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的玄学思想来自什么哲学?
在《纪》十卷中,每一章都包含养生理论,提出了“越有名越自然”的养生观。
魏晋时期,养生之学兴盛,但当时有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认为修炼可以成仙,长生不老;第二是“生死全由天定,一半不由人定。”针对这种现象,嵇康指出,神仙是不可能的,如果适当地加以培育,就可以安身立命,彭祖之论就可以达到。
在他的重要著作《养生论》中,以引导和养人长寿为总论点,提出了以下观点:
第一,形神兼备,重在养神。他举例说明了精神对人体的强大作用,指出“由此,精神之于骨骼,犹国有君。”中医也认为人是以神为本的,神的消亡意味着形的消亡。嵇康在这里抓住了养生的根本。
第二,养生要讲究一个好处,小心危害,全面进行。嵇康认为,天地万物,后天给予的保养不一样,寿命也不一样。不要因为小就去做,不要因为太小就去做,防久了,防早了,积极争取长寿。
第三,指出如果不注意健康,纵情声色,淹没情趣,情绪太多,就容易死。“丈夫是肉体的人,攻击者不是抹黑者;容易累垮身体,但内外夹击,非木非石。能坚持多久?”
第四,嵇康还告诫医护人员要有信心和毅力,否则不容易有效果。也要以好的养生之人为榜样,积极吸收好的养生之法,做到清心寡欲,保持本真的心态,“蒸灵芝,润礼泉,取日出,缓五弦”,这样才能“寿比羡仙,与王翘争来年”。
嵇康自己也练过。同为“竹林七贤”的曾说:“我在康住了二十年,未见他欢喜。”他自己的理论几乎各方面都做到了,却犯了“宅内忘外”的大忌,最终被诬陷杀害。
扩展数据
言和、王弼主张“重无论”,说“世间万物皆无本”(《王进衍传》)并提出“名教”源于“自然”的理论。后来阮籍、嵇康主张“越有名越自然”(《与山居元绝交》)。
嵇康结合“以六经为秽,以仁义为臭”(《难学自然》),“非唐舞而薄孔伷”(这句话也出自《与山居元绝交》),大体上可以认为是嵇康的宣言,甚至是当时魏晋二、三子的宣言。
但我认为,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嵇康并没有真正的“越出名越瘦”的意思,只是写了一个明确的作文。说得明白一点,他的意思是让司马家知道自己的想法,但实际上他显然不是真的下定决心要“越出名越瘦”,这一点在嵇康的其他文章中就可以看出来。
后来由郭象完成,他写了《庄子》的注释。这本书一出,玄学风生水起。“儒墨之迹可鄙,道之言盛”(《晋书·郭象传》)。
从嵇康、阮籍、张占、韩伯、陶渊明、袁弘等玄学学者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如果说魏晋玄学是精致玄学的哲学玄学,那么当时的养生就是实践中的一种操作,两者形成了相互关系。对此,汤用彤早就指出:“中国的炼丹术和玄学都是建立在道家的自然论基础上的。
汉魏时期,畅谈之风盛行,佛经翻译多了,于是佛教从魔中独立出来,进而谈到清净无为的奥秘。其中,进化的关键有两个要领:一日佛,一目道。由此,两种含义发生了变化并受益,到了魏晋时期,它被提升为玄理的大宗。"
牟宗三先生也说:“道教发自内心地努力,性有所得。无论是“离不开教派”的人,还是离不开本质和真理的人,还是神人,保持安静都是发自内心的。从此空静的玄明功开始达到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境界,养生的意义也就取于其中了。”这个论点很准确。道家本体论的物质与现实,可以通过养生长寿理论转化为神仙艺术。
他还说:“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是顺道而来的道家,已经起源于第二层意思。当然,第二个意思也要经过第一个意思。”他认为:“原始道教从此不着眼于第二义,嵇康之《养生论》从此着眼于第二义,项、郭芝《庄注》则着眼于第一义。”
百度百科-玄学
百度百科-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