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与养生原则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源于对天象的崇拜,由古代的龙舟节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节,黑龙在天空中度过七夜,这是龙飞的日子,正如《易经·甘瓜》第五首诗所说,“飞龙在天”。中午,龙星既是“赢”又是“对”,是好运的象征。
端午节,最初是南方先民创立的,是祭拜龙的祖先的节日。传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跳入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也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源于古代先民选择“龙升天”作为祭拜龙族祖先的吉日,并注入了夏季“祛病防疫”的时令时尚。端午节被认为是一个“邪恶的月亮日”,起源于中原北部,是为了纪念屈原和其他历史人物。端午节习俗的形成可以说是南北习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地方志中:“仲夏端午亦称五月五日,与夏季的至日相同。”段,古汉语有始、初之意,称为“端午”,即“第五日”。《说文解字》:“段也是万物诞生之题”,意思是“段”的意思是开始,所以五月初五称为“端午”。《岁时广济》说:“都城尘民以五月初一为第一端,初二为第二端,数为偶数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头几天称为首尾相连。因此,五月的第一个下午被称为端午节。但是端午节的习俗早就有了,比如赛龙舟和祭祀的习俗。
古人以天干地支为载体,天干载天之道,地支载地之道,设置天干地支,承包天地命运。古代人用天干地支来表示日历年、日历月、日历日和日历时间。根据历法,按照十二地支的顺序,五月称为“午月”,午日称为“重午”,所以端午节也叫“端阳”。
端午之初,主要流传于吴越南部,以“图腾祭祀”的形式出现。古代先民以“龙”为图腾,选择在端午节祭祀,其实是当时祭拜龙族祖先的节日。
端午节健康原则
中草药忌毒邪。
端午期间不得不说艾草。它是一种药用植物,味苦,性温无毒,具有温气血、散寒湿、芳香避秽的作用。据说民间有“吊艾人,穿,喝艾酒,吃艾糕,抽”的风俗。有的人还在大厅、床头等地方挂艾草。端午节期间,空气湿润,艾叶清香,能去除有毒气体,清除污物,净化空气,保持室内清洁卫生,起到消毒防病的作用。民间有句话:艾草能治百病,招万福。挂在门上可以祛除各种毒物,使人健康。所以古人说“艾”可以“辟邪”。至今有“家有Ai三年,大夫不用来”的说法。
此外,端午节常用的中草药还有菖蒲、青蒿、香茅、柚叶等。水煎服后,可当茶喝,也可泡酒喝,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以预防疾病。
饮食可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古代还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雄黄的药性在《本草》中早有记载。雄黄味辛温,有杀虫毒、燥湿杀虫的功效。因为端午节后进入高温季节,各种病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滋生。这个时候用雄黄杀虫解毒防病最合时宜。
每年到端午节,人们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相传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于五月初五在汨罗江殉难,以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人在五月初五吃粽子的习俗。北方的江米枣粽子以甜素和凉性为主。在南方可分为两类:苏式饺子包括糯米、红豆、豆沙等素饺子,也有鲜肉、火腿等肉饺子;广式粽子多为肉食粽子,如叉烧蛋黄、猪油豆沙、鲜肉蛋黄粽子等。
虽然中国南北方粽子的风味、特点、做法各不相同,但糯米和粽子叶是主要材料。祖国医学认为糯米是一种很好的食物,有很好的食疗作用。据《本草》药性分析,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粽子的成分也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如大枣、红豆、绿豆等。有补血、安神、利尿、解毒的功效,而火腿、鸭蛋黄、鲜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物。
更值得一提的是,用来包粽子的叶子更加精致。北方多使用芦苇叶,南方多使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有很好的药用功能。比如芦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能清热、除烦、利尿、解毒;荷叶可以清热、利尿、和胃。
端午刚过长夏,吃粽子可以平衡清淡,平衡清化,真是及时食补,食疗的妙方。当然,吃的时候要有节制,糖尿病人、老人、小孩不宜多吃。
运动调节气血。
端午节是一年中阳气最充沛的时候,天气也比较沉闷。如果工作压力大,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畅,容易烦躁抑郁,心悸胸闷。情绪的变化会影响脏腑功能,也会导致精神疾病,如喜悲、怒伤肝、悲伤脾等。夏季养生要使脾、胃、心、肺通畅。所以除了药物、饮食、安心之外,还要同时加强锻炼。全身气血运行顺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调节脾胃新陈代谢,调理气血循环,忧郁的情绪也会随之消融。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
1.意思是寻找一个孩子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互相给对方九个粽子,这意味着乞讨儿童。九子粽子是粽子的一种,就是九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面,小的在下面,形状各异,非常漂亮。和九种颜色的丝线绑在一起,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子多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比如母亲给出嫁女儿的礼物,婆婆给自己婚礼的礼物。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所以民间有吃“粽子”可以生儿子的习俗。“粽子”是“众多儿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2.赶走恶龙
《初级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夜里梦见一个自称三闾博士(屈原的正式名字)的人,对他说:“你祭祀的东西都被河里的龙偷走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起来,用五色丝线系上。龙族_就怕这两样东西,你就不用再担心被龙族消灭了!”于是,人们就用“叶子裹小米”做了“角小米”。代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端午节食品。
3.光宗瑶族
因为“粽子”和“宗”的音接近,所以端午节吃粽子就是“孝敬祖先”的意思,所以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吃粽子。
4.纪念屈原
相传公元前340年,楚国的爱国诗人、医生屈原面临亡国之痛。5月5日,他悲愤交加地把一块大石头扔进了古洛河。为了防止鱼虾损害他的身体,人们用竹筒把大米扔进河里。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人们会把大米装在竹筒里,扔到河里去祭奠。这就是我国早期粽子——“统宗”的由来。
5.名利双收
因为“粽子”和“钟”音相近,取古代“功名”之意,意为_ _ _ _ _ _ _ _ _。通常古代的科举考试都是在秋天举行,所以在端午节的时候,可以暗示想取得功名第一名的人吃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