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有区别吗?
这三个国家在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过去的农业体制太深,政治集权牵扯太多,不容易脱胎换骨。新社会应该基于商业习惯,其活动应该基于低层结构的功能。旧的法国政权、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和传统的中国都不能马上适应环境,现有的制度也不能产生各种经济要素自由交换的公式和规律来满足这种需要。
这三个国家发生的事情,不能完全归咎于过去组织不好。他们都互相反思,显示了官僚主义的特殊性。法国路易十四(在位时间1643-1715)自称“我就是国家”,可见他对自己的国家乐此不疲。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1762-1796)和亚历山大一世(在位1801-1825)都是“开明专制”时期的开明大师,其文学和政治技巧不亚于清朝鼎盛时期的康熙(在位65438+),然而其召唤力的恢弘却取决于18世纪之前的环境和背景。说到资本主义和重商主义,不仅这些国家的组织和结构无法与之抗衡,就连它们自身的存在都有问题。甚至过去的行动和设施,在现在都变成了障碍和阻碍。
上述三个运动都提出了阶级斗争。列宁主张“一切权力应交给苏联”,显然是模仿法国大革命时期“蒙塔格纳德人”使用“无裤裤”的策略(见下文)。中国在文革时期组织所谓的“造反总司令部”并不是唯一的,因为“造反委员会”在18年底也在巴黎出现过。但是法俄中遇到的困难真的是因为社会经济不平等,阶级利益冲突才是所有问题的焦点吗?另一方面,是不是因为法国、俄罗斯、中国的经验,以后全世界的决策都只会走资本主义道路,因为“真金不怕火炼”?
这不是唯一的问题。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组织,一种运动,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前,但资本主义这个名词是因为法国大革命及其过程(详见第一章)而产生的,所以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在未来的发展中,特别是在中国大陆和苏联,这种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概念能否保持完整,令人怀疑。这本书参考了归纳法,主张法国、苏联、中国首先进入数数管理的程序,或者提出了尝试进入这一境界的经验。从技术角度来说,如果能解剖以上三个动作,参考前几章的数据,应该能在下一章对以上问题给出更客观但具体的答案。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历史学家乔治·勒费弗尔曾在1932中写道:“旧制度使法国农业史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大革命突然完成了这项工作。”这一观点无法得到其他作家的认同,勒菲弗尔在另一本书中提到:“资本主义的进步在这十年里并没有加速。反之,环境只会降低它。”其实,乐的两种说法虽然有矛盾,但还是能同时站得住脚的。因为前者指的是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体系,涉及到组织;后者是实际积累的资本量和动员人力物力的程度。一个是长期观点,一个是短期判断。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非常容易引起误解。
从个人经历写历史比较纠结。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本世纪初巴黎大学第一位法国大革命教授奥拉德和他的弟子阿尔伯特·马蒂斯之间的争论。法国大革命后期,激进派由丹东、马拉和罗伯斯庇尔领导。马拉被女刺客暗杀后,只剩下丹东和罗伯斯庇尔。在奥拉德看来,丹东是个英雄,而罗伯斯庇尔是个虚荣的书呆子,所以他以个人好恶来决定革命的道路。马迪兹强调,罗伯斯庇尔和他的同志们是真心实意为王谋利益,而丹东是腐败的,准备背叛革命。更不用说他们写的特刊了,他们还教了几十年,编了几十年的特刊。此外,关于大革命的专著近千部,动辄十余卷,琐碎的期刊文本更是不计其数。写这本书的日期正好是路易十六的“不动产总会”和巴士底狱暴动200周年。法国人准备在纪念活动中提供新的感受。预计此时写大革命会很耀眼。我们花了百分之一千的精力去读他们的作品,怎么能提取他们的精华,做简短的评论呢?
但是,历史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当我们涉及到猪的时候,我们有不同的目标。在我们看来,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普遍话题,它影响了其他国家的发展。如果放弃这个主题,本书前几章的事迹无法交代,以后的发展也不方便。在这种国际关注下,我们所知道的法国大革命有其模范作用。上一章说美日德过去缺乏中枢系统,所以新系统的创建受到的阻碍较少,提前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假设的参考。所以我们的观察重点放在了18世纪末法国突然重组时遇到的技术难题上,而没有把重点放在个人情况上。这里有一个例子:
路易十六于1791年6月企图逃跑,是大革命史上的传奇插曲。本来计划周密,困难初步突破。就在我刚离开巴黎的时候,那群人放松了警惕,国王被抓了两次,车行也无法保持预定的速度,以至于路上准备接应的人不得不离开岗位,马匹也已经被遣散。国王到达瓦朗内斯时,天已经黑了,在这里耽搁是被拦截的一大原因。沃伦离边境不远,奥地利军队已经准备好迎接他了。诚然,同情国王和王后的人都会心碎,也就是历史学家不禁会想:如果上天的命运让路易安全抵达边境,那么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这种幻想不仅没有用,反而可能产生错觉。后来的事实证明,法国当时的问题不是加强甚至改革国家高层机构就能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国王的权力微乎其微。
法国大革命有其幕后的基本原因,其成分既复杂又宏伟。当时谁也无法掌握情况。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革命者和所谓反革命分子先后被送上断头台。而且这些酝酿因素出现的突然,在每个阶段停留的时间都很短,所以并不鼓励大家马上主动。勒菲弗尔回忆说,1789+00年6月,当一个巴黎女人强迫路易从凡尔赛宫搬到巴黎时,她写道:“没有人能梦想到革命刚刚开始。”可见,人们总是认为当天的毛毛雨和微风就像未来的巨浪和飓风。
路易十六曾被历史学家指责为意志自由。一开始,他有机会逃跑,也不想逃跑,因为逃避责任不是高尚的精神。当巴黎不稳定时,他调动军队进入防御,有时他镇压议会成员,但当他受到暴徒的威胁时,他拒绝使用武力。他多次为女王策划阴谋,后来又临时改变了主意。只有最后死在断头台上,才能死得光明正大。经过仔细分析,我们认为其迟迟没有决断的主要原因是情况无法说清楚。而他的对各方负责的观念是相互冲突的,这并不是不真实的。革命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无法预料它的卷入程度,就是少数人提出了大胆的观点,后来证明他们的视野还是太狭隘了。大革命从政策改良到君主立宪,进而进一步建立了中华民国。它进一步修正了整个人类文化,从伦理和宗教,下至历法和度量衡,最后改成了军事独裁和国际干涉。其余的波振荡了几十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理解一战中绰号“虎总理”的克列孟梭所说的“革命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广场”。因为非个人因素比个人因素更重要,这也意味着集体责任比个人责任更重要。也是因为非个人因素,大革命才能和与法国没有直接关系的国家(比如中国)的历史联系起来。
指责路易国王的愚蠢和勇敢,就等于指责罗伯斯庇尔的不忠和不信。罗伯斯庇尔穿着浅蓝色外套,贵族马裤,头发扑了粉。他的亲信带着圣-刚的耳环,丹东在处理对外事务时言不由衷。但拿破仑也被指责娶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女人,靠裙带关系得到提升。至于靠革命起家发财的,都有波拿巴姐妹兄弟自称国王或者拿贵族头衔的。而拿破仑在国外的掠夺从来没有公开解释过。总之,道德是真理的最后一环,是世界上最高的品质,一旦提出,就没有回头的余地,所以故事不得不结束。以上的评论和指责并没有贴近我们要考察的主题。大革命试图重新定义人类道德的标准,其记录不应首先以道德问题来划分。让我们再次引用勒菲弗尔的话:他说,“一个道德家会赞扬勇敢,谴责残忍,但他无法解释事故。”
以下是我们对大革命的看法,以技术为中心,追溯革命过程中最基本的事实:大革命的发生一般认为始于1789。事实上,前一年,巴黎议会否决了国王征税和修改司法程序的一般命令,迫使国王召开三级会议,这已经给无节制的贵族和特权阶级拉开了序幕。这种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大革命的发生并不是因为一个阶级和另一个阶级之间的致命冲突,而是因为不同阶级、地区和地域之间利益的错综重复。将来革命者可以看到,阶级斗争其实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将来,在俄罗斯和中国也可以找到这种做法。
法国议会不同于英国议会。它不是一个立法机构,而是一个高等法院,它保持着类似于中国唐朝的风格。所有的法律法规都必须经过议会的“登记”才能生效,因此行政机关不能置之不理。而且继承封建制度的遗产,司法独立,不能由一个特别强大的君主控制。1788年,巴黎议会反对路易十六的行政组织,导致政治僵局。
此时,国家财政也陷入低潮。原来,18世纪的法国军政权力是表面的,国家靠借债度日,军队也靠来自德国和瑞士的雇佣兵充实队伍。以前的国际战争要么是灾难性的,要么是胜负不分;参加美国独立战争是战胜国,但也是赔本买卖。同时,财政困难无法内部解决,因为法院的支出不足预算的6%,公债支付的利息超过预算的一半。
那一天,法国的人口估计在2300万到2500万之间,巴黎超过60万。资源丰富,如果经济组织得好,国民经济和民生应该不会比英国、荷兰等邻国相形见绌。而且,法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启动。自17世纪以来,重商主义政策一直受到著名大臣黎塞留和科尔伯特的大力提倡。法国在造船、海外贸易、纺织、玻璃工业和奢侈品制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也与其他先进国家大致相同。巴黎的证券交易所办理投机业务,一直到大革命的高潮,65438+。但是,在法律体系中,这些新的经济因素并没有被组合成一个自我调节的结构(在我们眼里,也就是资本主义还没有成熟),而只能被官僚组织的气息所奉承。后者可以公开出售各种商业特权。现在看来,“腐败”这个词已经不能形容这种情况了。主要原因是工商业不能与农业融合,其财富在基层是脆弱的,其利益只惠及一部分人口。相对于德国的落后情况(详见第六章),为时已晚。
1789年召集的三级会议,说明法国实际上有三个系统。其原理类似于汉初吴楚之乱前中国的封建制和郡县制,但复杂程度远不止于此。第一等级由僧侣、天主教方丈和普通僧尼组成,人数不超过654.38+万。他们有自己的行政系统,宗教法庭,一般向信徒征收什一税,还有寺庙的所有不动产。许多主教和住持实际上是村庄的领主。僧侣不仅检查所有信徒的健康和死亡,还管理他们的婚姻和继承,教育和慈善事业。第一级不向国王纳税,但传统上通过协商自愿向国库缴款,有时还支付部分债务利息,但没有案例。
第二个层次是贵族。总数只有40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原始的武士阶级,有些追溯到中世纪以前的德国血统,有些是后来被封的。另一种是各级法院的法官和地方管理者的头头,一般都是他们出钱买官。18年末,法国贵族极度迷茫,有的极度富有,有的极度贫穷。一般爵位由长子继承,但也有新贵族的爵位,只与接受者本人有关。海军和陆军军官由贵族领导,有时他们的地位包括特权。以前所有贵族都是庄园主的观念已经不存在了。因为法国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有时整个庄园都落入平民买家手中。但是封建制度并没有完全废除,一些贵族仍然是领主,仍然开着庄园法庭。据估计,大革命前夕,法国约有1/5辆出租车仍掌握在贵族手中。除了向农民征收封建习俗外,他们还坚持自己的水利权、矿权、植树权和狩猎权。
如果没有集体组织,贵族想从他们身上抽取直接税是极其困难的。一方面,这也是由于法国地方政府的组织。随着历史的发展,早期法国领土的中心区域属于国王,中央派驻的行政人员一般不受限制。但边境地区的所有单位回国时都与国王有契约,每个单位都有世袭的地方首长和有代表性的地方机构主持。税收还有待协商。而且庄园制的继续存在是调查统计难以精确的原因。欧洲的封建规则从来没有说明什么样的产业归人民所有,只是大多数人在同一块土地上享有特权,种田也要按规矩来,这就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的推广。此外,整个城市和城镇享有不同的特权。
第三层是平民,据说占全国人口的94%,其中大部分是农民。法国的夫权制度早已废除,除了东北角的少数地区,夫权制度已不复存在。普通农民可以自由购买产业。自耕农和佃农的比例各地差异很大。一般的困难是耕地分割太小,农业技术无法提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口大量增加,大多数农民感到受压迫。自然灾害的盛行不仅威胁着粮食短缺,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据研究,大革命前夕,与18世纪初相比,地租上涨98%,物价上涨65%,工资仅上涨22%。所以,普通王的生活只有每况愈下。1788年,收成不佳,冬天寒冷,河水结冰,粮食紧缺,无法运输。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该市多达一半的市民失业,这是助长革命势头的主要原因。夏天,巴黎的动乱引起了各种谣言,扰乱了国家,传遍了全国。
城市中的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他们为自己的权利而战,他们痛恨贵族的特权也是事实。但单纯的阶级利益冲突,并不是他们舍生忘死,发动政治浪潮的主要动机。因为他们事业有成,也可以嫁给贵族或者买爵位捐官。只是在旧体制下,他们觉得精神压抑。自启蒙运动以来,各种自然人权和民族公约的观念深入人心。思想知识与社会环境、生活习惯的距离,是现代社会驱动中产阶级参与革命的最有力条件,而法国此时就有这个背景。后来,银行家和富商为暴动捐款,律师以雄辩的口才参与组织,西耶斯作为邪教成员参加革命,米拉波沦为具有贵族身份的平民代表,丹东和罗伯斯庇尔及大多数革命者一样,都是律师。玛拉从医生变成了记者。以上都不容易用自己的阶级利益来解释他们的心情和行动。同时,资产阶级(bollfg60isi)是一个极其宽泛且不相关的术语。从上层到富人的大亨,几乎是特权阶级,小规模经营的手工业者,都可以称为资产阶级或市民阶级。虽然大革命使资产阶级崛起,但许多资产阶级成员被清算。
现在我们追溯一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时的情况:这种会议从1614年以后就没有再召开过了。因为他的祖先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执政131年,注重个人政治,缺乏健全的组织体系。此时国王召集三级议会的目的无非是规划税收计划,解决财政问题。而下层阶级受到了沉重的剥削,充当封建惯例,缴纳了所有的直接税(taille),提供了劳动力(徭役),缴纳了大部分的盐税(gabelle),早已喘不过气来,无法向他们增税。而且新的负担也不方便直接分摊到其他二级。过去公私财政重叠的床架长期没有重组,也无从得知哪里可以加税,哪里应该加租。因此,税收和租金的征收大多是承包的。只有专业收藏家熟悉当地和个人的情况,他们才能执行任务,并从中获利。如果情况还能用数字管理,那就没必要麻烦他们。同时还有很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比如未来趋势的加剧,贵族出国,下层社会很多人失业。提高粮食价格应该对农民有利,但中西部种植葡萄酿酒的农民叫苦不迭。只有提高农业产量,集中圈地,耕地才能一起投入耕种,但第一个反对的是农民;他们失去了在公地拾柴放牧的权利,立刻失去了生计。这类问题是没有办法规划和找出对策的。
所以从各种非个人因素来看,法国已经无法和平谈判,公平重组。只有把一切都放进一个熔炉里,等待历史的安排,但当时没有人看透这种情况。
1789年召开三级会议时,各级地方单位按照上一条列出了各自对上书王的要求,称为。Ahi6y,我们不妨称它为“陈情表”。二级要求中,有一段要求国王固定贵族身份。每个人的荣誉等级都要仔细认定,这样他们才能像僧侣一样形成自己的联合体和体系。今后朝廷不要再以卖官鬻爵来混淆名利地位。国王最亲近的大臣必须从贵族中挑选,他们的子女要接受王室的教育。今天,我们似乎惊讶于这样的要求可以被描述为对时代的无知。大革命旨在清算贵族。一旦节奏开始,许多贵族未经审问就被送上断头台。那他们当初为什么那么霸道,不请求原谅,反而吹嘘增强特权?
这一举动也可以用非个人关系来解释:
陈情表也是一个法律程序。第三级会议结果是国王和他的臣民之间的对话。当然,国王要求各级代表一致决定收税,后者借此机会把形势更上一层楼。既有权力又有义务,既有义务又有权力,都是符合封建制度的。只是会议分三级,会议的召开蒙上了阶级斗争的阴影。
各级代表由地方单位选举产生,其程序各不相同。一般都要经过三四次初选和连任。因此,代表只能被视为地方单位授权参加,而不是以个人意见参加国家事务协商。经过这样的安排,各个地方单位的选举人也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民意组织,责无旁贷,除非他们的阶级和地方陈情表得到答案。所以以巴黎为首,这个地方不仅是首都,也是时尚人士讨论政治的沙龙,出了很多期刊和小册子,煽动革命情绪。此后,巴黎的407个“选举人”在选举出三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后经常开会,巴黎公社和国民自卫军就是从这次选举人会议中产生的。这些机构和组织,以及巴黎政客经常聚会的俱乐部,成为策动革命的基本力量。后来他们不仅维持秩序,还策动暴民。其他地区的情况也差不多。1789年巴黎暴动之初,旧制度派来的诸侯纷纷出逃,政府组织已经崩溃。城镇普遍遵循巴黎的方法,除了传达国民议会的法案,不再接受国王管辖下的行政系统的指挥。
因此,旧制度的弱点是局势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也使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相互靠拢,但不能与德国的统一运动相提并论。1789,14年7月4日,巴黎人民第一次冲进伤兵大楼,获得了32000支火枪。然后他们进攻巴士底狱,目的是获取武器和火药,解除这个堡垒对巴黎市民的威胁,而不是所谓的解放囚犯。消息传到各处,许多城镇和村庄都响应了,农民们攻击了贵族要塞。
为简单起见,大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789年5月三级会议开幕到1792年8月,历时三年多,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1792年8月,路易失去全部职权,革命由温和走向极端,最终以恐怖统治(简称恐怖恐怖)告终。后来因为“热带反应”结束,持续到7月,1794,后期也持续了近两年。此后,拿破仑以1799 11的6月兵变夺取政权,期间5年多只能算是巩固期。
三级会议召开时,三级代表约600人,一、二级代表约300人。起初,国王和议会坚持按照1614的先例,在三个层面进行讨论和表决。如果一项法案获得两级批准,它将获得通过。显然,国家制度是不可能改变的,也就是说,方针政策是很难改变的。因此,第三级代表主张全体代表共同协商,集体投票。在这一主张下,三级会议成为“国民议会”,后者后来自称为“制宪会议”,制宪会议参与形成的代表政治机构称为“[legislative Assembly”,召开时间为17965438+。以上都与革命后期的“[国民大会]”不同)。由于国王封锁了议会的场所,这些代表聚集在凡尔赛宫的室内网球场,还鼓动一些代表下层僧侣和进步人士的贵族参加,担心国王会武力镇压,与会者签署了誓词,表示不达到目的绝不散去。其中提到,国民大会的召开旨在“起草宪法,赋予国家新生,确定君主制的正确原则”。
以这种方式开始革命的过程。眼看局势失控,路易十六下令一、二级代表作为一个整体参与。他的让步不是基于开明的意见,而是基于内外威胁,巴黎感到粮食恐慌,不知道国王意欲何为。他把部队集中在巴黎内外,防止暴民做出愚蠢的举动,保护国民议会的安全。然而,所谓的暴民一旦组织起来,实际上就成了革命的群众力量,成了国民议会中某些代表的护身符。
五月五日召开三级会议,六月二十日有网球场宣誓,六月二十五日组织巴黎公社,七月14攻占巴士底狱。17年7月,路易十六到巴黎旅游,希望安抚民众。10年6月5日,巴黎仍有6000多名街头妇女手持标枪,手持双枪在雨中穿行。在身后两万名国军成员的支持下,国王和王后被迫从凡尔赛搬到巴黎的杜伊勒里宫。两周后,国民议会在巴黎召开会议。从此,彼此都在巴黎群众的阴影下。巴黎公社指挥下的群众或暴民,拥有影响未来国家事务整体进展的权力。
这些事迹至今没有确切的解释。也就是巴黎的骚乱和妇女示威,明显是经过策划和主持的。他们是谁?最初的目的是什么?虽然历史学家有自己的猜测,但这是当今国王的远房叔叔杜克·奥尔良自己想成为立宪君主,也可能是以赛亚和米哈博预言的。甚至有人怀疑,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一战成名、如今被选为国军司令的老佛爷是最有可能的受益者。也有几个报纸作家被指控煽动这一倡议,但没有人拿出可靠的证据。总之,从个人的观察来看,很难写出确定于此的历史。
并且在1789,收成不错,粮食问题一度解决,紧张的空气得到缓解。那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还未展开,内战和断头台上不断的流血事件三年后依然发生?
国民议会决定接管寺庙的财产,废除什一税,解除各种封建义务,无条件废除个人义务,并以成本价赎回土地义务。通过了《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其中第一段宣称“凡人从出生到现在,始终享有自由和平等权利,只有在同样的功利条件下,才会产生社会差异”。此外,这些权利被列为“自由、财产权和反抗压迫的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新法尚未颁布,新宪法将公民分为“积极公民”和“不积极公民”。前者纳税最低,享有选举权。1791年召开的立法会议就是按照这个程序产生的,其组织形式是一院制,所以没有贵族和平民之分,更不用说僧侣了。国王对立法议会通过的法案有有限的否决权(立法议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国王可以两次否决同一法案,因此否决有效期为四年)。为了解决当前的财政问题,政府决定发行一种叫做“assignats”的纸币,以没收寺庙的财产作为担保。
看起来这些条款中包含的改革内容极其广泛,步骤温和且有所妥协。这样的计划为什么不能化敌为友?它肯定有问题。
废除封建特权在国民议会经过详细审查和审议后没有通过,但少数有预谋的人决定下午5点(1789年8月4日)开会,会议延长到凌晨2点才能表决,辩论程序也提前安排好了。像这样一项重要的改革必须得到大多数有关人士的认可并积极实施,这样才能克服技术上的困难。但实际上立法时,都希望其行动像“魔术”一样,所以宣传成分多,实际效果少。此时,法国残存的封建因素整体上还看不到,而是渗透到农村的各种经济生活中,如带有特权的“威望”;在许多情况下,个人义务和土地义务是不可分的;许多封建特权来自占领,而另一些则来自契约。即农民付出20年、25年的代价赎回,在技术上是有难度的。而且有的地已经租给别人了,不知道谁能占了便宜。领主们用的借口是,除非有赎金,否则特权不变,各地情况不同。因此,国民议会的一项法案只产生了成千上万的争议。一些农民为了法案给的利益一直斗争到1793,情节是一种“真正的内战”。
没收寺庙财产,废除什一税,看似容易,后来牵扯更多。由于主教和住持失去了收入,国会决定支付他们,所以所有的宗教人员都成了政府雇员。这时因为全国的行政区都进行了整理(指上一节法国各省的中央政府和边境地区的区别),国家版图根据全国的山川河流划分为面积大致相等的分区,于是旧主教区被取消,新主教区与行政区重叠。在政教合一的政策下,国民议会于1791年通过了《神职人员民事宪法》,规定主教由选民选举产生,而不是由教皇认可,所有僧侣都要宣誓效忠国家。一位现代作家认为这一行动“中断了整个国家的统一,内战开始了”。
非信徒很难掌握其中的奥秘。罗马教会是根据基督对保罗的委任而诞生的。几千年来,主教们一直被告知神已经向人们发出了命令。许多宗教人士认为减少主教人数和改变他们的管辖权是不合适的。因为从神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措施玷污了他们神圣使命的根源。至于向人类政府宣誓,相当于把所有主教和住持都变成了政治导师。有些僧人比较哲学,认为服主和民政可以视为两条路,但很少有人赞成宣誓。在160名主教中,只有7人进行了宣誓。后来教皇痛斥“组织法”,加深了法国内部的分裂。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