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养生学是研究养生活动的学科。它是在研究人体生命规律和衰老机制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的理论。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集疾病预防、治疗、健身、修养等多种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基础,融合了道、儒、释、医、武的思想精华,既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实用价值,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性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国传统养生来源广泛,内容丰富,令人目不暇接。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旨在表达养生对人类生活的全方位影响。它是一种学问,一种中国传统的学问,既有理论又有方法。目前,这门古老的学问正在赋予新的生命力,它已经越来越受到今天人们的重视。零敲碎打地学习一些养生方法是不够的,必须了解养生理论及其思想精髓。

中国养生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传统生活哲学基础上的,具有浓郁东方色彩和独特功效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在传统哲学的基本思想中,包括气的一元论、太极阴阳五行说、形神合一说、生命论、天人相应说等,都对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气的一元论

“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原。作为天地之间的起始物质;有形和无形之间。世间万物皆在于气的变化,物的生成是气的聚集,物的消亡是气的分散,整个宇宙只是一个气。《内经》认为,气是万物之源,万物皆由太虚之气所化,故称“太虚浩瀚,基化为元”。气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称“元气”、“元气”、“真气”。气遍布脏腑经络四肢。人体与自然都源于“气”,“人与天地同龄”,人与天地相对应。《内经》说:“气在人,和谐则健康,不和谐则邪恶。内外万物,虚虚实实,忤逆急迫,皆因气而起。”

疾病治疗的关键是调整紊乱的气血,使之恢复平衡。养生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持精气,使体内之气平衡协调,顺应自然界的变化。

二、太极阴阳五行学说

太极。源于《周易》。太极指的是宇宙的本源,指的是原始的浑气。“容易吗?俗话说“易有太极,谓之两仪生,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是宇宙变化的过程。太极是宇宙变化的开始。原始混沌之气运动,分为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产生天、地、风、雷、水、火、山、山八种自然现象,并进一步演绎到宇宙万物中。

阴阳。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对立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本。凡是旺盛的、萌芽的、强壮的、外向的、功能性的,都属于阳;反之,凡是静、寒、克制、内在、物质的,都属于阴。阴是指人体的物质,阳是指人体的物质,即身体的功能与和谐。阴阳运动的规律是:阴阳互根(互以对方为前提;“孤阴不生,独日不长”);阴阳消长(运动斗争往往导致阴灭阳,阳灭阴的不平衡状态);阴阳的转化(通过一定的条件可以相互转化;如:水-云-雨;人体功能和物质(气血);“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当事物非正常发展到极端时,必然会向对立面转化。

养生运动的目标是协调阴阳,使身体内部环境趋于平衡,并顺应外部阴阳环境的变化,保持人与天地的平衡。《内经》说:“举天地,抓阴阳,呼精气,守神独立,守肌为一”;

在我们日常的健康锻炼中,我们应该掌握以下阴阳原理:

选择运动方式要符合时令阴阳;

运动要符合时间阴阳;

选择锻炼项目要分清阴阳;

区分阴阳以保持健康;

练习呼吸,协调杨明;

用思想平衡阴阳;

不同的运动姿势可以协调阴阳。

还有一句古话:寄语学诸君子,不知阴阳。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是指从宇宙的元气中分化出来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就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之间有关系:生、克、乘、辱。五行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顺序是:木图科,土克水,水霍克,火金科,金克木。相互成长,相互制约,密不可分。没有生命,事物就不能发生和生长。没有制约,事物就没有束缚,正常的协调就无法维持。只有保持相互生长、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事物才能正常发生和发展。如果五行互相干扰过多或过少,就会破坏生克的正常关系,就会出现相乘或相虐的情况。

第三,形神统一论

所谓形,是指形、形、形。它包括肉、骨、脉、脏和其中的精血。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属于自然范畴中的物质实体。所谓神,包括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神”在广义上是指人类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总称;狭义的“上帝”是指有意识的思维。

“形式要靠上帝来站着,上帝必须存在于形式中。”一方面,形式的存在或消亡决定了上帝的存在或消亡,上帝只能依形式而存在,决不能无形式而生。“形不开,神不散”;一方面,神是否健康直接影响身体的兴衰。"精神上的内伤会导致身体的死亡."用形神概念及其关系来阐述生命活动本质的理论,就是“形神合一”理论

在形式与上帝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上帝起主导作用。把养精蓄锐作为第一任务。“多养神,再修形。”心主神明,是君主之官,是全身脏腑经络中气血津液的主宰。“掌明则安”,“掌无名则十二官危”。神以形体为物质基础,作用于形体,成为“形体的主宰”和“身体的系统”,支配着身体正常的生命运动。

老子和庄子都强调“神”的内在主导作用。庄子主张:“素食之道,唯神为守护;守而不失,与神合一。”如果形神兼备,就要一起“修形”和“护神”。只有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两者缺一不可,不管缺哪一个,身体都不好,肯定不会有效果。

第四,生活理论

性是指人的精神和意识活动的基础或起源;生命是指人类功能活动的基础或起源。性与生命是相辅相成的,* * *与人的生命是同构的,所以“生命”可以理解为生活。研究生命和生命之间关系的理论叫做“生命理论”

有养生专家根据命理,将气功分为性、命、双修。性功注重精神的修炼,命功注重气的修炼,命修则是精神与肉体并重。

性与修养。性不同于元性和质性。元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又称“元神”;素质是后天的“气质”,也叫“知神”。生命理论中的“自然”主要是指“自然的自然”,因为“自然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的根源。古人认为后天气质消耗元气,成年人因“小性显性”而变老。生命运动的原理是恢复元性的主导地位,使“元性之性胜于性情之性”,恢复元精神,这是使人体充满活力的前提。

自然的修炼主要是炼精精神,重在精神和意识的锻炼。古人认为修身养性的关键在于平和的心态,也就是精神完整之后的“精神完整”和“性存在感”。

命和修命。生命是“气”的本源。人体的功能活动是气的运动状态,“生命”是气的本源,指的是肾中元精转化的元气。生命往往潜伏在脐带里。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亲子宫里的时候,是通过脐带与母亲相连的,和母亲一起呼吸就是呼吸,所以脐带是生命的根本。下丹田在肚脐,是元气的藏身之处。

炼气是主要的修命之道,重在体能训练。

人生双修。性和生活不能完全割裂,性离不开生活,生活也不能无性存在。佛教禅修讲究修身养性,养心养性;道家的一些技术主要以修复生命为主,强调肾中元气的培养。宋元以后,内丹开始提倡双修生活,成为中国传统静功夫的主流。双修的生命观是建立在形神合一、身心合一的生命观基础上的。认为没有形态就没有神,没有神就没有生命。

五、天人相应论

人与自然的对应是指人体与自然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天人相应”理论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指导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内经》认为,自然是生命之源,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天地和合,人生如人”;“人生而有天地之灵,四时之法而成。”

人体气血运行与寒热凉气候变化有关:热天,气血通畅,易于运行,冷天,气血瘀涩。

人体的生理过程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之间存在同步关系。《灵枢》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储常见,人亦当有应。”人体和自然界的万物都受阴阳五行规律的制约,遵循着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人和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相同的成分。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之气规律性的产物。

综上所述,无论根据气一元论、太极阴阳五行论、形神合一论、命理论、天人相应论中的任何一种理论,都应该明白,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是依靠阴阳五行的作用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灵枢:“人与天地相关,与日月对应”。

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力争“一年之内春防风寒;夏季防暑,还要防止暑热引起的感冒;长夏防潮湿;秋季防燥;冬天又冷又防风。”早晨,太阳是精神,它在白天茁壮成长,在黄昏时关闭,在午夜时隐藏。为了支持阳气的发生,早晨要多进行户外活动,去旧迎新,气血运行,充满活力;傍晚日落时分,阳气开始藏起来,要相应减少活动,避免寒气和雾气的侵袭。“是因为黄昏我拒绝,不扰筋骨,不见雾露。”

“卢春秋?《全》篇中有:“自然阴阳寒,夏天干,万物变化,皆为利来,皆为害来。圣人守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求生,所以精神平和,长寿。"

《黄帝内经》提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方能长久”的原则。

传统养生其实就是追求人的形体与心理健康的整体和谐状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