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学到了什么?
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并没有那么神秘。世人都知道诸葛亮无所不知,却不知道诸葛亮读书其实是马虎的。裴松之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引用魏略,说他的朋友石涛等人都是“侍奉精当”,而他只是“粗看”。这其实就是读书。其实一个人不学,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多懂”也是对的。所谓“不求解决”,其实就是不要走进死胡同;所谓“总览”,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永远会一下子抓住书的精髓和智慧,不会啃过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军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除了种田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尖叫”(韦略是这么说的),二是喜欢“唱傅亮的歌”(这本传记是这么说的)。口哨讲的是一种气功指导;《傅亮之歌》是一首悲伤的歌谣,或者说是一首由歌谣发展而来的乐府诗。把这两个记录加在一起,我们就知道,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充满了慷慨和悲凉。这首长啸,这首诗,应该是寄托了他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切关怀和悲悯。这其实是典型的“书生”。一个学者,尤其是国学学者,必须以天下为己任。当然,光有这个野心是不够的,还要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既有野心,又有能力,更有条件。“每比管仲、乐毅”都是野心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平天下,决定做坤,就是他能力的证明。至于条件,也是有的,应该说是很不错的。首先,诸葛亮背景不错。我们知道,诸葛家族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它的祖先诸葛丰是的一个上尉。李思是一名上尉,职位很高。西汉时,他排在三公之下,九公之上。东汉时与尚书领、时宇并称“三孤”。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珏是县官,叔父诸葛玄是太守,所以诸葛亮也是“干部的儿子”。他应该对官场有些了解。官场上的关系,也应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