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道家思想是以阴阳为核心,以中庸为主体,以顺应自然为宗旨的思想体系;代表人物有老聃、庄周、洪应明。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籍不计其数,但散杂严重。虽然其中有不少道家思想的痕迹,但如今看来,唯一纯而不杂的是《道德经》、《庄子》和《菜根谭》——其余的道家经典要么不够深刻,要么杂得不能与之平起平坐。
人们爱说“永远”“无限”,却不知道时间不可能永远,空间也不可能永远——什么东西可以无穷无尽?山再高也有顶,水再深也有底:世界上最好的文化来自中国;人类最高的智慧来自道教。
歌越高,和事佬越少;智慧越高,知者越稀少。而且衣服越白,越容易污染;讲的越高,误解越多。道家经典,要么语言精炼,境界崇高,要么语言朴实,寓意深刻:如果拘泥于字面,就很难理解其本质。——尤其是“无”,往往不是空的,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殷与的和谐持续了很长时间。阴阳之间,不偏不倚是万物最稳定的状态。而中庸之道,浅显易懂;太阳之心是人性:圣人以己审人,所以一心一意宣扬成人之美。
道家思想往往被贴上“消极”的标签,因此一直饱受诟病。从热到温,你感觉水冷;先冷,再暖,再感觉热水。道教重视中庸之道;既不主动帮助世界,也不被动回避世界——心思不同,眼光不同。
事情进行得越快,结束得越早;东西长得越慢,死得越晚。离开罪恶,会延缓人类的进化;立功会加速人类的灭亡。圣人不忍行大恶,也不敢行大善,所以德行平庸;不想平庸,也不敢出彩,所以说说玄理。
做一件事而不对人类的进化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是无为。所以,圣人只说不做;只讲道德,不讲功德。但普通人,如果没有工作,就无法立足于世:所以,名利的观念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世上无害无用;养家有余,济世不足:如此平凡的行业,平庸的一代,是天地之福,是人类之福。
道教除了与天和谐之外,还讲究服从命令。你要知道,命运有它自己适应的地方,也有它自己抗争的时候。如果对逆境别无选择,就要坦然接受;如果可以改变,那就努力扭转。对于生活,我们不应该对奢侈或贫穷感兴趣。
《菜根谭》有云:“情之相似为性,舍情无形;欲望的公共场所是理性,放弃欲望的原因不明确。所以君子不能熄情,唯有物是人非;你不能要,但你不想要。”心若不灭,则永不止:故圣人求内备,外淡泊;没什么累,也没死。
道家的“绝对圣绝智”、“绝对仁绝义”,针对的是世俗的智慧和仁义——无所不能,不可圣绝,不必弃智;有德则仁不重,义不厚。
老聃提倡的“软弱”实际上是外表软弱,但内心强大。内柔外刚,就会软弱胆怯;每个人都是正义的,但他脾气暴躁。如果外强中干,内弱则伤人害己。所以,天性要随和,心不可少;外在要有朝气,但内在不能缺少精明。
此外,道教特别注重养生,所以颇令人费解:你已经看不起生死了,为什么还执着于长寿?众所周知,聪明人的健康意在预防疾病和修德;至于寿命,随它去吧:生命是宝贵的,而不是长久的。
——会更容易避免这些误解,理解道家思想。当然,知识越高,表达起来越困难;读经典需要理解。古人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如果你能理解,你就不必斟酌你的言辞;对于普通人来说,道家经典虽多,但要点不外乎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