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医学家王的生平。
王是四大名医之一。
王(公元1884-1949)擅长治疗时令疾病和胃肠疾病,对湿温病的论述,对后世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他的得意门生冯阳增博士在《中医杂志》1958第8期介绍了他的几则医案,可见其学识之渊博。摘要如下:
湿温严重,气滞不畅,使胃肠秘结不通。用麻辣熏香的方法散热,辅之以清腑剂。一剂后头痛停止但仍昏厥,体热因寒不清,多斑疹,白痰,然后退热,开胃。第三次诊断显示,体热消退,斑疹逐渐消退,舌苔逐渐消退,胸闷减轻,小痰逐渐淡去,说明湿已回暖但不干净,再排出余热治疗胃肠道。
他善用豆卷、青蒿,使之润泽浑浊,山桅、牡丹皮清热,杏仁、薏苡仁、肉豆蔻香滑,叶子、厚朴、半夏、连翘批。芦根,瓜篓皮和胃化痰,散结消痞,疏通肠胃,益元安神,清心利尿,宁心安神。这样就能化解湿热,其余邪气也就迎刃而解了。善治湿温者,可学法也。
他喜欢用一份沉香粉,两份酒军,一份盐。三味一起研究,装胶囊,两次药汁送。这种少量吞服的方法,既节省了药材,又发挥了疗效。这里一部分相当于0.3g,另一部分只有0.6g,三种成分加起来才1.2g,只装了两三粒胶囊,咽下去后可以直接在胃肠道使用。与煎剂相比,用量小,效果大。此法足以取法。
温病初起,患者感受时令之邪,肺胃热盛(肺经鼻,病邪经口鼻入,胃先入肺,胃为中焦,受水谷,略深于肺)。王老师采用表里兼治的方法,用紫雪丹打了七分。犀牛角粉一份,两味共研,装入胶囊,用药汁分两次均匀送服。
咳喘是一种慢性支气管炎,天冷时发病。主要方法是温散饮,附砂仁二份,琥珀粉三份。两味一起研究,装胶囊,药汁送两次。一旦戒酒,病后气血两虚。“金匮要略”法中,用了五味苓甘、江新、半夏汤(茯苓、甘草、五味子、生姜、细辛、半夏等。其中茯苓、甘草、和胃汤、五味子、生姜、细辛、半夏配伍,起到了消苦平喘的作用。
痢疾是湿热郁滞,积于胃肠,急需用芳香通窍法才能见效。
在刺激伤暑的情况下,用甜味来分利,打嗝引起很大的变化。一旦停止,它就会通过升降来运输,调节胃肠道,最后通过升阳来益胃。其间还伴随着胶囊。当初五分半夏是葛准备的,一分是局里准备的。两味混合均匀两遍,开水。之后用葛配半夏五份,干姜两份,盐一份,三种成分一起研究,装胶囊,分两次送药汁,重点清理胃肠道。
以上病例均为善治之病,且得心应手,药到病除,常为群众所乐见。
他热心公益事业,尤其注重培养人才,倡导在职教育。1942创办国药堂工作坊,为中医药领域培养人才。虽然是短期培训,但聚集的同事大多是有真才实学的前辈,比如霍文楼。杨树成是讲师,近代名医郭士魁当时是学生。他热心于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王传
王(1884 ~ 1949),江苏苏州人,京师四大名医之一。一生热心于中医药教育事业,努力推动后学。1938年任中国医药专业协会会长,筹办《北京医药月刊》。1942年在北京创办了国医堂工场,为中医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学术上擅长时令病、胃肠病,对湿热病也有多种解释。主要著作有《中医病理学》和《路博医案》。
王生于1884年5月29日(清光绪十年五月初五),故生于1949年8月14日。
日(农历七月二十,丑年)。一生热心公益,尤其注重培养人才,提倡在职教育。1938年,中医专业学会成立,王当选为会长。同时筹备《北京医学月刊》,创刊于1939年1月。王先生亲自主持撰写,并为杂志撰写文章呼吁倡导。1942年,他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内院创办了国医堂车间,为中医药领域培养人才。虽然是短期培训,但聚集的同事大多是有真才实学的前辈,如屈文楼、杨树成、赵树平等都是讲师,近代名医郭士魁、王宏时都是当时的学生。
王潜心学医,博览群书,深入浅出,治病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在北京,所有的妇女和儿童都知道他。《路博医案》一书的序言中说:“王先生诊病议疾,循规蹈矩,取法于前,惟依气候、因地制宜、体质而定,诚言学古,不固步自封。”每次有奇奇怪怪、五花八门的病,他都是治疗那些束手无策的人,大师泰然自若,挥挥手,井然有序,对症下药,就会有奇效。他一生忙于临床服务,没有时间动笔,只看到:《中医病理学》(1942,北京医坊印)、《路博病案》(1941年,谢子恒等同学主编,华北民族医学院印)《我对今冬风湿病的看法,愿与同仁商榷》,《北京医学月刊》第2期(1939.2)《猩红热与疹的鉴别》,《北京医学月刊》
《博录医案》是其弟子所撰,能代表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他去世后,冯杨增医生在1958年8月的《中医杂志》上介绍了几篇医案。北京中医学院温病学教授博士曾在《温病学》一书中介绍其老师王治疗麻疹的经验。“麻疹初起,风热内蕴,肺首受累,咳嗽重,鼻塞流涕,夜眠不安,痰黄少,舌红苔厚,脉滑。用凉风热疹治。宜避风,注意防止发胖。若疹未发,加防风三分。”“麻疹并发肺炎,风湿蕴热,阻碍肺胃,必然咯痰,引起晕厥。治疗宜宣化肃降,清热化痰。治疗猩红热经验:“温毒化热为斑,胃肠郁积仍重,深恐昏厥昏厥。我吃冷暖需要小心,防止长胖,禁用风药。文字虽不多,但字斟句酌,方药齐备,无愧于后人。
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
王教授擅长治疗季节性疾病和胃肠疾病。正如他的门徒所说:“盖武是杂病之师,经验丰富,奇谋多。他认为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五脏之精有赖于脾胃的运化,脾胃化生后需要天水谷的潜移默化的补充。如果脾胃之源枯竭,那将是一场灾难。俗话说“有胃则生,无胃则死”,“粥入胃则虚则生”,强调了脾胃的重要性。特别是一些季节性疾病或胃肠疾病,多是由于过度劳累、经常饥饿、嗜寒饮寒、食肥甘、过辣、饮食不洁等引起的。虽然病急,但如果治疗得当,邪气很快就消了。如果耽误了,会涉及五脏,灾难不会马上接踵而至。王老师治疗时令疾病和胃肠疾病,以虚、实、寒、热为主,辨证精细,立法严谨,组方灵活,用药清淡。常用淡附子片、淡吴茱萸、淡干姜、鲜煨姜、紫油肉桂温服,党参、薏苡仁、炙甘草、茯苓连皮、大枣、糯米、莲藕肉健脾,苍术、厚朴燥湿健脾,木香、枳壳、新会皮、香米健脾。单味药的剂量在一元到三钱之间,药的味道只有十味左右。成品药煎服大概也就三到六元。处方不奇怪,医生用的。而且有少量淡味,但疗效突出。所谓“光可除”,甚至是用得好的人。
例如,王佐在路博的腹泻病例。患者67岁,腹泻,恶心,胸闷和盆腔杂音。根据辨证,中年气衰,脾胃虚寒。本意是辛辣温和,甘甜润泽,所谓中年气不足就会改变。处方为:淡吴茱萸4.5克,淡干姜2.1克,热薏苡仁9克,莲皮灵1.2克,香橼皮4.5克,生熟谷芽9克,樊9克,香砂六君子丸(炒)1.2克,淡附子片3克,玫瑰花2.2克。
第二次确诊时,计划温和服用,辅以补中之味;第三次诊断时再加减前一种方法,病就好了。
再如顾佐腹泻案:腹泻颇重,脘腹胀痛,舌苔白腻,脉细润,饮食失调,诊断为寒伤胃肠,势必转为痢疾,急以香分利。宜避免受凉。处方:鲜佩兰6克,制厚朴4.5克,槟榔9克,木香3克,炖葛根3克,焦苍术9克,保和丸12克,枳壳4.5克,鲜藿香4.5克,鲜炖生姜2.1克,焦麦芽12克,赤茯苓皮。两味共研细末,药汤二送。
第二次诊断时,腹泻和停滞合二为一,频率降低。腹痛后舌苔白腻厚,两脉细润。区分为:饮滞不洁,拟举阳平中,推污,慎食。前面加减一点,吃了之后就好了。
即使治疗其他杂病,也往往首选加入各种音乐,如范屈直、夏天曲、沉香等,以健胃、增进食欲,使气血充盈之源,增强体质。
王老师还擅长治疗湿热疾病。湿热疾病的治疗相当复杂。吴鞠通医案有祛邪之法,用淡豆豉、荆芥、青蒿、桔梗、杏仁、郁金、连翘、金银花治疗身红面赤、四肢微寒、舌苔饱满、口中不渴,在芳香清化中重用。薛《湿热证》也指出:“湿热证恶寒发热,体重关节痛,湿不出汗,故适用滑石、黄豆卷、茯苓皮、白术皮、藿香、荷叶、通草、桔梗。”再说一遍;“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闷,舌质干渴,湿中度灼热,适用于藿香、白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石菖蒲、佩兰、六一散”。王先生在治疗湿温性疾病时,并没有一味地拉提琴,而是效法古人。从他的医案中可以清楚地看到:(1)兼顾湿热,考虑是偏湿还是偏热;同时结合宣传、舒缓抑郁、轻渗、缓泻等方法分解病情。游山用辛香香的方法来得到效果,但最怕见热清热。所以不仅热不能清,而且湿更加停滞,造成缠绵悱恻的局面。所选方剂为藿朴夏玲汤、甘露消毒丹。他善用黄豆黄卷、青蒿、藿香、佩兰、荷叶、薄荷、桔梗等。厚朴、半夏、白术、豆蔻、菖蒲、甘苦、栀子、黄芩、丹皮、连翘、金银花、茵陈、木通、滑石、竹叶、通草,泻下、转化、宣化、益中、泻下并举,能清利湿热,百病除之。
即使是较重的湿热病,也主张轻治,高热患者也不宜过重用苦寒结晶,而应选择芳香的宣化之品,如黄豆黄卷、栀子、广藿香、飞机草、金银花、连翘等。特别是不提倡使用生石膏,比如邪在防,恶寒不止,但早期使用石膏可能有“冻凉”之弊。至于“三宝”,认为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可早用。认为“三宝”有醒脑开窍的作用,对于情况严重时神志不清的人,可以用来更快地清醒过来。
摘要:湿热病的治疗虽难如剥茧熏蕉,但王先生积累了多年的临床经验,却得心应手,其治疗湿热病的经验可资借鉴。就举两个案例来看这个。
例1:邢佐湿温病例,21岁,初诊于9月4日。
体热,头痛,落枕,抽筋,呕吐,便秘七天,舌苔厚,脉滑数,反复按压后无力。辨别一下:这种病很严重,疼痛会剧烈到导致晕厥。我用金匮要略的方法加减等待。处方:炖葛根3克,姜、竹茹各9克,九孔石决明(先炒)30克,莲皮灵12克,鲜佩兰(下背),鲜广藿香(下背)和苦子芹4.5克,紫扇贝牙30克,建协片9克,龙胆草2.1克。
9月7日第四次就诊,头痛减轻,大便通畅,呕吐持续。体热犹存,舌苔黄厚,小痰难,两脉滑数。计划用麻辣熏香,清腑的方法治疗。处方:香豆豉15g,熟厚朴4.5g,佛手片9g,保和丸(布)15g,赤茯苓皮12g,嫩前胡4.5g,全瓜蒌15g,新会皮4.5g,槟榔。羚羊角0.3克,太乙玉竹丹0.6克,盐0.3克,三味药65438+鲜煨姜0.5克,佛手9克,分两次煎匀,先服药。
在第七次诊断时,发烧也消退了,头痛也停止了。根据证据鉴定为湿热蕴结、中阻,然后用芳香舒缓、余热。在第十五次诊断时,他康复了。它也为净化余热、滋润和调和中法两国居功至伟。处方:金钗石斛、火麻仁、甜杏仁、鸡内金各9克,牡丹皮4.5克,香砂枳壳丸(布)15克,茯苓12克,冬瓜子30克,青蒿4.5克,南花粉9克,瓜蒌30克,生熟均可。
例2:李景熙湿温案。四十一。
发烧六天,眼睛懒,咳嗽轻微,恶心,舌苔白腻浮黄绛,全身疼痛。睡着的时候手抽搐,大便自排。两天后口红五天,左脉小滑,右弦滑。素食者喜茶爱酒,对外来致病因素敏感。治以淡香、宣化、苦泻。病情危重,首诊一天。
药方:白蒺藜9克,紫苏子和制厚朴4.5克,苦杏仁和健泻片9克,金钱草4.5克,莱菔子6克,姜珠茹9克,焦薏苡仁和鲜佛手9克,嫩前胡3克,贝母9克,香豆豉9克,辣椒皮650克。
二诊时,证出轻香导泻法,上加减,三诊,再分湿法,加猪苓、木通、茵陈。
到第六次确诊的时候,病已经治好了。
发烧39.5摄氏度以上,白细胞15,OOO ~ 20,OOO。王先生不提倡使用抗生素,仍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芦根、白茅根等。,容易起效,使体温和白细胞趋于正常。
温病后期滋阴也很重要,尤其是口干等津液损伤者,常选用鲜石斛、鲜芦根、连翘、脂知母、牡丹皮、生地等。服用激素两个多月,王先生认为对阴穴损伤大,增液汤效果好;增液汤是一种很好的滋阴生津剂,由玄参、麦冬、生地黄组成。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若因发热而四肢厥脱,王可用一些扶正药物代替四代归阳。这些药物比较清淡,如南北沙参、川贝母(尤其是呼吸困难)等。例如,如果他治疗一个来自其他地方的病人,并使用苏叶吴倩,他会大量出汗。用生脉散加少量浮小麦、麻黄根(以太子参为主)后,可复厥。争辩善无敌的时候,连解药都不用清。这种治疗也用于心动过缓(每分钟少于50次)的患者。
王常说,查看病人的旧病历,了解过去的症状很重要,尤其是住院病人,特别方便中医介入。注意季节和发病的关系。比如北京每年的6月到8月初,流行性乙型脑炎不论严重程度,死亡率都很低,但8月中旬以后死亡率就很高。一般两周就能退烧,两个月内治愈无后遗症,半年内意识完全正常就能恢复。其中,两到四个月内清热养阴为宜,有助于改善。
还有日本脑炎,成人的疗效比儿童差。智力、记忆力未恢复者,炒黑芝麻、四维葡萄糖一起服用,黑芝麻、何首乌、黑桑椹长期服用,有助于恢复。
临床用药,独一无二。
注意炮制和处方用药,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需要、相互使用、相互残杀、相互恐惧等关系。煎服时,常表示一药煎一药,或一药捣碎一药,合药即“药对”。有的取古方,经典方剂配伍的初衷,有的根据我的临床经验配伍,有的以去性去味为目的,有的以去味去味为目的,相当巧妙。如焦山支子炒香豆豉,取支子豆豉汤之意,清胸膈之热;厚朴与川炒在一起,黄连寒督厚朴温,意在宽中行气,燥湿。枳壳与苦桔梗共煎,一升一滴,用于肺衰咳喘之证。秦艽炒豆卷有散表、清虚热之功,而炒茵陈、焦山栀子有茵陈蒿汤之意,有清湿热之功;丝瓜络炒桑枝,通痹通络,赤茯苓皮炒泽泻,两者同用,健脾利水;松子和火麻仁一起炒,两者合力润中,润肠通便;整个瓜蒌和薤白一起捣碎,模仿瓜蒌薤白白酒汤的意思,有宽胸除痹的作用。王、先生的上述用药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善用药粉组装胶囊,煎服。有些药物煎煮后,有效成分被破坏,影响药效的发挥;有的药物价格昂贵,煎药需求量大,有浪费之嫌,或者患者也负担过重;有些药不宜煎服,应装入胶囊,随汤吞服。这种少量吞服的方法既能节省药材,又能充分发挥药效,简便廉价,利民治病,开辟了新的给药途径。据不完全统计,《路博医案》中用胶囊冲服的病例多达75例。王先生常根据病情选用多种配方随机应用。如治疗湿热疾病替代方剂;羚羊角尖0.3克,太乙玉舒丹0.6克,砂仁0.6克;砂仁、太乙玉舒丹、九君各0.6g,砂仁各0.6g,生熟大黄各1.2g;香犀角豆蔻仁0.6克,香犀角豆蔻仁0.6克,酒军豆蔻仁0.6克。将所有配方研成细粉,装入胶囊,分两次煎服。为息风,琥珀保龙丸、太乙玉舒丹各0.6 g、薤白1.5 g常研成细粉,装小胶囊,分两次送服。妊娠不良,饮水后呕吐者,取明矾0.3g,盐0.3g装胶囊;吐酸水苦水者,取豆蔻仁0.6g,枯矾0.3g,盐0.3g于小软管中;吃后溢出者,取沉香0.3g,豆蔻仁0.6g,盐0.3g,研末。其中以粗盐磨盐为好,精盐和再生盐不用。因为这两种盐有涩涩的感觉,舌根有不适感,所以不要炒盐。如果炒成胡盐,就倒了。腹泻患者,常用沉香粉(即质量好的沉香)两份,砂仁两份,一起磨成细粉,装入胶囊,同汤服用。对于口中粘稠、苦涩者,可用莲子心、沉香、盐装小胶囊吞服。因此,它的公式
非常灵活,视病情而定,可谓灵活机动。
喜欢用音乐。如陈香曲、范曲和曲,不言而喻,曲应被用于治疗胃肠疾病。对于恢复期的一些杂病,为了健胃,刺激食欲,增强体质,在方中应加入祛曲药。
善用新鲜药物。常用的有鲜广藿香、鲜佩兰、鲜枇杷叶、鲜菖蒲、鲜荷叶、鲜佛手、鲜西瓜崔屹、鲜芦根、鲜柠檬皮、鲜竹叶、鲜炖生姜等。鲜品有干品不可比拟的优势。有些药物宣传消化性较轻,鲜制品香味较浓,所以祛浊能力较强。鲜品还富含植物精华汁,王老师认为暑证温病养阴效果尤佳。
中药放入汤剂中。适量的中成药可以用汤剂煎服,既能起到协同或辅助作用,又能弥补单纯汤剂的一些不足。汤剂用来解决主要矛盾,药丸可以解决次要矛盾,两者是一致的。常用的中成药有:越鞠保和丸、香砂六君子丸、支竹丸等。
注意医德,千万不要张扬自己。
王先生注重医德医风,不贬低和攻击同行。当患者对预治疗没有反应时,他积极地试图逆转病情。一旦没有希望,他不抱怨,也不找借口推卸责任。他试图说,抱怨和吹嘘无异于自我报复,结果将是彻底的失败。
他从不宣传自己,即使《路博医案》的出版是“为了实用,而不是为了炫耀”。普通门诊记录的有效方案分为内科、妇科、儿科三个科目,简单分类,以供模仿。”“目的是保存真相,而不是发表声明。他从不打广告。我记得有个学生曾经登广告说王老师要去一个地方家访。他得知后非常生气,并严厉斥责了该学生,并告诉他以后绝不会这样。他说,我个人不提倡自我推销。至于技术水平,群众会给出正确的评价。
王老师严格要求学生,虽然考取了执照,但仍然不允许挂牌营业。他们需要接受一段时间的检查,并被告知要小心。遇到困难,他们应该向别人请教,千万不能粗心大意。
定期指导学生,讨论案例,不分中西。在西河岩行医时,每月初一、十五都会停诊讨论病例。遇有重大问题,有时会请西医名医刘、方世山、汪国真一起讨论研究,学生们听记录。王先生很容易接受新事物。通常,林和田被邀请到妇科会诊,被邀请到皮肤科。他常说,不能执着于残,不能无知。
在春树三岛荀慧生的住宅里,定期收藏少量的同一种砚。讲座在周一、周三和周五举行,有20多人参加。谈金匮要略、温病辨证与医案分析。他最佩服凌,认为他文笔犀利,脉案爽快,可以博采众长。
指导学生去熙和年堂看标本,练习制药工艺;去窑台看锯鹿茸,去天坛福泰沈蓉村看鹿茸加工。他常说,自古以来,无论医学,医生都要懂得如何制药,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酒炒当归,吴茱萸做黄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麻黄水炒前胡等等。,在门诊的时候也能得心应手。
王先生一生信佛,喜欢读书。这两者经常被结合在一起。自从来北京住在江苏会馆,他就把自己的书房叫做“五门”。每天早上五点起床,也就是看佛经,打坐(气功),看医书。每天定时吃喝,按时作息,虽然忙碌有序。我在临终前冥想,笑着死去,没有痛苦。我一生藏书丰富,喜欢古玩字画,所以后来的书归中华馆,字画归故宫博物院。
生前与庞敦敏(细菌学家)、韩世昌(昆曲)等组织有诗歌招待会,每逢生日、忌日举行。一方面,
消遣,一方面是讨论时事,交流看法,是人民内部的一种爱国行为。当时政府在公共场所悬挂“不谈国事”的纸条,一些爱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利用各种机会聚在一起交换意见。比如1929年王江政府反对废除中医的斗争,也是以这种形式展开的。
他有一个儿子叫梦寒。虽然他没有取医学名字,但他是文史领域的知名人士。生前在中华书局任编辑。
他的弟子很多还健在,包括吴子珍(同仁医院中医科原主任)、刘(北京四院中医科主任)、(北京中医医院老妇科)、李(宣武医院中医科原主任)、(东四医院中医科原主任)、、王华昌(广渠门医院中医科原主任)、谢子恒(原)。
(谢海舟胡荫奇辅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