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介绍一下历史上还有哪些忠臣?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英雄辈出,人才辈出,也有才华横溢,对未来有所贡献的帝王。有残暴昏庸的暴君,也有千百年来臭名昭著的汉奸。大多被载入史册,让后人评说功过。历史上有这么一类人,忠君保国,敢言,忧国忧民,但最后都没有好下场。每次回想他们的故事,都会被他们的高尚气节所折服,令人敬佩,同时也会感叹命运的不公。

1.关龙凤

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最后一个国王是夏杰。夏杰生活奢侈,放荡不羁。他竭尽全力建造宫殿,还经常强迫人民打仗。据史书记载,当世祖部落被打败时,幽石狮向王杰献上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名叫Xi姐姐(也叫无Xi或Xi姐姐)。夏杰非常喜欢他。他不是没日没夜的喝着音乐,而是听着妹妹的客套话,所以经常不顾国家大事。

夏杰的暴政没有办法,人民非常不满。然而,夏杰不同意,并把自己比作不落的太阳。众人咒骂他说:“我天天服丧,我为你死!””意思是“你孙马上就要死了!“我们愿意和你一起死!”

对于夏杰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医生,关龙凤这位贤明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根据档案中的历史记载,关龙凤,又名凯龙星,是古代凯龙星部落的后裔。他多次向夏杰提出抗议,要求他关心人民和国家,但夏杰就是不听。经过深思熟虑,关龙凤决定向黄图进谏。关龙凤想表明形势危急,夏杰应该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关龙凤献黄图,故意站着不走。夏杰见关龙凤不耐烦了,便说:“你还有什么谎话可说的?”关龙凤怒目而视。夏杰早就对这个唠唠叨叨、唯命是从的关龙凤厌恶至极,二话不说就把黄图烧了,然后叫士兵把关龙凤关了起来,很快就把他杀了。

夏杰杀了关龙凤,更加肆无忌惮。商族日盛,一举灭夏朝。夏杰和他的妹妹Xi逃到南巢(今安徽巢湖),死在亭山。

他应该是这类人的鼻祖。

2.比甘

毕赣,姓子,(今卫辉市北)人。生于殷(公元前1092年)帝邑丙子七祭,卒于公元前1029年。他一生忠君爱国,主张“民以明道,士以道为旨”。他是殷商贵族商王泰鼎的儿子。比根从小就聪明好学。20岁时辅佐狄懿任高姓,并得到帝辛的辅佐。从政40余年,主张减免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提倡冶铸,富民强兵。商朝末年,帝辛和纣王豪强荒淫,苛捐杂税。毕赣叹曰:“主不谏则不忠,畏死则不勇。不谏则死,必忠也。”于是我去摘星楼抗议了三天。问他为什么要靠自己,毕赣说:“我靠仁义,所以我靠自己。”。他生气地说:“我听说圣人有七个头脑和各种各样的信仰。”然后他杀了比根,解剖了他的心脏,享年63岁。

比根成了这类人的代名词。

3.伍子胥

春秋末年,吴博士是军事家、军事家。名员,字子旭。春秋时期的楚人。他属于今天的监利县,县汽车站外有一座雕像。封于神帝,又称许慎。伍子胥意志坚强,少年时擅长写作和练武,勇敢而足智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其父、弟因遭楚王陷害,被楚平王杀害,被迫逃离吴国,誓要推翻楚国,为亲人之死报仇。当他进入吴,他知道他的儿子有很大的野心,这有助于他暗杀吴王僚,夺取王位。他被用作“行人”(负责朝觐的官员),为国家政治效力。吴王阖闾以任贤能辅佐修法制,以固粮仓赏农民,以驻军治城垛。还推荐精通军事科学的孙吴为将军,选拔培养士兵,使吴国成为东南强国。何率部与孙武等人一道,率军沿淮西下,从楚国防守薄弱的东北进行战略纵深突袭,直捣楚国腹地。他们以灵活的战术,击败了楚军主力余白驹(今湖北麻城东北,今汉川以北),并对其进行追击,长驱直入楚杜英(今荆沙江陵西北),最终达到了破楚的目的(见白驹之战)。何吕死后,继位吴王夫差。二十六年,吴与乐府胡椒之战损失惨重,夫差急于征服中原。当他想让乐府媾和的时候,伍子胥就预见到了两国不可能* * *生存,他也洞察到了乐府东山再起的用心,劝他不要养遗,而是要顺势灭乐府。夫差不服,坐视国家的傲慢。三十六年后,眼看夫差要率军攻打齐国,越王鞠坚率领多人前来祝贺,再次劝夫差暂时不要攻打齐国,先灭岳,以消除其心中的危险,被夫差拒绝。知道夫差不识大势,不可谏,吴国必被越国击垮。为了避祸,他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家,却遭到太宰伯的陷害,被迫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让五国大将公孙熊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国首都东门,看岳寇如何入京灭吴。他死后才十年,越是灭吴,越要说到做到。

伍子胥一生倒霉。他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然后带领其他国家的军队攻打自己的国家,鞭打自己的前任国王。我想只有伍子胥能理解这种“汉奸”。他以毕生的精力和智慧辅佐吴。然而,他在弥留之际,引起了夫差的怀疑,有机会逃走,但伍子胥叹了口气:“我该逃到哪里去呢?”我老了,落叶归根。楚不会再收留我,吴也会抛弃我。世界很大,却没有我的位置!" .我觉得伍子胥应该是这十个人里最可悲最可敬的。

4.商鞅

商鞅(约前390-338年)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著名代表。魏王公的后代叫魏阳,又名公孙阳,后被封为商鞅。13年(前356年)和19年(前350年),周先旺进行了两次政治改革。变法的内容是“弃雷区,开楼房,实行郡县制,奖农斗法,实行连坐法”。这时候太子犯法,商鞅说:“法律不行,你就从上面犯。”,惩罚老师宫子谦和老师公孙嘉。秦孝公十六年,一个老师和一个儿子犯了法,商鞅被判割掉鼻子。变法已久,秦人大喜。不捡秦国遗骨,山中无贼。前340年,秦、赵击败魏之子昂将军,魏割西河、秦之地,民迁大良。这时,梁大怒:“我最讨厌舅舅的话了。”商鞅因功被授予商武义称号。

尚军的法律太不仁慈,太忘恩负义。他制定了坐在一起的法律,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加大了体罚力度,包括凿顶、拔筋、铁锅煮等刑罚。秦国的贵族怨声载道。赵亮劝尚军怀恨在心,要他“回十五都,轻灌园林”,“不贪商,富于商,不惯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商即位,太子谢罪商鞅谋反。商鞅逃到边境,想留在招待所。结果店家因为没有证件不敢入住,于是“弄巧成拙”;为了逃回魏国,任伟不愿意收留商鞅,因为商鞅曾背信弃义地攻破魏帅。后来商鞅又回到尚义,出兵北攻,出兵讨要,把杨杀在池中。死后被秦以“破车”论处,灭了商君一家

把商鞅列入这个名单有点牵强,因为他被杀主要是因为其他国家的事情,但是考虑到他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被秦军杀死,所以也就忘了。

5.晁错

晁错出生于颍川(今河南禹州)。汉文帝是太子圣旨,能言善辩,所以被称为“智囊”。韩晶是个文史皇帝,后来他被提升为古代学者。他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减少诸侯封地,重视农业和粟。文帝时,晁错不仅辅佐太子,还对当时的国家大事发表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大多很实际,很有见地,不仅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以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谈军事,守边劝农,贵粟,出良策,都是当时优秀的政治论文。在地方诸侯危害西汉的问题上,晁错和贾谊观点一致。于是,晁错多次上书文帝,提出了削诸侯、改革法规的建议。邓文迪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当时齐赞成晁错的建议,而袁盎和许多大臣、英雄都反对。申屠嘉死后,景帝提拔御史大夫陶青为宰相,晁错为御史大夫。从此,晁错跻身三公之列,这是在景帝二年(前155)。晁错身居高位,于是向景帝建议削封诸侯。这就是著名的削藩政策。这个削藩政策一提出,立刻在朝廷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景帝三年正月(前154年),吴王刘濞首先在京师广陵(今江苏扬州)造反,向诸侯国发出宣言,以“峻青一方”的名义攻击晁错,旨在非法对待和侮辱诸侯国,不以诸侯国君主的礼遇对待刘的骨肉,所以要。同月,胶西王刘隐带头杀死朝廷派往王国的官员;随后胶东王刘雄渠、庙川王刘闲、济南王刘弼光、楚王刘鹗、赵王刘遂都开始向西进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袁盎对景帝说:“来信说,晁错抓住诸侯的过错,擅自夺取封地。所以他以谋反为名,想杀了晁错,恢复原来的封地,于是就不打了。目前唯一的方案就是将晁错斩首,派使者宣布赦免吴楚七国,恢复被查封的封地,这样我们就都可以不流血不打仗了。”景帝沉默了很久,然后说:“我们来看看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如果真如你所说,我不会为了对得起这个世界而去爱一个人。”这实际上是同意袁盎的说法,即他准备以牺牲晁错的生命为代价来乞求吴楚和其他国家撤军。杀死晁错完全是突然袭击:景帝派了一个副将到晁错家里传达皇帝的命令,骗晁错让他上朝商议。晁错穿上朝服,跟着副将上车走了。当车马经过东部城市长安时,副将停下来,突然拿出书信读给晁错听。这个为汉家卖命的忠臣晁错被腰斩了。忠臣无辜被杀,真是悲剧!

晁错和别人不一样。他处于西汉初年“文景之治”的鼎盛时期。他死在景帝手里真的很不公平,只能说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6.范曾

范增(公元前277-204)是(今安徽省桐城市南)人,是秦末(公元前2265438+公元前0-206)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08年),范增投靠项羽的叔父项梁,劝其立为楚王楚怀王的后裔,从而号召天下百姓。他在项梁被杀后,追随项羽,成为他的重要谋士。后来被项羽封为“父”。公元前206年,范增跟随项羽进入关中,劝项羽趁机消灭刘邦,以免后患,但未被采纳。后来刘邦上了鸿门宴。范增几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项羽都犹豫了。范增让项庄舞剑,想办法刺杀刘邦。因为项伯也出来舞剑,除掉刘邦的计划失败了,最后刘邦逃了出来。后来刘邦被困在荥阳(今华中荥阳东北)。当项羽胜利在望的时候,没想到刘邦利用陈平的越轨,让范增对项羽产生了怀疑,于是不再和他商量。范增一怒之下辞职回国,却死在了途中。没有范增的辅佐,项羽兵败,自刎乌江。

范增是唯一一个没有死在皇帝剑下的人,而西楚之地的霸主项羽,前期叱咤风云,英勇无敌,后来四面楚歌,乌江自刎。这种反差的巨大反差,让人们更加意识到范增之和项羽的重要性。我们常常为项羽这位英雄的命运感到惋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范增不达才情,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所以与其说是范增病死,不如说是项羽伤了“亚夫”的心,活活气死。

7岳飞

岳飞(1103 ~ 1142),襄州汤阴(河南)人,宋代名将。母亲最孝顺,家里穷。他的母亲在他的背上纹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以此为人生的准则。北宋时,征兵转投宗泽麾下,屡败游牧民族,宋高宗手书“忠岳飞”二字,并立旗赐之。又大败李成,夷平刘玉,斩首杨幺,累官至秋微,授少保,招募豫北各路使臣。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河,攻克建康。岳飞坚持抵抗。次年,在盐城收复建康破金兵“拐子”,收复郑州、洛阳。来自两河(淮河和黄河)的叛军响应,他们想再次进入朱仙镇,珍惜总理秦桧的努力,使和平。1141年(绍兴十一年),被诬告“谋反”,投入临安大理寺(原址杭州小桥桥附近)。监督御史万侯*(音末)亲自审问拷问岳飞。与此同时,宋金政府正在加紧筹划第二次和谈。双方都视抗日派为眼中钉肉中刺,金兀术甚至言辞激烈地给秦桧写信:“必须杀死岳飞,才能实现和平。”在内外两股恶势力的夹击下,岳飞一身正气,光明磊落,精忠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谋反朝廷”的证据,但岳飞还是在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在临安大理寺被杀,时年39岁。岳飞还在城门口斩首了张喜安和他的儿子岳云。岳飞父子和张喜安死于汉奸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军民的强烈愤怒。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支吾吾说“此事大可不必(也许有)。”韩世忠当场反驳:“莫须有”二字怎能盛行天下?“民族英雄岳飞,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了八个字,“天天明,天天明”。这是悲愤的呐喊!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熟悉岳飞驰骋沙场的英雄形象和以非正义告终的结局。由于当时狭隘的民族意识,岳飞形象因视晋朝为异族而进一步升华。但他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忠诚不屈的惨死,足以让他的名字载入史册,被后人永远景仰。秦桧也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8.方晓茹

方孝孺(1357-1402),字之,字,曾以“荀之”命名其书房,王为其改号为,故世称“郑雪先生”。追史去了。浙江宁海人(宁海古称“勾城先生”,所以人们称他为“勾城先生”),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宋濂,翰林学士(建国第一秀才),曾任陕西汉中政学教授(来自九品1392-1398),翰林讲师(正品1398-1399),文健时期学士讲师(来自吴品)(1399-1409)在“靖南之战”中,他拒绝为被篡权的燕王朱迪(即成祖)上谕。他不屈不挠,孤苦伶仃,忠于灾难,所以被10氏族所杀。

方孝孺是他最亲近的大臣,也视他为知遇之王,对他忠心耿耿。明第一谋士姚曾恳求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没有了”,明答应了他。南京沦陷后,方孝孺呆在家里。每天,他都哭着悼念文健皇帝。明成祖派人强迫他见自己。方孝孺服丧在庭上痛哭,再三劝其臣服于皇位。大家都推荐方孝孺,命人把他从监狱里叫出来。方孝孺当众嚎啕大哭,堂内一片喧哗。明成祖也很感动,走下大厅。方问:“王安在不在?”明成祖回答说:“我把自己点着了。”方问:“为什么不成为国王的儿子?”成祖曰:“社稷倚仗长郡。”方曰:“何不当大王之弟?”成祖说:“这是家事!”并让人把笔交给方孝孺说:“此事必是先生!”孝写了一支笔,潦草地写了“燕贼篡位”几个字,把笔扔在地上,哭着骂:“你死了也写不了信。”朱迪生气了,说:“你关心九族吗?”孝顺很热情地回答:“为什么十家不奈我!”骂人是有帮助的。

朱迪怒不可遏,恨自己嘴硬,把方孝孺的嘴剖开,撕到耳朵边。孝顺儿女流了血,流了泪,却还是喷血咒骂。朱迪厉声说道,“你怎么会突然死去?你应该毁掉十个家庭!”在把朱迪关进监狱的同时,他寻找他的家人,把他们带到北京,并在他们面前一个一个地杀死他们。孝顺忍痛,绝不退让。弟弟和孝友被处死时,孝子泪流满面,孝友淡定地吟诗道:“哥哥,你为何而哭,主持正义死在这里?”经过几千年的耻辱,旅行者仍然回到山上的家。”孝儒也写了一首绝望的诗:“天将大乱,不知何故。奸臣要为国用计,忠臣要血泪交换,又能奢求什么呢?"

最后,朱迪在九大家族中又增加了一个家族,甚至他的学生和朋友也受到了牵连。这就是史无前例的“灭绝十族”,年中一共873人全部被处决!执行日期长达7天!成千上万的人被监禁和流放。

方晓茹的死也比较特殊。他为一个英明的国王效力,却死在另一个伟大的国王手下。明朝也叫朱,很难判断他的行为是否正确。说他愚忠是不对的,但说他为了诚信和信仰“毁于十家”,年中全部被处决,也不准确,让人理解“士为知己者死”的内涵。

9.于谦

于谦(1398-1457),明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名廷易。永乐进士,玄德初授谏议,曾随玄宗镇压汉王朱叛乱。出了江西,赞声四起。五年(1430),右兵部侍郎,河南山西巡抚。正统十一年(1446),王镇等人迫害他,把他送进监狱处死。后来由于两省官员乃至王力,要求恢复原职。内战14年,明英宗被瓦拉俘获,瓦拉力劝其南迁,坚持坚守,进入兵部。代李宗,整理士兵,部署重点,亲自督战,带着22万大军,在京九门外摆开阵势,击破瓦拉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总督军务。首先,英国教派被迫媾和。他把国家置于君主之上,禁止它。第一,他被迫毫无空隙地释放了英宗。自英宗归来,仍难靠和谈。北京军队的精锐被挑选出来在十个团里操练,部队被派出去守卫边境。当时朝野的事情很多,但是征求意见是单干,合适的时候就下令清审,万里之外出一张纸。他忧国忧民,忘了自己的身体,却没有说自己是做什么的。他生活俭朴,但为人踏实正直,颇为忌讳。天顺元年(1457),英帝复辟,等人诬其为襄王之子,被杀弃尸街头,家人被发配边疆。成化初,复官职,献祭。弘治二年(1489),卒。万历时改为忠义。

于谦力挽狂澜,给垂死的明朝一个喘息的机会,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于谦的死让人觉得挺自然的。一个国家的国王被敌人俘虏,被迫退位,然后成功复辟。这大概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案例。因为于谦和这件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于谦的死是必然的。谁让他站在这个历史性的案子上?

10.袁崇焕

袁崇焕(1584 ~ 1630),号码免费。广西藤县。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授予福建省邵武县。明军在辽东与后金对峙时,日益被动。崇桓虽是知县,却以天下为己任,自许前程。天启二年(1622),他去北京朝圣。由于侯洵的请求,他被提升为兵部总监。不久,清太祖努尔哈赤夺取广宁,大臣委派会议守山海关,保卫首都。危急之时,崇桓一个人巡视山海关,还把局势和将军的计划向陈蓓关闭,并要求士兵守卫山海关。朝臣称他为人才,提拔他为仆从,监管关外军队。他辩称自己在宁远(今辽宁兴城),守着海关。作为大学士,冀辽监孙承宗非常倚重他。建宁远城,关外重镇,入军准备协议,再入参政权。高第继孙承宗为冀辽督军后,崇桓拒不执行高第的退关命令,刺血激励将士誓死保卫宁远古城。战败后,金十万围困军队,用火炮击伤努尔哈赤,取得了明朝对后金的第一次胜利(史称“宁远胜利”),扫除了明军的士气低落,收复了辽西大片土地。朝廷封他为右都御史、辽东巡抚。魏忠贤遣心腹刘应昆、纪永出辽东,谏而不从。七年,金兵南渡鸭绿江后,采取积极战略,出兵修锦州、中佐、大岭,断了金主力,取得宁晋大捷。战后因不依附魏忠贤,被党革职。熙宗崩,崇祯即位,魏忠贤受罚。朝臣请唤袁崇焕回韩。崇祯元年(1628),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督冀、辽,还督邓、赖、天津军务。七月进京,皇帝召见御使。他慷慨陈词,计划用五年时间恢复辽东,并对当时辽东的军事形势做了全面的估计和规划,依靠辽东人民保卫辽东土地,建城屯田,站稳脚跟清场,随时待命进攻。上台后,加强防御,收复失地,安抚流亡者。杀了皮岛(今朝鲜石岛)守备司令毛,整顿军制,严明军纪。次年,清太宗皇太极避开其防守地区,率十万大军进入喜峰口。崇桓闻讯后于十一月抵达冀州(今天津蓟县)。在遵化被后金攻陷,到了北京城下的关键时刻,他率军进入魏史静,在广渠门外与后金兵交战,取得了首都的胜利。十二月初,崇祯皇帝逮捕了袁,把他关进监狱。于三年八月以“袁崇焕嘱托无效,专靠欺骗,窃城米,疑斩帅”等罪名,在西城被判死刑(劈肢),弃尸城中。

如果没有袁崇焕,明朝可能至少早十年就被清朝灭亡了。如果袁崇焕没有死,至少在他有生之年,皇太极的八旗铁骑是过不了长城的。然而明朝已是强弩之末,病入膏肓。即使崇祯是一个有野心的皇帝,袁崇焕是一个有前途的臣子,他们也无法逆转历史的潮流。这里有十个悲壮的忠臣,其中十个是明官。明朝有太多的教训要吸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