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人杰地灵的多彩仙境。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北西部边陲,武陵腹地,自古就有“川黔咽喉、荆楚屏障”之称。武陵雄伟,清江潺潺,亿万年的印记镌刻出中国最美的风景长廊。这里有雄伟的悬崖和险峰,蜿蜒清澈的河流,当地苗族隐秘而传奇的风俗,高低错落的古村落。
地处北纬30°的恩施州,素有“世界硒都、鄂西森林、天然氧吧”之称,旅游硒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然而,过去由于交通拥堵,恩施州一直“藏在闺房里”,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但恩施州人民锐意进取,削山凿石,架桥架桥,把天然护城河变成通途。现在,交通翻天覆地,路网四通八达。旅游画卷缓缓展开,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人民网《看见中国》与媒体采访团合并,于8月底走进多彩恩施,触摸传奇,领略风情,感受东西部合作扶贫下的农村巨变。
长达一个世纪的承诺
蜿蜒的大沙河穿过连绵起伏的群山。
“创造,过河”,一声大叫,打破了悬崖峡谷的宁静。一点钟,木船稳稳地出发了,78岁的万启珍摇着桨,向100多米外的对岸驶去。平静的绿水轻轻荡漾。
大沙河渡口位于恩施市中心以东约70公里的建始县李三乡。从山顶往下看,大沙河碧绿如玉。谁能想到,在这个不起眼的渡口,一万四代人已经在这里度过了143年。
而这来自于万启臻的爷爷万佐竹的一个承诺。1877年,万作竹为了逃避兵役和洪水,到了湖北监利,逃到了大沙河。多亏了当地人的宽容和支持,万作柱才得以定居。
大沙河村被河一分为二,五组和六组隔河相望。家住此岸,田在彼岸。很多村民一天要过几次河,不然就要绕很远的路。看到交通不便,有时会有人落水,万作柱决定卖猪造船,免费摆渡,以回报乡亲们。
1949年,万作柱临死前告诉儿孙,船一天不停,钱不收。
时针指向1995。万启臻担起扁担,成为万家第三代的第四个摆渡人。
近30年来,他日夜往返,断了无数竹竿,换了一次又一次木船,在渡口上加了一座政府资助的石屋。大沙河下游建起了水电站,汹涌的河水止住了它狂野不羁的脚步。
船来船往,日夜不舍。只要没生病,万启珍从来没有旷工过。十多年前,他不小心滑了一跤,摔断了胳膊。在外打工的大儿子万方全闻讯赶了回来,拿起小钱撑船...
一天要摆渡五六十次。近几年,河对面的村民陆续搬迁,现在一家只剩下两个人,但万家的益都还在坚持。“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也会留在这里,一直摆渡。”万启臻说。
万家第三第四摆渡人万启珍。苏摄
诺言重如山,信念第一。渡口的每一块青石都留下了以前渡口工人的足迹。建始县李三乡在这里立了一块“百年新沂渡口”的木牌,以示其事迹。
近年来,万启珍被评为湖北省道德模范、全国“诚信之星”、首届“中国十大诚信人物”...但是,他带着名声回来之后,还是一个摆渡人。万启珍有点闲,就和儿子轮流过渡口。
一个益都的承诺,穿越140多年,依然熠熠生辉。
2018年,万方全还带领70多户贫困村民,引进种植红薯新品种,想方设法寻找出路。凭借“新义渡口”的良好口碑,红薯畅销全国,村民的日子也渐渐红火起来。
“摆渡是为了报答恩情,坚持下去。摆渡村民致富也是信仰的延续。”万方全说的。
民间宫殿的绝世优雅
在大沙河渡口以西约200公里处,咸丰县唐崖寺村,十里八乡还流传着一位老人信守诺言的故事。
咸丰,湖北西门,因县名,意为“咸丰年”。县城西北28公里,玄武山脚下,唐崖河畔,唐崖土司城遗址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
1980年,一位名叫陈的老人接受文物管理部门的安排,看管唐崖土司城遗址。据他们的后人说,最初的报酬只有20元,后来每年200元。虽然收入微薄,但日复一日,风雨无阻,打扫卫生,巡逻,维护,讲解。他信守诺言,巡山护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说到土司城,先说土司制度。元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古代中央王朝任命地方首领为“酋长”,世袭统治当地。以夷制夷,以夷制夷。齐教书,又是管风俗的。清朝雍正年间,土司制度在实行“改土为流”后土崩瓦解。
新中国成立后,鄂西成立恩施代办处,1983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1993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2市6县。
土家族据说是远方古巴人的后裔,秦是最大的姓氏之一。唐崖土司城是秦土司的统治地,* *沿袭了18土司的16代,历时381年。
走进废墟,街墙清晰可辨,部分建筑保存完好。土司城,依山面水,是一个不规则的正方形,总面积74万平方米,比北京故宫大2万平方米。
这座3街18巷36院的民间皇城,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有官署、牢房、书院、射击场、动物园等设施,格局清晰,功能齐全。
如今,这里只有一片废墟,绵延在几座山坡上。
草地茂盛,树木茂密。断壁残垣,青苔深。明代石道纵横交错,张外石人石马,“京南雄镇”牌楼上的“渔耕”浮雕...数百年风蚀的斑驳遗迹无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让人看到了土司文化神秘的面纱。
2015年7月4日,唐崖土司城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四城遗址、贵州海龙墩遗址一起,中国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唐崖土司城遗址也因此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名片。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非遗”成为恩施州推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旅游融合的抓手。
2020年8月29日,恩施市白羊坪乡东夏草村,锣鼓喧天,唢呐齐鸣。一年一度的土家族女儿会在这里跳浪漫的舞蹈。恩施女儿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保留了古代巴人的原始婚俗,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节日。它被称为“东方情人节”。
土家族女儿将在婚礼上。陈博文摄
如今的女儿会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事件。今年主会场在东夏草村,有三个分会场。但婚礼习俗、非遗展示等表演精彩纷呈,恩施灯会、扬琴轮番上演,水上嘉年华人气爆棚。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欢声笑语响彻山谷。
除了唐崖土司城、女儿会,“恩施绿利川红”茶、利川龙船调、巴东水手、宣恩花鼓……留下了一批“金名片”,拉动了全域旅游,助力恩施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唐崖土司城遗址于2019年引入国有恩旅集团,成立唐崖土司城遗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唐崖土司文化产业园”正在规划推进中。
评论员回忆说,令人痛心的是,在申遗成功的前一年,陈爷爷因病去世。临终前,老人叮嘱宸妃不要外出打工,要留在村里当讲解员,把唐崖土司城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为了申遗,包括老人在内的92个家庭300多人从遗址核心区搬到安置小区,从农民到居民。现在有的人创业,有的人工作。宸妃成了一名评论员,月薪两三千元。像她一样在工地管理处工作的有60人。
在有关部门提出恢复遗址并启动修复时,常年铺设石碑的附近村民谢因技艺高超,被选为唐崖土司城遗址修复的首选工匠。
申遗成功后,谢在遗址景区附近开起了农家乐和土家客栈。不知不觉间,谢的客栈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8月底,谢就在想,因疫情而搁置的客栈装修要重启了。最近游客逐渐增多,农家乐也要多雇人。土家山村正在恢复昔日的生机。
茶花山居的小康希望
说起农家乐,恩施八角洞乡的马素娥说,到今年9月底,她的茶花山庄已经走过了整整12年。
在高拱桥村,绿植鲜花环绕,董木楼古色古香的茶花别墅格外引人注目。“我是2002年穿着雨鞋踩着田埂嫁到这个村的。”马素娥笑着说。
这是恩施尤鲁茶的故乡。但过去村里道路不通,房屋破旧,村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他们靠茶园生活,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
2007年对高公桥村和马素娥来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它不仅是村子致富的开始,也是个人命运的转折点。
4月,枫香坡侗族村开业,马素娥和村里300多人开始吃“旅游饭”。马素娥还领导成立了枫香坡艺术团,排练反映侗族原生态的原生态文化节目。她还不断探索建立芦笙仪仗队、开斋门迎宾队、茶文化表演队等文艺队伍,成为枫香坡吸引游客的一大看点。作为一名导游,又是师范学校音乐专业的她找到了用武之地。
“穿侗服,整天采茶,看一场侗戏,喝一杯富硒茶……”依托独特的侗族风情,逐渐成为集侗族文化、茶文化、特色餐饮服务、生态体验为一体的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示范村。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马素娥下定决心,要重建自己的房子,带头开办农家乐。2008年9月28日,茶花山庄开盘。
2008年,枫香坡东寨生态农业合作社成立,马素娥任董事长。她成了东乡农业旅游文化产业的“领舞”。
2014年,高拱桥村累计旅游收入达224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7520余元。2018年,全村旅游人数突破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8948万元。如今,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8000元。茶花山庄年收入已超过200万元。
2017年9月28日,马素娥茶花山庄开业,距离茶花山庄仅一箭之遥。她再次率先求变,实现了从农家乐到精品民宿的转型发展。
云落,风起,看山,听雨,光影,潇雅...这是董家木楼“茶花山居”的房名。充满人文情怀和浓郁艺术气息的茶花山居,已成为的网络名人,也是游客体验侗族风情和恩施文化的一个窗口。
“疫情期间,很多大酒店都维持不了的时候,我这边特别忙。”马素娥说,疫情也改变了她的商业模式,从单纯的线下到线上线下。通过电商平台,她直接与茶企对接,频繁为各种特色农产品发货。别致的直播间设置在茶花山庄左手入口。
几十公里外,另一群人也在忙着直播。
“恩施尤鲁干茶是绿的,汤是绿的,叶子是绿的……”在恩施市屯堡乡花芝山村,33岁的邓玲走进直播间,或现场尝试,或大显身手。
如果说马素娥的直播是她应对疫情的自发改变,那么邓玲的带货直播则是千里之外杭城的积极实践。
作为东西部扶贫合作示范点,花之山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茶为主业,文旅并行的产业。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湖北省恩施市决定在花之山周边建设网络名人直播村,培养地道的山区农民做网络名人。
今年7月,包括邓玲在内的20多名农民开始了为期两周的现场培训,老师来自维亚团队、杭文光集团和阿里巴巴淘宝大学。
据邓玲介绍,此次培训涵盖了10多门课程,比如如何做一个好的电商主播,如何开一个直播网店,如何专业运营自媒体等。内容甚至细化到怎么拍,怎么写剧本,怎么和粉丝互动。都是实用技能,干货满满。
在杭州的帮助下,花芝山村实现了5GWiFi信号全覆盖。两地还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导师大胆带“农民网络名人”进直播间。现在,邓玲带领的三人直播团队正在忙碌着,开始一场又一场的直播。
据恩施市委常委、副市长姚红华介绍,2019年,通过电商营销,恩施滞销富硒土豆成功投放市场,成为“爆款网络名人产品”,创造了单日销售60万斤土豆的纪录。目前,全市已建成3个万亩扶贫基地,生产茶叶、小米等农产品100余种。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实现扶贫销售额近60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2020年4月,湖北省政府宣布,杭州对口帮扶的恩施州5个县(市)退出贫困县。从此,恩施实现了全面脱贫,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一个红绿“硒”产业
无论是枫香坡,还是花之山,恩施人都离不开茶二字。
在恩施州,有山的地方几乎都有茶园。沿着蜿蜒的山路,在云雾缭绕的群山之间,有绿色的茶园。
茶树是恩施人的致富树。恩施每年农民收入的40%左右来自茶叶。
东夏草村茶园种植面积1.1.00亩,每年带动产值约8000万元。东夏草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可容纳185村民。
八角洞乡65438+万亩茶园四季常青,年产干茶8000吨,产值5亿多元。茶产业成为“强乡富民”的支柱产业。
2018年4月,恩施州出产的“恩施尤鲁”和“利川红”成为州活动用茶,成为恩施硒茶品牌建设的一大里程碑。
据恩施市农业局统计,截至今年9月,全州茶园总面积达178.82万亩。泉州茶叶综合产值超过6543.8+05亿元,同比增长654.38+00%。泉州有80万茶农,人均茶叶收入5587元。
富硒茶只是恩施硒产业的一个缩影。
恩施拥有世界上唯一独立的硒矿床,含硒量中等的土壤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95%。据专家研究,硒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免疫力、抗衰老、抗氧化,对心脏的保养和保健有非常好的作用,所以被称为长寿元素。2015年,恩施州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80.64岁,高于2015年全国平均水平。
以恩施市为例。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建成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富硒茶叶基地、富硒高山蔬菜基地、富硒中药材基地、富硒粮油基地达到47万亩,富硒畜禽基地分别为20万头、30万羽。
2019年,恩施州硒产业总产值达634.438+0亿元。
中国得天独厚,山水相连。其实好山好水好产品一直都在。而恩施,大山深处,一直被道路所困,山里的货物出不去,外面的游客进不去,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改革开放之初,大多数村民都是肩挑背扛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到20世纪末,恩施只有365、438+08和209国道,同样受到泥石流和滑坡的影响。
5438年6月+2009年2月,沪渝高速线试运行,恩施结束了不能到达高速公路的历史。
2010 12宜万铁路开通,结束了恩施没有铁路的历史。
2020年7月16,宣和高速公路开通连接全国,标志着恩施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
高速公路和铁路,不仅把大山和大山连接起来,为大山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也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摩崖石刻壁挂公路、四渡河大桥、八冶公路...或神奇或险峻,或梦幻或壮丽,美得令人窒息,在网络上流行开来。
恩施市颍上村民谭对过去交通不便印象深刻,去县城要花很长时间。家里穷。初中毕业后,她去了广东打工,连路费都借了。2006年,在家听到恩施大峡谷景区开放的消息后,她回到家乡,考上了导游,在家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她成为了全国旅游系统的劳动模范。现在她还组建了一个土家族姑娘导游群,11人。每个人一个月3000多,加上“五险一金”,日子过得富裕而稳定。
恩施大峡谷,位于湘、渝、鄂三省交界处,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在峡谷中,有万米悬崖画廊,数以千计的瀑布,数百座单山塔和数英里的深谷,以其宏伟美丽的世界地质奇观令世人惊叹。它被称为“喀斯特地貌的天然博物馆”。
2004年8月,中法联合探险队来到恩施,在群山之中,意外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大峡谷,名为“恩施大峡谷”。
恩施大峡谷。曾志强摄
恩施大峡谷距恩施市49公里,距利川市39公里。据介绍,这里是“东方情人节——土家族浪漫女儿会”的发源地之一,大峡谷真人音乐剧《龙舟曲》的取景地,“地球上美丽的伤疤”——云龙地裂缝的取景地,被外媒评为中国最美的40个景点之一、被誉为“世界地质奇观、东方科罗拉多”的“彝乡”的取景地。
据湖北日报报道,2010,沪渝高速开通后的第一个“五一”期间,通往恩施大峡谷的10公里道路上密密麻麻挤满了上路的旅车。这个5A级景区的游客量从2008年高速公路开通前的30万人次飙升至2019年的200多万人次。
利川腾龙洞,索布垭石林,清江蝴蝶崖,神农河漂流...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统计显示,恩施接待游客人数从2009年的663万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201177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30.45亿元。旅游业直接带动当地65438+万人就业,间接带动40万人脱贫。
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独特的景观,独特的健康环境,独特的民族文化,让多彩的恩施成为中国最美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