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有什么特点?

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是自然的正常规律,也是一切生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如果我们违反了这条规律,我们将遭受灾难或疾病。四季气候变化的突出表现是春季气温高,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生物逐渐产生并形成了相应的春生、长夏、秋收、冬储的规律,人也不例外。这是因为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逐渐获得了良好的人体结构和适应自然的生理弹性。所以,所谓顺应自然的方法,就是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四季气候的不同特点,进行自我调节,正如《灵枢·本·沈丕安》所说:“智者之养生,四季必适寒暑。”因此强调人体适应四季自然变化的目的是加强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利用自然的有利因素,抵御自然变化的不利因素,以保证人体的健康长寿。

正如谚语所说,一年的时间在于春天。春回大地,气候转暖,生机勃发,衣服要随着气温逐渐减少,作息要调整为晚睡早起;从事户外活动(如徒步旅行等。)让你身心愉悦,情感愉悦;饮食不宜过饱,少吃辛辣。夏天炎热,阳光充足,体热熏蒸,汗如雨下,体力消耗大。由于昼长夜短,睡眠不足,应辅以午睡,但不宜卧风不贪凉;宜常喝水,不要吃生冷不洁的东西;经常洗澡使皮肤松弛干净,使体内热量外泄。秋天有“一场秋雨一场凉”的说法,植物逐渐枯萎,生物开始休眠,早晚温差悬殊。中老年人要随着气温的变化勤换衣服,定时运动,吃温热的食物;身体虚弱的人可以选择合适的滋补品增强抗病能力。冬天冷,万物皆藏,人体也要避寒保暖。日常生活要早睡晚起,饮食要增加营养;并应因地制宜加强自我健身锻炼,使气血通畅,筋骨强健。

天气的变化,无论是晴还是冷,往往会对人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气候的突变也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而生理机能的变化又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每当秋高气爽,天气温和的时候,人们的精神状态往往是乐观而舒适的;每当天气寒冷、下雨、干燥、闷热时,人的心情就会变得烦躁或抑郁。

春秋两季气温18~22℃时,人不仅感觉舒适,情绪稳定,而且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也特别高。如果环境温度超过34℃,不仅会使人出汗,感到燥热不适,还会使人坐立不安,容易出现过量的有害健康的行为,如暴食冷饮、用冷水冲身体、夜间躺在风中等。但当环境温度下降到10℃以下时,人的心情变得沉闷、压抑;低于4℃时,会严重影响大脑思维。

在两个季节的夏冬,虽然自然温度忽冷忽热,超过或小于人体体温的正常极限,但为了适应自然温度,人体有自己的生理调节能力来平衡它。如果持续忽冷忽热,或者不能马上适应,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改变心情,甚至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除了冷热温度的变化,阴雨、潮湿、多雾、大风等天气也会影响人的思维和注意力,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