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浮山国家地质公园详情

安徽有许多名山,包括黄山、九华山和天柱山...国内外的游客都能说出一两个。位于枞阳县的浮山,也是安徽省的历史名山。它的海拔不高,面积也不大。它被称为小家碧玉,但它在世界上同样令人惊叹。

峰转亿年,火山一次建成。

2065438+2002年4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摄制组踏上浮山进行为期一周的节目拍摄,向全国观众揭开了这座国家地质公园的“红幕”:浮山是一座沉睡了亿万年的神奇古火山。火山盆地位于长江沿岸的下扬子火山带上,地质学上称为淮阳古陆、张八岭古陆、江南古陆。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近4000万年间,约654.38+0.4亿年至654.38+0亿年前,多次喷发,中间有岩浆侵入,形成了现在的火山地貌——悬崖、土墩、洞穴、龟裂缝、柱状节理、气体喷流等。专家认为,浮山是研究长江中下游郯庐断裂地壳加深过程的自然记录,是研究地壳深部和地幔的标本。其地质构造是中国中生代粗糙火山岩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火山地质公园”。

浮山大部分山峰海拔约100米。突兀的盆地中,石壁高耸入云,岩洞隐于山壁之中,天池生于顶端。浮山火山喷发后,在古湖泊的冲击和溶解下,形成了36块岩石和72个洞穴。大自然一亿多年风雨的精致雕琢,使群山峰峦、峭壁、洞穴、怪石、岩钟、溪流、山谷,蔚为壮观的地质奇观。

“山浮于水,山却浮于水”。曾经轰轰烈烈的火山如今安详地沉浸在秀美的山川之中,地质奇观演变成生态美景,一个与山川和谐的环境呼之欲出。山上,红色的杜鹃花、桃花、樱花、彼岸花和山茶花相映成趣,青鸟、鹳嘴翡翠、红嘴蓝鹊、伯劳鸟、翠鸟日夜欢唱。山脚下的白荡湖,因水清浪白,碧波荡漾而得名。它连接长江,汛期给长江泄洪,枯水期把水排入河中,养育了当地人民。“宗川夜雨”、“白云青鸟”、“双江映月”等自然景观,让这座沉睡了亿万年的古火山有了灵气。

沉淀千年历史文山享有盛誉。

“这片龟裂缝的坡地,曾经是岩浆漫步,战场训练。”在景区导游陈玲的口中,这座面积为15平方公里的浮山,留下了天地创世的痕迹,甚至留下了文明史的痕迹。2011,10年,来自海峡两岸的50多位学者齐聚浮山,就像当年讲学的文人一样,探寻这座千年文山留给后人的丰厚遗产。

“鬼斧何时开石室,此处行人发出金音。山中之信为仙府,不以繁华浪为名。”唐代诗人孟郊这样描述浮山。历代无数名人学者如约而至,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曾来此参观。同时,明代大学者何如冲、清代桐城派大师方苞、刘大奎、姚鼐等名人都诞生于此。历代文人吟诗、讲学、读书,是浮山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到目前为止,从唐宋到民国,山上留下了483块摩崖石刻。这些石雕风格各异,书法千姿百态。这些诗词、游记、安汤的题词、题跋都是有名的。最大的一米见方,最小的不到一寸。她们或清瘦严谨,或丰盈饱满,或端庄美丽。“更远”位于滴水孔前,指明前进方向,自得其乐;“下棋”论以对弈围棋阐述佛家哲学;“枕流岩”就是名人隐居的意思。这样富有哲理的摩崖石刻显示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山上除了摩崖石刻,还有寺庙、栈道、戏台等遗迹。不难想象,曾经人山人海、书卷气十足的福山,如今生机勃勃。

“浮山清丽挺拔,如古女捧云高……”文人墨客在浮山留下了诗词歌赋,淳朴的村民把对家乡的热爱倾注在代代相传的故事里。在浮山上,除了能看到483处摩崖石刻,还能听到14个民间故事,被当地人称为浮山传奇。这些故事极具神话色彩,既有关于浮山起源的传说,也有与浮山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传说。一些传说在唐、宋、元、明、清及近代一些文人的诗词中也有所反映。这些民间故事歌颂正义和勇敢,鞭挞封建主义和暴力,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枞阳人精神史和心灵史的真实记录。据枞阳县外宣办主任钱芳介绍,民间口头文学《浮山传说》于今年2月被列入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未来将通过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其人文遗存进行全面梳理。

重塑品牌,保护发展,展翅飞翔。

“在洞口做个门,是个居住的好地方,遮风挡雨,冬暖夏凉。”许多游客惊讶地发现浮山有无数的洞穴,它们是自然奇观和文化遗迹。古人在这里游历,住窑洞,讲学,念经,读书,唱戏...似乎与自然融为一体。当壮丽的地质宝藏和大量的文物完好地流传至今,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使人们与自然风光和谐相处,吸引国内外游客,成为新的课题。

据浮山景区初步统计,自今年6月5438+10月21试开园以来,浮山景区共接待游客约8万人次,浮山之美得到了各国游客的充分肯定。但地处皖西南旅游资源密集区,尤其是山地同质旅游景区。因此,当地下大力气,从资源、市场、开发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规划,将浮山笼统地定位为“火山”、“文山”、“感伤山”、“佛山”,倡导“慢游”,将其打造为一个以湖光山色、静谧空灵、温馨浪漫为特色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