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副作用和禁忌

现在很多人都很重视自己的健康,养生已经成为时代热点。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保健计划!很多人喜欢通过中医来达到养生的目的。你知道艾灸的作用和艾灸的副作用吗?跟我一起看看艾灸的功效和作用吧!

艾灸简介

艾灸起源于中国古代,因为其作用机理类似于针灸疗法,与针灸疗法有互补的治疗作用。针灸通常一起使用,所以它被称为针灸。针灸在国内外影响深远,但现代人说针灸,很多时候只是指针灸,已经很少包括艾灸的内容了。

它是由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刺激月经的活动来调节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灸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治疗效果已被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对其机制的理解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目前认为艾灸的机理与以下五个方面有关。

局部刺激

艾灸是通过刺激人体基本特定部位的艾火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机理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正是这种温热刺激引起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加强局部皮肤组织代谢,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的消散和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层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起到镇静镇痛作用;同时,加温也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经络调节

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艾灸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相互协调。这种协调关系主要是通过经络的调节来实现的。现代研究表明,经络和穴位有三个特点:

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在敏感性,即同一灸法选取某些穴位与普通体表穴位明显不同。

2.经络和穴位放大了药物的作用。经络不是简单的体表途径,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节系统。艾灸施于穴位,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个循环诱导过程中,它们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调、相互叠加的结果,从而产生生理放大效应。

3.经络腧穴在药物的储存穴位中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长时间停留在穴位或释放到全身,对疾病产生整体的调节和治愈作用。

调节免疫

许多实验证实,艾灸可以增强免疫功能。艾灸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来实现的,具有双向调节的特点,即低者可增,高者可减,这种调节在病理状态下更为明显。

艾灸的药理作用

虽然艾灸的用药没有内服药丰富,但从各种艾灸和太乙、雷霍针灸的临床应用中,也可以看到艾灸的辨证施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艾灸的主要原料艾条的作用。清代吴在《本草》中说:“艾叶味苦辛,温熟,纯阳,能逆阳之绝,通十二经脉,取三阴,调气血,驱寒湿,温子宫,止血,温中,解郁,调经,安胎。”用它的爱火可以穿透所有经络,消除所有疾病。“毫不夸张地说,没有Ai就没有艾灸。

合成作用

艾灸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效果。

首先,艾灸的治疗是全面的。如冬病夏治,将白芥子等药物涂于钟山、舒菲、高甲穴治疗哮喘,通过乌头饼灸肾俞穴等穴位抗衰老等。它包括局部刺激(局部化脓灸、隔物灸)、经络穴位(特选穴位)和药物,它们是有机联系的。

第二,治疗的作用是全面的。艾灸热的刺激可以调节局部气血,艾火的刺激结合药物必然增加药物的疗效。芳香类药物在温暖的环境下特别容易被吸收。艾灸施于穴位时,首先刺激穴位本身,刺激经气,调动经络的功能,更好地发挥整体的行气活血、调和阴阳的作用。

第三,人的反应性和治疗效果是综合的。治疗(艾灸)——外因只能通过内因(人的反应性)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发现,同样的艾灸疗法,对同一种疾病的患者,感觉传递不同,疗效也不同。原因是人的反应力不同。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上述因素均可在临床实践中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从而发挥艾灸的最大功效。

温经散寒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依赖于气血的功能,气的运动导致血的循环,气的停止导致血的停止。经脉血气的流行,完全是因为“气”的推动。“寒则气滞,热则气病”等各种原因,都可以影响血气的盛行,引发各种疾病。而温则滑,气寒则涩,也就是说气血运行具有温则散、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热了就好了,冷了就凝结了。”。所以凡是气血瘀滞,没有热的疾病,都可以用温气来治疗。“凌叔?《刺真邪》篇说:“脉中血凝而留,佛可从火中取之。”“凌叔?禁服还说:“若困,脉血在中,血寒,宜灸。”。艾灸是其温热刺激的应用,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刺激,达到温经散寒,加强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所以艾灸可用于瘀血风寒引起的痹症、腹泻等症,效果非常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有内脏,也有肌肉、骨骼等外部组织。在一个正常的身体中,气血在经络中循环不息,按顺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界因素的侵袭,使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不通,就会出现肿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艾灸某些穴位,可以起到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平衡功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疖。

扶阳古托

生命取决于杨琪,如果你得到你想要的,你会活下去,但如果你失去你想要的,你会死。因此,阳病充满阴,而阴充满寒冷和晕厥,或袁琪缺乏被困,你的脉搏微弱。这时,恰好温?《厥论》说:“阳衰则寒厥”。当杨琪衰落,殷琦独自盛行;当杨琪达不到手和脚时,手和脚是冷的。对于病情危重、阳气衰退、阴阳分离等疾病,用大锅重灸,可祛阴寒,复阳以救之。这是其他穴位刺激疗法达不到的。宋代《针灸养生经》中也提到:“凡溺死者,一夜可救,脱去死者衣服,灸脐而生。”《伤寒论》指出:“温病催吐手脚冰凉?脉象不足,艾灸少阴七强。”如果觉得手脚冰凉烦躁,感觉厥阴无脉者要艾灸。“这说明凡是阳虚的危重病人,如呕吐、腹泻、手脚冰凉、脉弱等。如用大艾炷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的纯阳性和阴阳相合,常可起到扶阳、回阳、救死扶伤的作用,临床常用于中风和急腹症。

升阳解郁

由于杨琪虚弱等原因,可引起上虚下虚,气虚下陷,脱肛,阴僵,久泻,崩漏,胎滑。经络说:“艾灸是抑郁症的关键”,所以艾灸常用于治疗气虚、脏腑下垂引起的抑郁症。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也认为“掉进陷阱的人不会感冒”,“天地之间没有什么,只有阴阳”。阳在外,阴在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阳沉于阴,则是阴居于其上,恢复其阳,其脉证皆见于外者,以灸治之”。因此,艾灸疗法不仅能起到温阳助阳、升阳解郁、安胎固经的作用,对卫阳不固、腧穴松散者也有疗效。使身体机能恢复正常。比如脱肛、阴滞、迁延性腹泻等疾病。,可以通过艾灸百会穴来改善,从而“推上去”。再如《论语·经》云,“穴中释寒过程中脱肛者,必有强灸湿气”。总之这也是艾灸的独特功能之一。

解毒泄热

历代医家多提出热证禁灸问题。如《圣纪总录》指出:“夫若患阳病,将是大逆不道”;许多现代针灸教材也将热证列为禁灸。但古今医家对此看法不一。古代文献中也有艾灸可以清热的记载。灸法治疗痈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所有以前的医学书籍中,艾灸疗法被认为是治疗这种疾病的重要方法。唐代《备急千女方》进一步指出艾灸对脏腑实热有导泻作用。书中很多地方还论述了热毒蕴结、阴虚内热证引起的痈的艾灸治疗,如“小肠热盛,艾灸阴满,随年而愈浓”,又如“肠痈屈两肘,肘尖骨皆坚,故脓血必流,即差也。

“渴了就当不了忍者。小肠上灸要有力,灸要三寸。”金元时期的医家朱丹溪认为,灸热证就是“从点论治”。《医学概论》明确了热证艾灸的机理:“热致灸,热致郁,火致燥”。“医宗金鉴?灸痈指出:“痈起七日内,开始破结拔毒灸最为适宜,从无痛灸到痛方,从疮灸到无痛灸”。总之,艾灸可以以热诱热,使之外出。艾灸能散寒清热,说明它对机体原有的功能状态有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艾灸的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疾病预防和保健

中国古代医生早就认识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未病先防”、“未病先治”的学术思想。艾灸不仅具有治疗功能,还具有预防和保健功能,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在许多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提及;为了预防狂犬病,要艾灸狗咬的三强处,也就是用狗伤的方法艾灸。《备千金以备不时之需》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凡往来吴蜀之官,常需灸三两处,故疮暂不愈,疖温瘴气伤不了人”。说明艾灸可以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艾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有句话叫“要想身体健康,李三常不做”“李三灸治百病”。因为艾灸能温阳补虚,所以艾灸足三里、中脘能使胃气充盈,而胃是水谷之海,五脏皆受其影响,胃气充盈,所以气血充盈;命门是人体的真火,是人之根本;关元、气海是储存精血的地方。穴位艾灸能使人感到胃气充盈,杨琪充盈,精血充盈,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使疾病和邪气不易犯,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在现代,艾灸的防病保健功能已成为重要的保健方法之一。

延长寿命

穴位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膝下3寸,胫前嵴外侧一横指),气海(位于腹部中线肚脐下1.5寸),关元(位于腹部中线肚脐下3寸)。

第一组,左边关元、气海、足三里;第二组,右边的关元、气海、足三里。

方法

选对穴位后,点燃药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个穴位悬空10分钟,以每个穴位皮肤潮红为度。第二天,第二组穴位暂停,用同样的方法艾灸。这种交替灸持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疗程。使用时要注意,艾火与皮肤的距离应是施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量。小心不要烧伤皮肤。

解释

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穴位。每天艾灸一次,可以调节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宋代扁鹊《心经》一书中写道:“人未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官、中脘。他们虽然不能长生不老,但可以活一百年。”尤其是女性,艾灸这三个穴位后,感觉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尤其是小腹都很舒服(这种感觉一般艾灸半个月后就很明显)。

艾灸疗法应注意的十大禁忌

艾灸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以艾条为主穴艾灸,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艾灸能起到温经通络、温阳益气、补中益气的作用。中医建议艾灸好,但一定要注意以下十大禁忌。

禁忌1

所有暴露的部位,如脸、脖子、手臂等。,不宜直接艾灸,以防结疤,影响美观。

禁忌2

不要在皮肤薄、少筋少肌的部位,孕妇的腰骶部和小腹,男女的乳头、生殖器、睾丸等部位施灸。另外,不要直接艾灸关节。另外,不要在大血管、心脏部位、眼球等处艾灸。

禁忌3

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洗手或用冷水洗澡。艾灸后比平时多喝温水(千万不要喝冷水或冰水),帮助排出体内毒素。

禁忌4

施灸时注意注意力集中,施灸时不要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而不在穴位上。

禁忌五

注意姿势和取穴的准确:注意姿势的舒适自然和取穴的准确,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禁忌六

现代人的衣服很多都是化纤、羽绒等质地,容易燃烧。所以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降火,尤其是用艾条灸时,防止艾条滚落。艾条灸完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塞入直径略大于艾条直径的瓶中,以利于熄灭。

禁忌七

因为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所以冬天要注意保暖,以免老病未愈,又添新病。

禁忌八

循序渐进,第一次用艾灸,要注意掌握量,先少量,小剂量,比如用小艾条,或者灸的时间短一点,力度小一点。以后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

禁忌九

对于皮肤不敏感者或儿童,可将食指和中指放在艾灸部位的两侧,感知艾灸部位的温度,以免灼伤皮肤,效果良好。

禁忌十

在极度疲劳、饥饿、饱胀、醉酒、出汗、情绪不稳定时,在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搐期间,或身体极度疲惫消瘦时,或精神病人等无自控能力的人,忌艾灸。

艾灸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艾灸的作用范围很广。现代研究认为,艾绒燃烧产物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其作用强于未燃烧的艾绒甲醇提取物。艾灸后局部皮肤脂质过氧化物明显减少,这是艾蒿燃烧产物所致。艾蒿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用成分,反而增强了它们。艾蒿燃烧产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的皮肤上,通过艾灸热渗入体内。

艾灸的利与弊

1,调和阴阳。人体阴阳平衡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利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的效果。

2.温经散寒。艾叶的温热和熏灸的点燃,使热量到达肌层,温补气机,促进血液循环。艾灸具有温经活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解痹止痛的功效。

3、气血循环,瘀滞相生。气见热可动,见冷可凝,见温可动。艾灸是一种温刺激,能协调气血,调和营卫,调和血液循环,促进气血循环,祛瘀散结。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5.归阳救逆。

6、防病保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艾灸疗法有很多作用。如果穴位不同,艾灸方法不同,刺激程度不同或者艾灸用的材料不同,那么功效就不同;因此,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艾灸的副作用不容忽视。

1,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身体体质的错误判断和穴位的错误选择,导致身体不适,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进行调整。

2.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单、经济、实用、几乎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只要操作方法得当,穴位掌握准确,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反应。艾灸给身体补充阳气,特别适合阳虚体质。

3.艾灸有补泻的作用。对于阴虚热盛的人,要从泻法入手,养阴再调整阴阳平衡。也就是说艾灸的穴位和方法是不一样的。

4.如果操作不当,还可能引起不适,这就会被理解为所谓的艾灸副作用。建议你去专业的地方进行指导。比如专业的艾灸养生馆。

5.艾灸是物理学和药理学的结合。它是一种绿色自然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是用艾草制成的艾条燃烧治病养生的方法。

6.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艾灸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用担心,继续艾灸就能消失。

艾灸不同穴位的功效

艾灸沈竹穴

沈竹穴属于督脉,在颈后第三胸椎和第四胸椎之间。身柱具有调肺气、补虚、解毒、宁心的作用。

艾灸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柱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预防神经衰弱、失眠、头痛,防止疲劳,促进体力恢复。艾灸体柱对小儿消化不良、溢乳、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疾病有防治作用。此外,还可防治精神萎靡、夜哭、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呼吸系统肺炎。《健康一词》中有:儿童每月灸体柱和舒天可治愈。

艾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于督脉,在第7颈椎和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称百老穴,为督脉、手足三阳经、阳萎经之会,素有“诸阳之会”、“阳经之海”之称。此穴具有解表、祛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安神、健脑、消除疲劳、强身健体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数量,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E-玫瑰花结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力的作用。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后颈怕冷、乏力、头胀、用脑过度引起的头晕、落枕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也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艾灸大椎穴可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防治肺气肿、哮喘。

艾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于任脉,位于腹部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具有和胃、益气、燥湿、调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经典甲、乙》曰:“腹胀满上腹痛,焦鼻之味,食之有害,排便困难,故上腹痛为主,章门也。”上面还写着,“如果你受伤了,担心气体积聚,你就会赢得战斗。”《玉龙歌》说:“黄鞠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实验观察表明,艾灸小鼠“中脘”穴可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可增强胃蠕动,立即打开幽门,胃下缘略增,空肠黏膜皱襞加深,肠蠕动增强。中院艾灸有利于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人的抵抗力,对胃脘痛、呕吐、厌食、吞酸等有较好的疗效。

艾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中线,脐下3寸。此穴为小肠的“墨血穴”,是三阴经和任脉的交汇处,是元气之所在。别名“田单”。“难经?曹在《六十六难题注》中说:“凡证天者,乃人之本,神之藏所,五气之根,君之府也。“中医认为,关元是真阳生精之所。艾灸关元穴,可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气血充盈,补肾强身,益气回阳,调理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可治寒积,男子疝气,梦遗淋证,女子聚集,产后带下。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穴可改变血流动力学,对心肌有正性肌力作用,从而使每搏指数(SI)和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稳步增加。艾灸关元穴还可以改变动脉血氧转运,提高氧的利用率,增加机体的代偿能力,防止缺氧的加重,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腹胀疼痛、脱肛、疝气、遗精、尿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恶露、不孕、中风、精疲力尽、减肥。

艾灸气海穴

气海是任脉,位于腹部中线,脐下1.5寸。艾灸和气海灸可以延年益寿,养生。据165岁的旧唐书记载,公刘80多岁,步履轻盈。当有人问他养生的技巧时,他说:“我一开始没有什么技巧,但我从来没有用我的生命力来惹我生气。”气海灸可促进毛发生长,滋养元气,滋养脉搏,补肾强身,缓解疲劳。据《窦彩灸法》记载:“上消疾,每日饮三至五升水,心肺过热,食寒之物,伤肺肾乎?”春灸气海,秋灸三百强,津液生于口。“人们认为艾灸可以预防xxx。日本的戴天·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师)认为艾灸可以预防阑尾炎。他说:艾灸20 ~ 30年,强挫阑尾炎。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痛、便秘、腹泻、遗尿、遗精、阳痿、遗精、闭经、崩漏、白带、子宫脱垂、中风、腹胀、哮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

神阙穴灸

神阙(肚脐)属于任脉,又称肚脐。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脾和胃、固本培元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鼠神阙穴可明显减轻炎症区坏死和细胞浸润的程度。隔盐灸正常小鼠神阙穴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后恢复到120小时。如果隔天继续艾灸,活动量的增加可以维持更长时间。

艾灸神阙穴还可以治疗病后腹泻、便血、便秘。据《窦彩灸法》“肠瘾久则出血。这种饮食是凉的,对大肠有害。神阙穴艾灸300强;艾灸神阙穴对疲劳和病后人群有效,有利于防治腹泻、脐周腹痛、脱肛、中风、驼背、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和荨麻疹。

艾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它位于小腿的前外侧部分,在小腿鼻子下方3英寸处,从胫骨前缘水平伸出一个手指。足三里是胃经的主穴,具有调理脾胃、补益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促进通气、向下导气、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云:“五脏六腑之胀,取三里,而这三里是胀之要穴。”《外事要义》载:一般人三十岁以上,不灸三里,会使人气昏天黑地,所以会气三里。《医论》汤:要想安全,三里不做。《针灸集大成》载:预防中风的艾灸,若有中风先兆,“其廉而急,而筋骨遍在,各有所强”,“适用于春夏、夏秋艾灸。往往两脚(第二足)有灸疮更好。”渐江《心身锻炼法》指出:“久法无病。他每个月一定要艾灸足三里穴10天,活到200多岁。"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可在早期调节高血压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降低血压,减少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改善血液粘稠度,扩张血管,减少凝血,预防脑血管意外。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可治疗消化系统胃肠功能紊乱、厌食、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心脑血管意外、呼吸系统感冒、肺结核、尿频、尿痛、遗精、阳痿、泌尿生殖系统早泄。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缓解疲劳,调节神经,有很强的延缓衰老作用,是保健的重要方法。

艾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于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方3寸。三阴交穴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汇点,具有防治肝脾肾三脏疾病、健脾和胃祛湿、疏肝益肾、调经和血、控制生殖的作用。中医文献记载,三阴交可治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关节疼痛,体重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腹泻,排尿困难,疝气,多梦,脐下疼痛难忍,血漏,水月。《A-B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湿痹不能功,阴三当主。《外台秘笈》集:夫梦灸,足内踝灸,名三阴交二七庄。

《千金要方》载:内踝上三寸骨,宛万灸五十强。主要咳嗽,疲劳,冻伤,焦虑,肌肉挛缩?破绽,痔血?22病皆宜灸治。”《眼科提示》载:上睑下垂综合征轻者,艾灸三阴交穴。

现代医学认为,艾灸三阴交穴可防治夜尿症、排尿困难、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睾丸炎、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闭经、崩漏、产后出血。艾灸三阴交穴对失眠、神经衰弱、神经系统心悸、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脾胃虚弱、肠鸣腹胀、腹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有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