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要从养肺开始,秋季吃滋阴润肺的。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亏”。由于夏季持续高温,给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以秋季养生尤为重要。秋季,天气由热转冷,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夏长”到“秋收”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秋季保健离不开“收养”的原则。

“贴秋膘”是以滋阴润肺为原则的。

《黄帝内经》中的“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两季滋养和储存气机,以适应自然界中阴逐渐生长、旺盛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的生长奠定基础,不应耗精伤阴。

秋季养生要从“肺”入手,“养阴防燥”是基本原则。“中医认为,秋天对应的人体器官是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天气候干燥,容易伤肺阴。所以饮食要注意养肺,秋季饮食要遵循滋阴润肺的原则。”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李兴超介绍。

秋季膳食应以养阴润肺为原则,养肺首先要健脾胃。百合和蜂蜜都是不错的选择,辛辣油腻的食物要少吃。年老体弱者可在早上吃粥益胃生津,如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既能健脾养胃,又能带来神清气爽的一天。

关于“糊秋肥”的习俗,李兴超解释说:“夏季天气炎热,有暑苦之说。人胃口不好,会瘦。在天气冷之前贴秋肥,可以为抵御寒冷做准备。”

李兴超提醒,以前生活条件差,为了防止冬天缺粮,秋天会适当补一补,所以才有了放秋膘的说法。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很容易患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等。

膏方等滋补品应根据体质而异。

在《秋季进补》中,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预防保健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韩说,“人有九种体质,分别是平和、气虚、阳虚、阴虚、特质、气滞、血瘀。阴虚要养阴,阳虚要温补,血瘀要疏肝。我们根据人体的不同体质,为患者准备不同的膏方。”

不过韩提醒大家,进补膏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同时根据人们体质的变化,每个疗程的配方都有变化。比如一些滋阴补品,如果是阳虚体质的人服用,吃多了会对身体有害。

韩认为,在服用补品时,无论虚实,都要注意不要无病服用补品:“如果你不是虚症患者,就只能对症下药,否则会适得其反。”而且进补要适量,禁止吃药,提倡食补。

多做运动是应对“秋荒”的最好方法

俗话说“春困秋乏。”秋乏是人体为弥补夏季超常消耗,而产生的倦怠、乏力、无精打采等保护性反应。都是人体的正常反应。“尤其是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情绪的调节非常重要,其作用甚至远远超过了膳食补充剂的影响。”李兴超说。

预防秋乏,调节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适当运动。“秋天天气凉爽,是锻炼身体的好时候。尤其要注意耐寒锻炼,如晨练、快走、慢跑等。,来提高我们对疾病的抵抗力。”李兴超说,但是运动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突然运动太猛。

最好的状态是,你可以停止运动,直到你的背部微微出汗,或者你觉得累了。有些人一周坐办公室,周末喜欢运动几个小时,这是不可取的。我们每天都要走路。尽可能的加快速度和摆动伸展手臂是最简单方便的运动。

适当的“秋冻”可以提高身体抵抗力。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太平,天气急,大气清,人早卧早起,与鸡同乐,使其太平。”韩解释说,这意味着秋天天气变冷,阳气减少,阴气上升。要早睡早起,保持情绪平静。

西医也证明,秋季早起,起床前躺几分钟,拉伸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我们每天最好在11点之前入睡,因为儿童期是肝胆运行和免疫系统自我修复的时期。现在很多年轻人熬夜,容易伤心。”韩口口声声。

中国传统中也有“春捂秋冻”的说法。“按照‘春捂秋冻’的原则,秋天不要急于添衣,让身体适当冻一下,体内阴阳会更和谐。体验一些寒冷的运动,也是增强身体对秋季寒冷气候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韩对说:但“秋冻”因人而异,因天而异,不应“为冻而冻”。

注意预防呼吸道疾病和颈肩腰腿痛。

秋天过后,天气变冷,气候变得干燥。正是这种“凉意”导致气温越来越低,往往会引发各种疾病,尤其是呼吸道问题,咽炎、咳嗽等各种症状也随之而来。

如果不注意预防,很容易导致头痛、鼻塞、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老年人和体虚者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能力和耐受力较差,更应注意防寒。

同时,初秋季节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如痢疾、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登革热等。深秋气温低,呼吸道传染病容易爆发,包括流感、哮喘等。李兴超说,针灸是治疗秋季高发的有效手段。“最近早晚温差大,多雨潮湿。上颈椎疼痛、关节炎患者明显增多,主要是由于秋凉、寒邪侵袭所致。针对这种情况,针灸治疗效果不错。”

平时要养成经常开窗通风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呼吸道疾病。颈椎腰腿痛患者也要注意,寒气从脚开始,平时多泡脚、暖脚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疼痛,早晚尽量不要吹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