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其中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冯友兰先生根据他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曾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类,即一种自然境界,一种注重实际利益的功利境界,一种只为其友而不为其利的道德境界,一种超越世俗而自成百科的天地境界。
冯友兰(1895.12.04 ~ 1990.11.26),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齐一镇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1918,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4,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大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四届CPPCC委员,第六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并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德里大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重要的学术经典,对中国近现代学术界乃至国外学术界影响深远,被称为“现代新儒家”。
扩展数据:
自然界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遵循社会习惯,侄子们却按照他们的本性去做。他们永远不明白做某事的意义。往好里说,这是“幼稚”,往坏里说,是“稀里糊涂”。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做,也不明白做一件事的意义,可以说是无意识的。
有时他们整天都在微笑,但他们并不自觉地快乐。这就像一个天真的婴儿。虽然他笑了,但他一点也不开心。两种情况完全一样。这种人对“生”和“死”一无所知,没有“我”的概念。
功利境界的人对人生有更好的理解,他们有“我”的概念。他们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功利,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计划。这群人普遍贪得无厌,怕死。有时候他们会服务社会,为国家做点事,但他们的动机是为了得到更高的价格。表面上看,他们虽然是服务的,但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人。
道德境界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以服务社会为目的。这种人既不贪生,也不怕死;他们知道,除了“我”,还有一个社会,还有一个整体。他们明白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和社会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就常识而言,部分的存在似乎先于整体,但从哲学的角度看,应该先有整体,后有开端;个人。比如房子里的“柱”,只有在房子建好之后,才是所谓的“柱”。如果没有房子,柱子就不是柱子,只是一大块木头。
同样,人类有了人伦之后,就有了所谓的“人”。没有人伦,人就不是人,而只是一团血肉。诚然,在没有社会组织之前,每个人确实都有一团肉,但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类,是因为有社会组织。道德领域的人对此心知肚明。
天地境界的人都是以服务宇宙为目的的。他们的生死观,既不是生,也不是死;他们相信在社会之上有一个更高的整体——宇宙。
科学家所谓的宇宙是指天体、太阳系、天河,而哲学家所谓的宇宙是什么都有了,所以宇宙之外就不会有别的东西了,没有它我永远不可能存在。天地境界的人能透彻地理解这些道理,所以他们所做的就是为宇宙服务。
从刻在特尔斐神庙上的“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来看,“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关于人的“自我意识”的理论。在冯友兰看来,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存在和强弱,恰恰是反映或决定其生命境界高低的关键——“自然境界中的生命,不需要任何对生命的理解和自我意识;
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需要一点对人生的理解和自觉;天地境界,需要对生命的最高理解和自我认知。"
中国生产党新闻网——从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