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乌木糊

乌梅是夏天的良药。

说起传统的夏季饮品,酸梅汤一定有一席之地。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饮料。酸梅汤的主料是乌梅。但是,为什么夏天要用乌木呢?可能大家不了解,这其实和乌梅的药性有关。

乌梅能清热:乌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其中说:“乌梅:泻气,除热,除烦”。乌梅有清热解暑的功效。

乌梅生津止渴:妇孺望梅止渴是众所周知的历史典故。据说曹操行军时,一直找不到水源,军队干渴极了,曹操大叫:“前面有一片梅林,可以解渴。”听到这里,部队里所有的士兵都在嘴里分泌唾液。通过这种方法,军队冲到了前线,找到了水源。所以乌木自古就能解渴。夏天是最容易口渴的时候,所以乌梅的生津功效适合夏天养生。

乌梅可敛肺气、强肠止泻:乌梅味酸,可止咳止泻。所以如果肺虚的人经常干咳,夏天吃生食容易拉肚子的人,乌梅是很对症的药。

朱乌木糊

乌梅可以做成酸梅汤,这个大家都知道。乌梅、陈皮、山楂、甘草可以加冰糖。但是酸梅汤不能长时间保存,容易变质,如果喝的时间长了就没那么方便了。于是,朱的内科用乌梅糊代替酸梅汤解暑。

膏体本身容易保存,不易变质。此外,通过传统工艺制成的糊剂有利于保存和增强药物性能。当然,药膏也有缺点,就是费时费力,制作工艺复杂,相当费时。

不过既然朱有乌梅膏的配方和制作方法,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让大家了解一下。

乌梅糊的配方及制备方法

不同于酸梅汤的成分,酸梅膏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药物的味道。除了乌梅、陈皮、山楂、甘草,还加入了茯苓、薄荷、桂花。

首先将所有药材用清水洗净,用清水浸泡4小时,因为熬成药膏需要很长时间,所以需要大量的水。

先用武火煎30分钟,再用小火煎30分钟,然后滤去汤汁,即为第一次汤汁,备用。

然后将药物加水,先用武火煎30分钟,再用文火煎30分钟,滤出药汁,即为第二次煎液,待用。

最后,将药物加水,先用武火煎30分钟,再用文火煎30分钟,然后滤出药汁,即为第三次煎液,放在一边备用。

将三种汤汁合在一起,放在煤气上用中火慢煮,不断搅拌。搅拌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汤汁粘底,煮饭。当药汁变浓时,将煤气改为最小火。这时候就该收膏了,非专业人士掌握起来非常困难。收膏很讲究,要把药汁浓缩到最稠,但不能煮,实际只有1分钟左右。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标准,就是成功的药汁可以挂在勺子上,呈旗状落下,中医称之为“挂旗”。

所谓“挂旗”,就是浆糊从勺子里流出,在空中形成一个倒三角,就像一面小旗子挂在勺子上。

将采集成功的乌梅膏与适量蜂蜜混合,放入容器中,冷却后放入冰箱冷藏。

喝的时候用干净的勺子取出适量的乌梅膏,用水冲一下,这样一个夏天吃起来就会很方便,一劳永逸。

朱氏内科学后人又来总结了!

乌梅膏制作的关键是最后收膏,这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制作工艺。普通人可能需要尝试几次才能理解“挂旗”。

吴梅膏除了解暑,其实还可以治疗息肉,比如肠息肉,有抗过敏的作用,比如过敏性鼻炎。当然,如果需要考虑到这种情况,乌木膏的配方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健康需要适应天气,方法最重要。一边一人是中医最大的特点。传统技术虽然费时费力,但是效果真的很好。趁着夏天还没结束,有兴趣的可以尝试自己动手,体验一下中医的乐趣。

朱《内科学》发源于上海1907。第一代名医,第二代首届上海名老中医朱瑞群,第三代朱维康现任上海市中医院肿瘤科五科主任,第四代朱、徐友昌为师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