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叹气哪里疼?

你说的属于中医所谓的“七情内伤”。

七情指的是七种情绪活动:喜、怒、忧、思、悲、惧、惊。中医认为,它们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正常情况下不会直接致病。但如果情绪活动激烈过度,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长时间不能平静,必然会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比如苏文的施痛说:“怒则气生,喜则气滞,悲则气消,恐则气郁,惊则气乱,思则气滞”。再如“怒伤肝,喜悲,思伤脾,悲肺,恐伤肾”,都说明七情的过度极端对人体的气血和脏腑都有一定的损伤。

七情中的“喜”是一种快乐心情的表现。俗话说“人在快乐的时候精神焕发”,快乐的事情能让人精神焕发。但是,过度的快乐会伤害“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心。异常的“快乐”会导致焦虑,甚至语无伦次,行为异常。比如《儒林外史》里“金范中标”的故事,讲的是他几十年失意,一次中标,高兴得装疯卖傻,疯疯癫癫,看不懂人。这就是所谓“无限欢乐伤灵魂,灵魂伤疯癫,疯癫不存在”的道理。此外,过度的喜悦会导致心跳加速和头晕,有些冠心病患者还会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所以欢乐要适度。快乐是愉快的、令人愉快的,营地是舒适的,但过度就会走向反面。

“怒”是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做不到的时候,会生气、发怒的现象。中医认为,肝气要舒,肝要软,血要和,肝要郁。人生气时,破坏了正常舒适的心理环境,肝失所及,肝气就会叛逆。因此,人在生气时,往往会感到肋下胁痛或胸闷不适;或者不想吃饭,腹痛;甚至还有吐血等危重疾病。中医术语称之为“肝气超逆,可攻脾土”。现代医学也认为,精神极度紧张的人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还有血压升高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三国时期周瑜气得吐血而死,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也会发生。所以,从健康的角度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戒气,因为这样对人对自己都有好处。

“烦恼”是指悲伤和沮丧。表现为整天忧心忡忡、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情绪低落。“灵魂支点。本神》说:“忧者,气阻而不能行。”如果过于担心,不仅会损伤肺气,还会影响脾气,影响食欲。谚语说:“如果你担心,你就会变老。”。传说伍子胥过文昭关时,一夜之间头发和胡须都掉光了,这是他心中有事,悲伤过度所致。

“思考”意味着专注于问题。思维完全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想多了,精神会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会更加紊乱。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疾病多与过度思考有关。中医认为,想多了会伤脾,伤脾会导致吃不好,睡不好。时间长了,所有的疾病都会随之而来。所以,如果你不能理解社会或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你最好不要去“理解”它,因为你越“理解”它,它就越糟糕,你心中的不满可能会导致“气结”。

“悲伤”是由悲伤和痛苦引起的情态。它的特征是面色苍白,缺乏空气,偶尔有触摸,即流泪或悲伤。中医认为,愁是忧的进一步发展,两者都损伤肺(指肺气),所以有“过度愁伤肺,肺伤消气”之说。这说明悲伤太多会伤到内脏。所以,一旦家里发生不幸的事情,一定要对自己的损失感到抱歉,也要保重身体。

“恐惧”是指极度精神压力导致的恐惧、胆怯。“惊”是突然遇到不平凡的事,导致精神突然紧张。如突发危险、突发危险、目击异物、听到巨响等。,都能引起惊悸。惊讶不同于恐惧。惊喜是你不知道,被吓到了。我害怕我知道和害怕。无缘无故害怕的人,大多肾气不足,气血不足;被突如其来的惊吓当场惊呆、不知所措的人,大多是因为内心的紊乱,苦心经营的受损,导致无依无靠,回不了神。所以治疗恐惧要补肾,治疗休克要安神。

总之,人的情绪活动要想保持相对平静,平时就要重视思想修养和心理调节,客观看待周围事物的变化,使自己的精神面貌保持在乐观、快乐、宁静、平和的状态,有利于养生。

七情致病

l)对内脏器官的直接伤害

情绪过度太久会直接损伤内脏。情志伤脏腑可表现为抗伤五脏六腑,表现为脏腑气机相应失调的病理规律;你也可以捉摸不透,一碰就生气。

①防伤五脏: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之精为基础,外界刺激可以作用于相应的五脏,表现出特定的情志变化,所以说七情属于五脏。其基本规律是:怒为肝之志,喜为心之志,悲(忧)为肺之志,思为脾之志,恐(惊)为肾之志。情绪过度,时间过长会损伤相应的内脏。其伤五脏六腑的基本规律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这种伤害法则也被称为“自伤”。

②病可分为两部分:当触及时,病可由情志引起,即不能由上述七情引起,会导致脏腑气机失调。可分无常分,一触即发。第一,一种情绪可以伤害很多脏东西:比如生气可以伤肝,也可以不听话,可以趁脾攻胃,出现腹胀、腹泻、呃逆、呕吐等症状;想多了,不仅损伤脾胃,还会消耗伤心血,失去养料,引起心悸、失眠、多梦。过分恐惧会伤肾,精气不能服,水火不助,可能出现心中烦闷、躺不下,或焦虑、心虚、胆怯等症状。二、多种情志可伤及同一脏腑:七情可分别伤及五脏过久,但与心的关系特别密切,因为心是五脏之主,主宰精神情志活动,所以七情首先伤及脏腑,对心神的损害必然会涉及其他脏腑的各种病变。此外,由于肝脏的泻下功能可以调节情绪,所以与全身的气的运行有关。所以七情病机导致脏腑气机失调,必然会过多或过少地影响肝脏的导泻功能,所以肝脏导泻功能的丧失也是情志病机的关键。因为脾胃是人体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是气血生化的源头,各种情志常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异常。所以情伤多是心、肝、脾(胃)、气血功能失调所致。

(2)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使五脏六腑产生疾病和损伤,主要影响五脏六腑的气机,使五脏六腑的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不同的模态刺激对气机有不同的影响。七情影响脏腑气机的病理变化,苏文总结为:“怒则气升,喜则气降,悲则气消,恐则气降。”...惊则气乱...思维导致气滞。\

怒则气生,意思是愤怒过度可以使肝气上冲,血随气上冲。临床上可以看到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至昏厥倒地。

快乐导致呼吸缓慢,包括缓解紧张和分心两个方面。正常情况下,快乐可以缓解紧张情绪,使营地和健康受益并感到舒适。《苏文》曰:“乐则气而志,营则利,故气缓。\然而,过度的欣快感也会导致注意力分散、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精神错乱。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的悲伤会使肺气沉郁,意志消沉,肺气衰竭。

恐惧导致下气,指过度恐惧,可使肾气不稳,气会泄于下气,临床上可导致大小便失禁;或者不懂恐惧,就会遗精、骨酸、瘫痪、遗精。

当你震惊的时候,你会生气。指的是你突然受到惊吓,以至于内心无所依靠,头脑无所归依,心神不定,惊慌失措。

思维导致气滞,是指过度的思考和用力,损伤了精神和脾脏,可导致气滞。古人认为思维发源于脾,成于心,所以想多了不仅消耗了伤心的精神,还会影响脾气。想多了会气死脾,耗阴耗血。如果失去理智,就会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症状。当气滞受阻,脾运化虚弱,胃腐失职,就会出现厌食、腹胀、便溏等症状。

(3)情绪波动异常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病程中,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情绪波动,往往会加重病情或急剧恶化。有高血压病史的病人,如果一上火,肝阳暴起,血压可迅速升高,会感到头晕,甚至突然昏厥,或仆语无伦次,口眼歪斜。心脏病患者常因情绪波动而迅速加重或恶化。

七情

古今养生医家和医家都非常重视调节喜、怒、忧、思、悲、惧、惊七情,作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或治病、促进药效的手段。

《黄帝内经》总结出“平静虚无”的方法,指出人若能保持开朗宁静的精神面貌,正确处理意外,“自释”、“自言”、“自悟”,就能歇息真气,延年益寿。

古代保健专家把情绪调节作为治疗疾病的良药。医师更注重情绪调节。明代医学家王企石认为,七情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是防治虚症的根本。清代医学家程指出:“七情生起时,仍要用七情去克服,去调节。不了解他们,依赖药物就会长胖。”中医和心理疗法的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推理启发心理疗法:这种心理疗法源于《黄帝内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告之以失败”,即指出疾病及其危害,唤起患者对疾病的重视。二是“话是好的”,意思是只要配合医护人员,及时治疗,措施得当,就能恢复健康,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三是“因其便而导”,即告诉患者如何调理,并指出治疗的具体措施。第四,“向其痛苦敞开”,即了解患者的消极心理状态。

情志心理疗法:此法源于《黄帝内经》,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悲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实践证明,情志致病,按照这种心理疗法治疗是有效的。

休克心理疗法:这是一种利用精神刺激来治疗人体生理功能紊乱的方法。《灵枢》载“砰,可惊。”

比如,医生在催眠状态下对焦虑的患者说:“经过这种治疗,你的情绪很快就会变得平静,不再有焦虑和不安。你的头痛很快就会减轻或消失,你的睡眠会一天一天地改善,你会睡得又香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