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范文

人文原本是指与人类利益相关的知识,不同于中世纪教会主导的神学。下面是我给你整理的一篇人文社科的范文。我希望你喜欢它。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范文——人文社会科学前沿

1,先秦哲学研究

首先,通过对出土文献的研究,对先秦思想史上的许多概念进行了新的解读和讨论。

“性与天”的问题这个问题属于儒家的“形而上”思想。虽然有儒家文献传世,但被孔子“罕见”。一般认为,这个问题直到宋明理学才凸显出来。而郭店竹简中的五行和性的自我主张,则侧重于“性与天”。因此,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在先秦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新的认识。

性与情的关系。郭店楚简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重视“情”,《尚波竹简(一)》将“性预”更名为“性情论”,强调“情”和“乐”的作用,反映了先秦儒家思想与社会生活和人的情感的密切关系,这与宋明理学中强调“性”而轻视“情”的思想倾向不同。因此,“理与情”成为先秦儒学和宋明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儒学与经学的关系。儒家"六经"体系一般认为是汉代才形成的,但郭店楚简中的和余却把诗、书、礼、乐、义、春秋并列起来。在郭店楚简中,诗和书被频繁引用,其中有一部分引自所谓的“古代文学史”。几篇文献与《礼记》(包括《大学》、《中庸》)关系密切,而尚波竹简(一)中有一篇史无前例的《论孔子诗》,使学术界对先秦时期的儒学和儒学更加重视。

儒家思想与治道问题。郭店竹简《唐虞之道》集中体现了“禅而不传”的思想,认为皇位继承如果不是“禅让”而是“传”,就不能“化为民”。《尚波竹简(二)》中的子羔、容也主张“禅而不传”,意为“于而道德沦丧”,这与孟子的“义同”论、荀子的否定“禅”论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此外,郭店儒家文献强调君主首先要做到“忠”,君主对大臣要“忠而敬”,父子关系高于君臣关系,这也为重新理解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和君臣关系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次,近年来一些出土文献的发现,可能会改写先秦哲学的学术谱系。

郭店竹简中,道教文献包括竹简《老子》和《太乙圣水》,前者仅占《老子》传世本的2/5,后者则是前无古人。儒家文学包括《苦衣》、《五行》,以及前无古人的作品如《性佯》、《唐虞之道》、《穷达时》、《刘德》、《忠信之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卷。第一卷载有郭店楚简所见孔子的诗学、服饰和性装,第二卷载有《礼记& middot《人民的父母》和《从未见过的政治》、子羔、等。在孔子的闲宅中,第三卷有最早的古书《周易》和从未见过的仲弓、恒先、彭祖等。,第四卷载有从未见过的收集歌曲和易。学术界对这些文献的成书日期及其与传世书籍的关系众说纷纭,不同意见涉及先秦哲学的学术谱系。

如竹简本《老子》与帛书本《老子》和传世本《老子》的关系,学术界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认识,使“孔老先后”的争议问题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儒道关系的新探讨,必然涉及如何判断《老子》竹简的性质。对这些问题目前不可能达成共识,但最近关于如何理解《老子》竹简的学术评论很多,反映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有望在这一问题的理解上取得一定进展。《尚波竹简(二)》中的“百姓父母”有“无声的喜悦,

“礼无体,哀无衣”的表述,可见于《礼记·孔子闲居》。以前认为这是儒家思想受到道家本体论影响的结果,但《民父母》的出现让学者们重新思考儒家思想本身的形而上性。郭店楚简上的几篇儒家文献,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在孔孟之间,但也有不同的看法。由于这些文献与孔子的七十二家、子思、孟子和《礼记》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先秦儒家的学术谱系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正在学术界进行深入的探讨。

2.秦汉思想史研究。

秦汉思想、制度、文化的变革,奠定了其后两千年中国历史的格局,因此探讨秦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现代新儒家的“三段式发展理论”跳过了秦汉,秦汉思想研究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但是,即使在理学内部,对秦汉的历史地位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许的《汉代思想史》对汉代思想给予了极高的历史评价。此外,钱穆先生对西汉经学的研究,特别是《刘父子年谱》一书,基本澄清了清代以来对汉代经学的误解。近年来,对历代儒家经典文献的研究在台湾省逐渐流行起来。林庆章曾整理过经学研究资料,组织过多次经学研讨会。此外,近年来,台湾省的龚鹏程撰写了一部关于整个汉代思想研究的著作《汉代思想》。

在中国大陆,汉代经学近年来也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比如陈苏镇曾经写过一本书《春秋学与汉代政治》,讲的是春秋学与汉代政治的关系,重点是汉代经学,尤其是春秋学与汉代政治结构的关系。在汉代经学体系的研究中,王宝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曾出版《西汉经学的起源与发展》一书,对西汉经学的体系和文学渊源做了详细考证。在此基础上,他将其扩展为《现代古代汉语经学新论》一书,成为近年来经学研究的代表作。

汉代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整理和综合,而经学则是儒家采纳了道家、佛家、墨家、阴阳家的思想而形成的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同样,在汉代也有来自其他思想阵地的综合整合工作,而《淮南子》就是这一工作的代表,即所谓杂家。杂学研究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先秦思想的整合,从中可以追溯先秦思想的材料及其在秦汉时期的变化,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汉代先秦思想的总结和全面的整体面貌和气度,提供了经学之外的另一条路径。陈静的《淮南子》研究是汉代杂家研究的最新进展,她的新著《自由与秩序之惑》填补了汉代杂家特别是《淮南子》研究的空白。

3.魏晋思想研究

自唐用彤先生开创以来,魏晋玄学研究一直是中国哲学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佛教传入中国的关系,它与宋明道教兴起的思想史内在逻辑,都是前人反复思考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魏晋玄学研究出现了一个大的研究高峰。20世纪90年代,王宝弟出版了《形而上学通论》,将他以前对正始形而上学的研究扩展到整个形而上学体系。近期计划在前人玄学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完成《魏晋隋唐文化与玄学》一书。2004年底,俞敦康先生出版了一部精品著作《魏晋玄学史》,该书强调玄学的思想体系和历史发展,是近年来玄学研究的代表作。

4.宋元明清思想研究

宋元明清时期,按照日本学者的历史分期,称为中国的近代或中国的前近代。唐宋文化转型后的中国是中国近代史的基础,因此其在思想史和社会政治史上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过去对这一时期思想史的研究习惯于宋明的延续,主要是因为宋明理学被当作一个完整的、连续的体系,而清代思想史则被看作是对宋明理学的反动。

近年来,由于宋明思想史研究基本打破了仅以理学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式,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北宋思想史越来越重要,这意味着宋学而不仅仅是理学成为研究宋代思想史的切入点。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理学或道教的重要性降低,而是更加重视道教的历史动因和政治文化功能。近年来,于敦康的《内圣外王》和陆的《如松微言》,都是研究宋学中几种不同话语与北宋政治的关系,基本上是把宋学当作为不同政治平台的思想来看待的。李存善对范仲淹与宋代儒学复兴的研究,也侧重于宋学兴起的动因,以及对宋学整体与道家精神实质的认识。继《朱的历史世界》一书在出版后,李存善又出版了《宋学与宋论》,既肯定了将道教与宋代政治文化联系起来的主要观点,又对王夫之、的一些宋学理论进行了探讨。

第二,明清思想史的连续性得到了重视。钱穆和余英时对清代思想史的研究,着眼于清代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内在联系,把清代考证的取向视为道家逻辑中对“道”的重视,这与明代王雪的“尊德”不同。鉴于宋元明清思想史的重要性,中国大陆一些学者将这一时期的思想史称为近代思想史。例如,陈来将他的专著命名为《中国现代思想史》。

在宋元明清思想史研究的复杂转型中,坚守道家研究传统仍是主流。陈来最近出版了一部巨著《解读与重建& amp;mdash& ampmdash& ampmdash《王船山哲学精神》是王船山研究的重要新成果。彭国祥的《良知的发展》勾勒了晚明心灵的全貌,是近年来晚明心灵研究的重要著作。马笑影对颜峻和泰州学派的研究也填补了晚明思想史研究的空白。

5.道教和道教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道教和道教研究有融合的趋势,出现了“道学”一词。代表人物有胡、、、龚哲兵等学者。与此同时,道家哲学的研究也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西方学者对道家生态哲学的重视,试图从道家思想中发展出一种广义的生态哲学;二是在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作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普遍思想体系的“新道学”,胡在《道学通论》等多部著作中都有论述。用“道学”或“新道学”来形容现代社会发展道教思想的努力是否恰当,在学术界仍有争议。董光弼、陈鼓应、冯大文等人都主张使用“新道学”。

在道教研究中,养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美国波士顿建立了养生中心,正在德国慕尼黑组织养生国际研讨会。与此相联系,内丹学逐渐成为国际道教研究的热点。内丹学中的身心哲学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同时出现了“身体哲学”的概念。“思维体”的概念废除了身心二元对立,将身体视为物质与精神的中间层次。在这些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胡的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近年来,道教研究的基础项目之一是《中国道教文集》的编纂和修订。该项目由中国道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道教研究中心、华夏出版社共同发起,后经国家宗教局正式批准,国家古籍整理工作队鼓励,列为“十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2003年,黄煌的49卷中国道藏终于完成。

6.佛教思想史研究

中国对佛教的研究,自民国建立现代学术以来,一直从属于对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研究,在佛教内部也是一以贯之,一直延续着对其教义的研究。值得反思的是,在民国佛教复兴运动中兴起的知那内院(吕澄先生专门称之为“书院”)的佛教研究,并不在上述两个研究框架之内,但这一研究却因1952年知那内院的解体而不复存在。严格来说,智那内院的所谓“学”,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上的佛学研究,佛学内部教义的研究,都不同于近代欧洲兴起所影响的佛学教学。回顾近年来的佛学研究,我们发现,随着佛学研究的逐渐恢复和发展,学术界对佛学研究方法和旨趣的思考也在逐渐展开。其中一个主要的趋势是关注如何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与欧美日佛教教学研究接轨的佛教教学研究。当然,这种趋势中也有一些批判性的意见,即我们应该如何建立自己的研究方法,以确定中国自己的佛教研究的特点。有了这种反思意识,中国佛教界的一些青年学者开始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佛教界出现的“批判佛教”的思潮,借用日本佛教关于自身研究局限性的内在思考来重新定位我们自己的佛教研究。

唐永通先生的佛教史研究一直是典范。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佛教学者形成了以历史意识为主的佛教史研究。建国后,这种历史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佛学研究,并在80年代形成了代表作《中国佛教史》。90年代以后,参与撰写这本书的专家们转向了更深刻的历史研究,在众多佛教宗派的研究中展开了新的局面。其中,禅宗历史的研究最为重要。和杨分别写了两部禅宗历史。此外,洪和魏道儒对禅宗史和华严宗史的研究也颇具代表性。近年来,龚涓和徐文明的禅宗史研究是这方面的新成果。近年来,唯识宗、天台宗研究逐渐兴盛,涌现出许多有价值的专著。在认识论的研究中,徐少强、程公让、张志强、魏德东、周桂华等学者比较有代表性。天台学以张和李为代表。值得关注的是,方广昌藏文文献和佛经的研究是佛教教史和教法研究的基础,也是编撰新的佛教文集的前提准备。方近年来出版了几部佛学专著,系统阐述了中国佛教哲学,是中国哲学史范式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近年来,现代佛教的研究也成为热点。在这方面,楼宇烈功不可没。他对现代佛教人物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对现代佛教的关注。太虚、欧阳吴京、章太炎、梁启超的佛学思想都成为现代佛学研究的焦点。在这方面,马天祥和对近代佛教思想的研究,而程公让的《欧阳》没有研究,具有代表性。

在众多研究中,还有一种强调佛教与中国思想史语境有机联系的研究倾向。这种倾向试图将佛教研究与中国思想史研究结合起来,使佛教研究成为中国思想史的一个视角。张志强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佛教思想与中国思想的现代转型”就是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已经完成并发表了《哲学、历史与量子论》一文。

7.现代思想史研究

在十几年的现代思想史研究中,现代新儒家的研究成果相当显著。方克礼主持国家重点项目“现代新儒学研究”,开创了现代新儒学研究显学的新局面。在这方面,郑家栋出版了多种专著,如《现代新儒家导论》等,黄克坚的《挣扎的儒学:海峡对岸的新儒家思想论》、方克礼的《现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陈来的《人本主义视野》、颜炳刚的《当代新儒家导论》等,都有很深的研究深度,试图对新儒家思想进行反思和超越。在方克礼和主编的《现代新儒家研究丛书》中,郭其庸、曹、张、唐君毅、、陆、陈颖在《人的研究丛书》中,撰写了《熊十力思想研究》、《张君劢思想研究》。陈的《儒学的现代转向》、的《现代新儒家的心性之学》、的《现代新儒家的人生哲学研究》、李毅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家》、赵德志的《现代新儒家与西方哲学》、石仲连的《现代新儒家在美国》和卢生法的《佛教与现代新儒家》等。2005年,第七届当代新儒家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100多位中外学者围绕“儒学,当代”主题与会

“新儒学与当代世界”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次会议标志着当代新儒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除了对以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研究也是现代思想史研究的重点。如徐素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西、马互动中的主导地位,作了深入系统的阐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立民,自由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研究起步较早,积累了深厚的知识,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李存善还对儒学的现代转型,尤其是张岱年的新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2005年,第五届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在吉林大学举行。论坛的主题之一是中国与西马来西亚的对话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张岱年和冯契的哲学思想在马哲论坛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他们的思想也在北京和上海的专门会议上进行讨论。

8.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

中国哲学(历史)是一门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学科,是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分支。因此,除了遵循自身被称为“内在逻辑”的发展规律外,还得反思时代的现实问题,与时俱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与邻为善”、“和谐世界”等发展战略,面对全球化带来的一些全球性问题, 如何使中国哲学的研究更多地与现实问题相联系,发扬中国哲学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应对时代现实问题的挑战,使中国不仅成为经济大国,而且成为文化大国,即拥有足够的道德力量、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国家,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儒家传统在文明对话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2005年学术界举行的“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全球化”、“朱思想与和谐社会”、“和谐与文明*”等关于儒家“和谐”与“以人为本”、儒家与宗教、儒家与生态、儒家与全球伦理的讨论。middot和声middot开发mdash& ampmdash& ampmdash“弘扬老子文化”等学术研讨会都表明,中国哲学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理论价值,对于民族复兴、文明对话和人类进步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2005年,郭毅的《儒学当代发展回顾与展望》、张立民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传统美德的内涵》、李存山的《以人为本》和《忠恕之道》以及《世界和平与环境保护》都集中阐述了儒学的现实意义。)

时代问题的答案对中国哲学(历史)可能有以下要求:

首先,严格来说,中国哲学是在世界历史“轴心时期”发生在中国的一种“哲学突破”,其后果是产生了与西方和印度不同类型的中国文明。这种“哲学突破”所形成的文明类型,主导了未来中国历史演变的方向和性格。因此,中国哲学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中国文明类型的因素、原则和概念的研究。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我们不仅要知道中国文明的独特价值,而且要知道这种独特价值是如何塑造了中国的历史,安顿了中国人的生活,组织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因此,通过研究中国哲学的精神、结构和原则及其历史形成,理解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及其历史逻辑,以应对当今中国的文化状况,是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哲学的研究需要不断追溯到轴心时代。因此,先秦秦汉哲学研究一直是显学,其重要性因近年来出土文献的发现和整理而更加凸显,今后仍将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

其次,中国文化,从先秦诸子到汉初,“独尊儒术”,进而形成了儒道互补、儒释道并行的基本格局。这一基本结构不仅贯穿了中国的历史,也影响着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因此,汉代儒道互补的研究,魏晋经学与玄学的研究,儒释道哲学的研究,过去是,将来也是中国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方面。研究儒、释、道三家的关系,以及形成这种关系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根源,并将儒、释、道与_ _ _ _和伊斯兰进行比较,不仅可以深刻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在意蕴,而且有助于探索未来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多元互补”、“和而不同”的发展道路。

第三,儒学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衰弱之后,在北宋时期呈现出复兴的趋势,道教或理学兴起。历史学家称之为“中国文化在赵宋时期达到顶峰”(用陈寅恪的话说),现代新儒家称之为“儒学的第二次发展”。宋元明清哲学作为中国前现代性的“现代哲学”,为中国现代哲学迎接西方文化的挑战,实现现代转型提供了前提。宋代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理学与佛道的关系、理学“内圣”与“外王”的关系、道德与功利的关系、道家与政治大一统的关系、宋明理学各派的关系、宋元哲学与清代考据学的关系(或宋与汉学的关系)、理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

第四,在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之后,中国哲学理论的宏观研究可能会继续下去。中国哲学的世界普遍性与民族特殊性,中西印度哲学的比较,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哲学的“实体体系”与“形式体系”,以及这个体系内的本体论与宇宙论、天人关系、人性论与价值观、尊德与道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生态哲学的研究,都可能在未来进一步深化。

第五,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在近代面临着“三千年未曾有过的变化”,中国的社会、文化、哲学都处于现代转型过程中。中华民族历经近百年的挫折、屈辱和挣扎,终于衰落但没有消亡,又重新崛起,呈现出本世纪初民族复兴的态势。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回顾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回顾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探讨如何在"中、西、马"哲学的对话和良性互动中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地位,探讨弘扬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使之进一步中国化的关系。发掘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维护世界和平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将为中国现代哲学研究带来新的局面,其学术地位和现实意义将更加重要。

点击下一页了解详情> & gt& gt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