格。
茶道是以修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包括茶道、礼仪、环境、修行四个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基础,又依赖于茶艺。茶艺重在“艺”,学习茶艺是为了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是道,旨在通过茶艺陶冶心性、体悟道路,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包含茶艺,茶道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道,茶道的外延大于茶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术’是指泡茶、泡茶、品茶的艺术;我们这里说的‘道’,是指艺术茶过程中贯彻的精神。没有艺术的道是一个空洞的理论;艺术无道,艺术无精无灵。茶艺,名而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茶道是精神,是真理,是规律,是本源,是本质。它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可以通过你的内心充分体会。茶艺与茶道的结合,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和茶道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要严格区分,不能混淆。
喝茶、品茶、茶艺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用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叶的色、香,注重茶具的品质,饮用时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氛围、音乐、冲泡技巧、人际关系。
最高境界——茶道:将哲学、伦理、道德融入茶事活动中,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