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只有把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面貌。但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却有很多争议。特别是有些评论者只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不拿另一个,忽略了传统文化是一和多的统一,这必然会造成一概而论,一概而论的局面。这种情况之所以存在,第一,是因为它是什么?精华?理解上有歧义,二是因为有些评论者跟着?拿你需要的?从宏观上论述了“传统文化精髓”的原则。对于传统文化的本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学术态度,传统文化的本质有什么样的内涵,传统文化的本质包含哪些具体内容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如果我们在理论上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没有把握,必然会影响到现实生活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传承、弘扬和发展。因此,本文除了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派之争之外,仅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和内涵进行总结,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
第一,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要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需要简单区分几个相关概念:一、它是什么?文化?第二是什么?传统文化?三、什么内容可以调用?精华?,那是?精华?它应该是什么。
首先,文化?这个词在汉语中的本义是指?人文?、?融入这个世界?意义。?文字?“”的本义是指各种颜色的交错纹理。改变?其本义是指变化、生成、自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字?用什么?改变?单词有更多的引申意义。一开始,短信?用什么?改变?一直到西汉时期都是单独使用。文字?用什么?改变?它经常被用在一起,然后逐渐固化成一个词。但是这个时候,现代意义上人们经常使用的东西并没有出现?文化?这个词。按照古人的理解,文化?是吗?文化教育?。到了近代,人们开始借用中国固有的?文明?、?文化?和其他词,并赋予它新的含义,从而产生了我们今天通常理解和使用的东西?文化?这个词。但是中国的呢?文化?这个词更侧重于精神领域?文明与启蒙?然后呢。文明?这个词是兼容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
?文字?用什么?改变?结合形成?文化?这个词指的是人们用各种仪器、制度、道德、知识、科学技能、风俗、宗教信仰、语言、思想等非自然的产品和手段改造整个世界,从而使?人?异于事物,并使世界在一定层次和意义上满足人的目标和需要。在这个意义上,文化也指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改造及其结果,即世界的?人性化?。为了什么?文化?概念,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做了系统的解释,他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的民族意义而言,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1]泰勒强调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从广义的文化来说,文化是指一切人类活动及其与人和活动相关的结果,文化在这里获得了文明一词的全部内涵。这样理解文化,就可以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本文所说的文化主要是从狭义的文化来理解和应用,即主要从精神文化的价值层面来分析和论述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次,传统文化不是已经过去的过去,而是连接过去和走向未来的现在。就时间而言,传统大体与?现代?还是?当代?对应的,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是用的吗?现代文化?还是?当代文化?对应。虽然只是?传统与?现代?关于划分有一些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划分是以鸦片战争为依据的?传统与?现代?还是大部分人的* * *知识和广泛应用。因此,我们也把它放在这里?传统文化?作为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三,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精华?被解读为?比喻本质?,所谓?精华?被解释为。(某物)最重要和最好的部分;(书)光华;太棒了。?从哪里?精华?从其内涵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本质既是事实判断,也是价值判断,是两者的结合,但价值判断最终取决于传统文化本身的内在价值和生命力。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不仅要看传统文化内容本身的内在张力,还要看它对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影响所产生的当代价值。虽然我们在生活实践中有时不可避免地遵循?拿你需要的?但在学术理论上笼统地讨论传统文化的本质显然是不合适的。
众所周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是近代以来激烈争论的焦点,也是当今社会文化沙龙中人们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同一问题的讨论导致了两种不同的选择: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兴主义。其中,文化虚无主义倡导者?完全西化?本质上是一种否定民族文化传统,主张西化的文化思潮。文化复古主义是一种文化自恋,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最伟大的?、?最辉煌?文化,甚至把人类未来的希望寄托在?论儒家文化的复兴?。这两种观点在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究其根本原因,以上两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极端态度,都是没有准确全面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必然结果。
二,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及其他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说或学派。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尤其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科学技能和伦理价值观。从科技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建筑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戏剧、舞蹈、相声等娱乐文化、武术健身养生等体育文化、天文历法、中医发明和理论等。从伦理价值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谋略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本文仅从伦理价值的角度简要论述传统文化的精髓。君子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哲学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展现出独特的一面。提倡和培养君子人格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主题之一。君子人格反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义利观、道德观。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先做人再做事,而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君子文化就是教育人做君子而不是小人。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道德教育取代宗教传统,而理想君子人格的塑造和追求恰恰体现了这一传统。君子人格集温柔、礼让、节俭于一体,具有自我警示意识。君子重僧,善解人意,君子重德载物的人生哲学,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体现在理想的君子人格中。所以孔子的很多至理名言在今天依然是耳熟能详的名词,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喜德,小人喜土?[2]等等,这些为人津津乐道的思想和话语,无不显示出君子人格的强大魅力,引导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把君子人格作为个人修养的标准之一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之一来追求。
尚贤文化曾是中国传统官制建设中的一大传统,尚贤思想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尊重知识、尊重能力、尊重人才。在中国历史上,尧舜禅让的故事开启了商贤文化的先河,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尚贤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奖励人才,启用人才?是尊重和任用贤能的人。如孔子的尊贤思想、荀子的赏贤赋能思想等。特别是先秦时期,墨子对商贤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梳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商贤文化。墨子的尚贤思想是针对当时世袭的贵族制度和贵族官吏少才少德的现象而提出的政治主张。其目的是让普通百姓中的贤者有机会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他认为,即使是普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只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才能和良好的品德,都应该被推荐和任用,并给予相应的权力和足够的薪水,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墨子认为尚贤可以?为了政治的基础?圣贤们是?出于政治目的?,举贤是?为了政治权力?。一个国家贤人的多少,以及能否启用尚贤,是国家强盛或衰落,社会安定或混乱的根源。他说:?尚贤使能治国。如果你抓住了你国家的乱象,你国家的危险,你不知道你能做什么来治愈它。?[3]在他看来,有德之人崇尚道德?仁?,是学识渊博,能言善辩?智者?,是国家吗?宝藏?,是国家吗?横梁?。在墨子心目中,有德之人就是在道家思想中忠心耿耿,学识渊博,德才兼备的人。要想奖励贤者,启用贤者,就必须打破原有的尊卑亲远的等级界限。富、贵、尊、誉?。事实上,就墨子的尚贤思想而言,虽然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但其主张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人才选拔。
耻感文化是一种特别注重他人评价和反应的文化。古代中国?羞耻文化?特别强调外在他律,主要表现在他人对主体行为的反应和评价。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行为得到了他人或群体的肯定、钦佩、敬仰和服从,他的内心就会产生荣誉感;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行为受到了他人或群体的否定、抱怨、贬低和鄙视,他会情不自禁地感到羞愧。正如孟子所说,君子三乐是什么?你配得上天空,却不在乎地面?[4],这是耻感文化的典型表现。所以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丢人?和摆放的重要性?丢人?意识被视为道德的基础,正如孟子所说:耻恶之心,义之端?。[4]还有管子?牧民从国家治理的高度突出礼义廉耻,指出?国家的四个维度,礼义廉耻。四维不开,则国亡。四维张,则王者令行,故刑之省宜在禁止文采智谋,保家卫国之度宜在四维装饰。?[5]孟子从个人品德修养的角度强调:?人不应该无耻,无耻可耻,不要脸。?[4]他甚至认为,?无耻无恶,不人道。?[4]朱,宋代著名哲学家,认为?有羞耻感的人是可以有所作为的。?[6]清末龚自珍将个人耻辱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提出了著名的?羞耻理论?。他指出:士知有耻,则国绝不耻;不要脸是国家的奇耻大辱。?[7]可见,中国的先贤们不仅意识到了羞耻心在引导和制约人们行为、引导社会风气方面的作用,而且还将其视为修身、齐家、保家的有效手段。
历史上,中国以其?礼仪之邦?它闻名于世,以其宏大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和人生行为规范。这种完整的道德规范和生活行为构成了一种什么?文化?也就是礼仪文化。礼仪要求人们在社交活动中按照规定或既定的程序和方式行事。礼仪文化涵盖了人们的社交活动,如交谈、着装、仪容、社交、公共生活、餐饮、求职,以及在对外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这些规范和要求对现代人的社会活动仍有重要影响,许多内容和形式在今天仍被有效运用。
忠孝文化源于儒家对个人在家庭和国家中的作用的理解。忠孝作为调节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意味着对君主的忠诚和孝顺,它起源于儒家思想?接吻?思想是儒家伦理。《论语》?八舒说?我对你忠诚吗?[3],要求臣子无条件效忠君主。孝经上说:?孝,始于亲役,中于役,终于立。?孝的本义是孝敬父母,是子女在家庭中必须履行的义务。那么推而广之,要求每个社会成员也要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孝顺?的责任。儒家就是这样,以个人和家庭为基础,以忠孝为纽带,把个人、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规定了每一个社会成员设身处地做人的基本原则。儒家甚至主张?孝顺是一切美德之首?。孝经上说:?教孝,所以敬天下父母;教来教去,所以尊天下为兄;教我为臣,那么谁尊天下为君?[8],也就是说,无论是家庭、国家还是社会?孝顺?。为此,黑格尔曾在其代表作《历史哲学》中提出:?中国纯粹是基于这种道德结合,民族特色是客观的家庭孝道。中国人把自己看成是属于家人的,同时又是国家的孩子。?[9]随着文明的进步,忠孝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被广泛运用于对国家、人民、民族的忠诚,对父母、长辈的孝顺。
可见,忠孝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蕴含的许多道德智慧仍然具有现实生命力。以忠孝为基础的道德规范早已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消解和沉淀,并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以无限的忠诚履行着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在保卫、建设、报效祖国的伟大实践中,体现了爱国情怀,实现了个人人生价值。爱国主义一直激励着人们前赴后继,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不懈努力。它是我们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强大精神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各民族涌现出无数爱国仁人,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为后人所称道和树立了榜样。陆地游?你敢忘记你的国家吗?,岳飞的?忠于国家?,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谁留了心照历史?顾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鲁迅的呢?我用我的血推荐轩辕?这样的爱国情怀,都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所称道的,都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所发扬光大的。
充满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主要是关注民生、关注国宝、关注社会理想的人文主义,其尊德、仁爱的道德情操表现出中国特色的人道主义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主要体现在传统民本思想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崇尚?仁者爱人?。他说:?仁大过爱民。?【2】孔子?仁者爱人?思想提倡一个做人的原则,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你想站起来成为一个男人,你想接触到某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孔子?任?是不是一种道德意识,也就是对人?一颗爱的心?人做人的道德标准是什么?任?它反映了人类的本质属性。继孔子之后,孟子明确提出?民贵君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他说:?民为重,国为次,君为光。因为有了邱敏,他才是世界。?[4]他主张?仁?是爱民利民惠民的政策。仁政是建立在世界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上的,它要求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人性。墨子巴?相亲相爱,互惠互利?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题,用?博爱?取代儒家?善良?。墨子叫它?博爱?是一种克服儒家思想吗?爱是平等的?私情成分保留了?情人?食材之爱,是人与人之间不分身份地位,不分远近,不分贫富的平等之爱。这种爱比孔子的好?接吻?爱情要求更高,但理想元素太多。这种爱,其实更多的反映了墨子的道德理想,以及他对理想社会的一种憧憬。墨子指出:?视国之民,若视其国;把人家家当自己家;取决于一个人的身体,如果你看他的身体?[3]。可见,墨子的?博爱?这完全是一种。自发的?平等的爱。只是?博爱?墨子的作用是什么?诸侯若相亲相爱,则不战于地;主人相爱,就不会互相篡夺;当人们彼此相爱时,他们不是小偷。?[3]?君臣相爱,必有忠;父子相亲相爱,就会孝顺;兄弟相亲相爱,就会水乳交融。天下人皆相亲相爱,强者不挟持弱者,公不劫寡,富不欺贫。?【3】这种?博爱?是没有阶级的爱情,体现了它原始单纯的人性吗?爱情?精神。可见,中国的人道主义精神早已深深积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在随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至今仍对中国社会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影响。
第三,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德育代宗教的优良传统。其核心内容是?尊重祖先,尊重人伦,道德礼仪?。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具有育人的功能。正因为如此,这个国家?十一五规划?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增加诗歌在中学语文课中的比重;继续完善中华民族祖先的祭祀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的作用。可见国家已经有意识的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也让国人的注意力再次聚焦于?回归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主题出现了。在社会实践中,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商家等行业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因此,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被提上日程。
首先要对传统文化奉行科学健康的态度?颠覆?态度。我们必须大力倡导、继承和发展积极、健康、进步的传统文化,让它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用新的时代内容补充和完善其具体内容。对于那些腐朽落后消极的传统文化,则是无情的抛弃。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其日益增长的经济价值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种文化意识。但最大的问题是伦理价值层面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多做实事,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教育人民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彰显时代魅力。
其次,对待传统文化的精髓,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要坚定不移地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一种是用一种文化虚无主义来看待传统文化。前一种情况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认为一切都是传统的、好的,应该彻底回归。真正的传统?就是人的言行要回到古装剧;二是认为传统文化是没落文化,起源于农耕时代,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这种观点没有看到文化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忽略了文化的普遍性,即任何文化中都存在具有长久生命力和普遍价值的内容。所以持这种观点的人最终陷入文化虚无主义。
第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要吸收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在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倡导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君子文化。在选人用人上吸收尚贤文化的思想精华,让勤奋踏实、任劳任怨的人得到提拔重用。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最后,对于政治家来说,要一直坚持下去?君子,远小人?。为此,我们有必要加强耻感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人心。因为,君子文化无疑有助于人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真正实现?和而不同?和谐的境界,但耻文化的构建是一种?精神法则?建设,它有助于促进人们行为的道德自律。
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现代人真的可以在它面前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我们学什么,提倡什么,发扬什么,发展什么,等等,直接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未来走向。在这方面,我们如何对待历史,历史也会如何对待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应该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寻找,并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体现、体验和检验。进一步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将其应用于世界,必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
以先秦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对人与社会的认识和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儒家强调“礼”,追求“礼”,即建立一种在人类社会中相同的价值观,以此来调节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文”不仅指文字、文章和文采,还指礼乐制度和法律条文。古字“文”,指的是质地、花纹的意思。后来发展为“文”,包括优美的文字、思想、行为、待人接物、待人接物。文明这个词是“文”的延续。“化”的意思是“教化”和“教行”。
经历了西周宁静完备时代的混乱之后,在这期间,一直到老子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公元前550年左右),在这300年的时间里,周国和各诸侯国人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也没有真正的安居乐业,一直生活在战乱之中。“李周?柞蚕的:“要换的话。”“普通话?于今:“如果你赢了或者输了。”礼记?乐记:“和而不同。”“孟子?”《日下丑》:“此外,与人攀比者,与土无关。“荀子?正名:“状态并不不同,不同的就叫转化。”“容易吗?凝聚力传:“知变之道。”《说文》:“毕,变也。”徐浩说,“毕华古今人物”用于变化,意为改变。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期更激烈、更频繁、规模更大。到公元前222年,秦朝攻打辽东,灭齐,中国统一。这期间,是200多年。孔孟思想虽然没有消失,但却很少流传下来。尤其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无疑是对这些思想传承的巨大打击。
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功兴盛之地,即表示你不接受,你的文化不改变,则必受惩罚。”在这里,“文化”一词与“武术”相对,是教育的意思。南齐王戎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灵理于风物,施文化以柔远”。“文化”这个词也意味着文明教育。“文化”一词来源于西方的拉丁文化,原意指耕作和植物的种植。从15世纪开始逐渐使用,对人的道德和能力的培养也叫文化。“文化”一词的中西来源殊途同归。现在用来指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或者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无形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通常使用广义的文化概念。
公元1150年左右的宋代,朱以程颐弟子为师,发现了儒释道研究中的纰漏。于是他潜心研究儒学,继承程朱的第二程,并加以独立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朱成的理学。他在本土儒学和董仲舒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融合外来佛教,实现了最早的洋为中用的实践。他是“礼”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但在中国元明清时期,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扭曲和巩固了薛竹,成为上层建筑实行政治文化专制的理论基础,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大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来封建社会的变革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一方面期待和要求自由、理性、法治和民主的实现和发展,另一方面是全面反传统的兴起和泛滥。直到20世纪70年代,全盘西化的思想依然存在。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痛斥儒释道是封建糟粕,认为只有“科学”才能强国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