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儒家的修身之法
道德和仁爱导致长寿。
儒家养生首先是重建心灵和道德,相信有仁爱之心的人会长寿。即所谓“仁者长寿”(《论语·雍也六》)。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说“爱”。也就是说,只有充满爱的人,才会达到“仁”的境界”“樊迟问仁,孔子曰:爱”(《论语·颜渊》第十二条)。孟子进一步证实:“仁,人心也”(《孟子·万章篇》)。看来儒家的“仁”就是人性,爱,人心。
只有真正有爱有真心的人才会有“仁”之德那么,“德”是什么?儒家把人比作一棵大树。美德是树的根,是做人的根本,财富只是树的枝干。“德行,本也;富者终有好报”(《大学解读“治国平天下”》)。根深了,树才能茂盛。品德高尚的人会得到社会的称赞和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财富、健康和长寿。所以儒家认为“仁”是德之本,德是人之本。这就是为人处事的原则。“仁者富其财,不仁者富其身”(《治国平天下》大学解读)。
有钱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装修豪华的房子,住得舒服,但心里是空的,往往为钱发愁。道德高尚的人心胸宽广,性格开朗,光明磊落,从不做违心的事。他们天生快乐,能吃能睡,所以身体自然好。“富宅,贤身,旷达而肥,故君子必诚”(《诚章》大学释义)。
水有宽容的美德,所以有高尚美德的人经常向水学习,经常鼓励自己。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胸怀大志,善于处世。山雄伟壮丽,常为仁德之人所爱。只有像大山一样胸怀宽广的人,才能抓住机遇,立于不败之地。聪明的人经常运动,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增强了大脑智慧。淡泊名利的君子,喜欢过安静悠闲的生活,从不做违背道德的事,也从不让世俗的烦恼束缚自己。所以,聪明的人永远是快乐的,没有烦恼的。
充满爱的人,能为社会和大众做贡献的人,多做善事的人,一定会长寿。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第六)。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仁者爱人”之心,长寿呢?孟子说:人要努力保存自己的善性,修身养性,加强道德修养,多做有益的事,正确对待命运,这就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人无论活多久,都要有平常心,健康的身心才是修身之道。“养其心,养其性,天地万物如此。不早逝,修身,所以立命”(《孟子·尽心篇·句句》)。孟子也说过:一个人的祸福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来自于他自己的行动。好人有好报,坏人有难。所以一个人的福祸都是自己带来的。“谁也不能自讨苦吃”(《孟子·公孙丑篇》)。
小心交友,身体好
儒家思想不仅重视修身养性,还提醒人们在交友和生活上要有正确的观念,因为这些方面的负面效应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身体健康。关于交友,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和有知识的人交朋友是好的。相反,和虚伪的人,谄媚的人,油嘴滑舌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子曰:“得者三友,失者三友。朋友直爽,朋友原谅,朋友多听,有益。友必孤僻,友必柔,友必毁损”(《论语·纪十六》)。
孔子还指出,人生有三种有益的快乐,三种有害的快乐。把调整生活的乐趣当成幸福。心胸开阔,不嫉妒别人的成功,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多交一些能明辨是非,愿意帮助别人的好朋友作为幸福。这是有益的。把喜欢傲慢、鲁莽、不顾社会公德、任性的行为当成快乐;把喜欢沉迷于流浪、游手好闲、整天吃东西、大大咧咧的行为当成幸福;把喜欢通宵宴饮、纵情声色、纵情声色、丧失道德的行为当成幸福。
这些都是既害社会又害自己的行为。子曰:“得者有三乐,失者有三乐。音乐节,礼乐,道人之恩,多贤友有益。乐,乐,乐,乐,失”(《论语·季氏十六》)。孔子不仅赞扬了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健康的优良作风。也痛斥了一些自私、虚伪、狡猾的人和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不良行为。警告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有知道什么不该做,你才能有所作为。孟子说,“人有所为而不为”(《孟子·叶楼章句》)。
儒家思想不仅重塑心灵,也重塑身体。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是谋生之道。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修身养性缺一不可。所以孔子认为人的一生中有三件大事是应该时刻警惕的。年轻时血气不稳,要警惕好色之心,爱惜精华,呵护健康,拥有健康的身体。风华正茂的时候,血气方刚,精力充沛。你应该保持警惕和竞争意识。不要为小事吵闹,甚至互相打架,这样对自己和别人都不好。老了要警惕贪欲,常怀平常心,不计较得失,时刻保持心理平衡,心情愉快,性格开朗,才能健康长寿。
子曰:“君子有三戒。年少时血气不定,戒之以色。它也是坚强的,有血性的,它在战斗。也是老了,血气衰了,节欲得(《论语·纪》第十六)。为什么开悟的古代人能够健康长寿,就是因为他们注重养生,所以长寿,能够长久享受人间的幸福和美食。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能尽早树立节欲长寿的观念,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精力,所以精力才不会枯竭。
人与自然紧密相连。万物虽然形态不同,但都与人类交流,共同生活在大自然中。所以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都是以天地为榜样的。“得道的古人,生而长寿,酒色之味,可享久矣。那又怎样?早决定就早知道怎么增加,早知道怎么增加就用之不竭...人和天地一样,万物的形状虽然不同,但感情是一体的。所以古代治身治世者,必学天地(《吕春秋·情欲》)。
孔子不仅注重精神修养和身体修养,而且非常重视日常生活和饮食。他喜欢做工精细的食物,对菜品要求刀工严格。肉丝要细,要匀称。第一,要做到形、色、味俱佳。这样会增加食欲,让人看起来很满足,吃的很好。
千万不要吃长时间变质的食物、变色异味的食物、达不到食用要求的食物、烹调后降低菜肴质量的肉类、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肉类、主菜和调味品不搭配的食物。宴会上少吃肉多吃主食,喝酒但不要喝醉,不要吃从市场上随便买的酒和熟肉,虽然桌上还有一些调味品。“食不厌精,食不厌细。鱼饿了,肉败了,不吃了。邪色,无食。臭,不吃。没有食物,没有食物。时不时的,没饭吃。切的不合适就不吃。没有酱,就没有食物。虽然肉很多,但并没有比吃更好。唯酒无涯,不乱如麻。卖的是陈酒,不是食品。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乡情十》)。
他还认为,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与保健有关的地方,不仅对饮食要求高,而且对睡姿、穿衣也要符合保健要求。如果睡觉,不要像死人一样长时间仰卧,会阻碍内脏的运化和呼吸,造成不良后果。正确的姿势应该是侧卧,右侧更好。这样不会对心脏造成压力,让呼吸变得正常。再者,你应该在家放松,给自己一个自由的空间,这样对身体有好处。“不睡无尸,不能居之”(《论语·第十难新兴》)。
天人合一,至诚为灵。
那么如何才能进入养生的最佳要求和状态呢?首先,我们需要有愉悦的心情,也就是愉快的心情和平静的心态。而这种情绪来源于平和的心境,平和的心境来源于道,这就是自然。所以我们应该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虽然它看不见,听不见,也无法描述它的形状,但它确实存在。
如果你能与这个“道”即自然融为一体,你就一定能避免灾难,享受生活,保存本性。“乐生于平安,生于道。知道者,看不见,听不见。知道自己看不见的,闻不到的,没有形状的,少之又少...能一剂治愈身体,避免灾难,一生一世的人”(《吕春秋·达乐》)。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有诚意,有诚意才能有正确的头脑。只有我们有一个正确的头脑,我们才能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除了要端正自己的心,要有诚意,还要有清醒的认识,而达到这一点的途径就是研究事物的原理。“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确,先真诚;要想真诚,先要知道,风格上要知道”(大学经)。所以,只要你有一颗真诚的心去认真思考,去亲身体验,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达到“余生存本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