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静派的养生理念有哪些?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静为天下正”,“清而不杂,静而不变,无为而治,动而行天,此亦养心之道。”《内经》也说:“无所淡泊,真气随之,灵藏于内,病安乎?就是老而无所事事,无所畏惧,累而不倦,百依百顺,遵从自己的欲望,得到自己想要的。”崇尚静而不杂念,闲而无欲,也就是防止不正当的想法。
后世长期受道教、佛教的影响,主张“修身养性”,“万物皆空”,讲究“静心”、“静”,常采取抑目、养耳的方法,使人眼明心不累。虽然过分强调“不理会所听到的,保持头脑安静”是消极的、脱离实际的,但克制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不受外界不良刺激,尽量避免接触那些不良刺激,对健康和长寿肯定是有益的。
孙思邈主张平日“耳不妄语,口不妄语,身不狂,心不痴”,没有大的情绪,没有大的意图,没有大的思想,不唱不哭,不悲不哀,不庆不饮。平静的清静主义,不追求太多,不强迫自己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从而维持人体的本质,享受晚年的幸福。
实际上,到了明朝以后,道教总结了前人的养生方法,然后从静态养生转变为动静结合的养生。而体现这种观点的气功,其实就是在无声无息中运动,有目的地引导精神环绕全身,达到运行气血,调和阴阳,保持阴阳隐秘,精神乃至的目的。
更全面的说,“生命在于运动和休息”。运动时新陈代谢增加,分解和氧化加快,可防止脂肪过度堆积而导致肥胖,运动增强各器官功能。休息时,神经紧张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相应降低,新陈代谢减少,还原和合成占优势,能量得以储存。这种累积效应有助于修复损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只运动不休息,或者只休息不运动,都不能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