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说:再论实在与过剩。
中医治病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如此,就是弥补多余的损伤。
身体处于过剩状态的时候叫什么?称之为示范,用“泻”的方法消除过剩。老百姓熟悉的嗓子疼,牙龈肿,嘴疼,都是上火的状态。这叫实热证,都知道买点清热泻火的药。这是其中一个例子。
身体处于亏虚状态叫什么?称为虚证,用“补”的方法治疗。大多数没学过中医的普通人也很熟悉。以前中老年人喜欢吃人参之类的,现在年轻人也喜欢用保温瓶泡枸杞强身健体。但是他们编的方法对吗?即使他们的身体处于一种缺乏的状态?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这也是一个例子。
由此,我们从《道德经》说起了《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有一句话:“虚则补之,实则肃之。”这种“医疗之道”与老子的“天道”不谋而合。
最后一篇《黄奇说:先告别阴阳》用现代医学和生活中的例子为完全不懂中医的朋友解释了什么是阴阳。这篇文章会告诉你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我之前说过,不要把阴阳寒热虚实看得那么神秘,看到这些字就恶心。
什么是阴阳?它是古人对天地万物赋予的一种分类方法,然后应用于人体和中医的各种症状,可以指导古人在不了解细胞、激素、酶、神经等事物的情况下对人进行诊断和治疗。
阴阳是治病的一个大方向。
虚实二字也可以说是人体各种症状的分类,也是治疗的一个方向。古人习惯把人的症状分为虚和实,然后给人用药。能治疗虚证患者的药叫补药,能治疗实证患者的药叫邪药。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证书。用专业术语解释一下:证候是对疾病当前的位置和性质的一个结论。
“证”不是指单一的疾病,而是指疾病的一个阶段或对当前病情的概括。
比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小明属于“脾胃虚寒证”,小红属于“湿热瘀阻证”。虽然两人都做过胃镜,但也是现代医学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在现代医学中,他们可以吃同样的奥美拉唑加阿莫西林和甲硝唑,但对于中医,他们不会用同样的处方。
脾胃虚寒证属于虚证和寒证,处于“阴”的状态。总的来说,中医要用补药和热药。
湿热证属于实证和热证,处于“阳”的状态。治疗的大方向应该是清热泻火、祛邪散寒的药物。
这是中医的证候概念,也是中医可以不看病因、不看病理而治病的原因。
如果不理解“证书”的概念,再举一个和“证书”有关的例子。
肾病综合征,现代医学中的一个病名,一定有人听过。这种病的诊断标准是4个临床症状:1,大量蛋白尿,2,低蛋白血症,3,水肿,4,高脂血症。
如果你有这四种症状,可以确定你得了肾病综合征。
中医所说的证候也是由几种主要的临床表现组成的。
脾胃虚寒证:1,胃脘隐痛,喜温压,2,劳累或受凉后发作,喜热食,3,手脚不温,大便溏薄,4,舌淡苔白,脉弱。
如果你符合这四种表现,就可以说你有脾胃虚寒证。
每个人,你明白吗?现代医学的“证”和中医的“证”是有联系的,有些相似。但我并没有说它们之间的符号等于符号,请注意这一点。
我还想强调一点:请不要拿以上症状,把自己诊断为脾胃虚寒证。首先你不懂舌脉,其次病情复杂。脾胃虚寒证是单纯的虚证,大部分人可能是虚实夹杂。你诊断自己是脾胃虚寒,吃了温补药,却不知道自己体内有证据,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言归正传,回到“虚拟现实”这个词。
《苏文通论虚实》对虚证和实证有一个简要的概括:“邪实则实,精则虚。”
“邪”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疖、痰、水肿、食积、血瘀等。
六淫是指风、寒、热、湿、燥、火的过度或异常气候。
早在《李周》、《管子》、《庄子》、《吕春秋》等古籍中,就记载了风、寒、夏、湿、燥、火等各种气象变化都能使人生病,并在《黄帝内经》中构建了“六淫”的理论体系。
不管学不学中医,都应该对这种天气诱发的疾病有深刻的认识。哮喘、慢阻肺等疾病在冬季发病率较高,这与气候寒冷不无关系。夏天天气炎热,人体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非常容易中暑,这一点很好理解。
中医把风、寒、夏、湿、燥、火的异常视为“邪气”,视为致病因素,在现代科学中也是合理的。
我们可以从两个因素来理解“六淫”,一个是各种气象因素,可以归结为环境的温度,干湿与环境湿度有关,风与环境气压有关。众所周知,日照、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物理化学因素对人体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是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侵入人体后引起的病变。适当的湿度等条件是生物病原体繁殖、传播和流行的必要条件。生活在风寒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低温下宿主的免疫功能以及风寒二气的气象和物理刺激直接作用于人体,可能才是致病风寒邪的真正本质。
在现代,“疔疮”是指各种急性传染病,如本急性传染病,作用于人体,一般属于实证。
1956年秋,石家庄流行流行性乙型脑炎(JE),中医称之为“疫精”。现代中医大师认为JE属暑,于是用中药白虎汤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以达到祛邪的效果。这种“邪贯”是一个除恶的过程,再回到那句话,“邪强则实”,这种传染病的急性期属于实证。
当然,中医所说的“邪”不仅仅是指外来微生物、气象环境的情况,还包括体内产生的各种病理产物,也属于邪的范畴。
痰饮是津液代谢异常产生的病理产物之一。痰与饮是分开的。
痰液,包括人体呼吸道分泌的痰——也就是普通意义上的痰,称为有形痰,不易被人察觉的称为无形痰。
无形的痰随气而动,沿经络凝滞于四肢、骨骼、五官、九窍、皮肉、脉象、筋骨。因痰到处随气升降,故有“十病九痰”、“百病皆因痰”、“百病皆与痰有关”、“痰为百病之母”之称。
如果你不能理解什么是无形的痰,那就举个和现代医学相关的例子吧。
中风这个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等疾病。但古人并不知道脑血管的这些变化,也没有现代的影像学检查,只能用自己的理论体系来解释中风的机理。中风可以分为很多证型,其中风痰入络,与痰有关。风混痰阻滞人的经络,导致半身不遂,即一肢无力,一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痰火扰神。这是痰混火引起的昏迷。
所以我们在研究什么是无形痰,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初步判断。如果是中风,那么这个无形的痰就代表了脑动脉硬化或者动脉破裂出血或者血栓堵塞脑血管的情况。
当然,与痰有关的临床症状还有很多,可见于心血管系统,如胸闷、胸痛、失眠、心悸、头重、头晕等症状;呼吸系统可见痰多、咳嗽、气喘、痰黄等症状;症状可见于消化系统,如腹胀、厌食、恶心、呕吐、痰涎、腹胀、食量少等。暂时不需要深究这些症状,只要知道痰这种病理产物导致人生病,这就是实证。
再来说说喝酒的事。中医叫饮酒综合症。根据饮酒部位的不同,有四种饮酒证,一种是痰饮,一种是悬饮,一种是溢饮,一种是饮酒。
这里分类下的痰饮,并不是指我前面说的实证主义大分类下的痰饮,而是指心闷、呕吐、水清涎清、胃肠滴水、形体消瘦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这种痰饮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胃肠积液。腹部x线平片显示腹部有液面和积气。
上面提到的实证主义大分类下的痰饮,分为痰饮两部分。这里的痰饮只是饮酒综合征的一种,不要混淆。
悬饮属于痞液,临床表现为胸胁胀满,咳嗽吐痰疼痛,气短不能平卧,几乎等同于现代医学的胸腔积液。
溢属于饮肢,表现为肢体疼痛、沉重,甚至肢体水肿,伴有气喘、咳嗽。现代医学的心力衰竭有下肢水肿和哮喘、咳嗽的症状。
扶饮属于饮邪扶胸肺,咳嗽逆息,气短不能平卧,其状如肿,我的理解大概类似于肺水肿。
邪气还包括食积、血瘀。食物滞留很好理解,差不多就是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血瘀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但它其实包含了很多其他方面,这里就不赘述了,只是说这些都是中医所说的“实邪”。
当致病因素大量存在时,它们是真实的。有一个条件就是精气或者正气不虚,正气和邪气有足够的能力抗衡。两者必然在体内争斗,所以实证一般是救急。
“精”可以理解为人体的正气,具有多种功能,除了现代医学理解的免疫功能外,还具有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功能。虚证是指阴阳、气血、津液等正气不足。,但邪气不明显,表现为虚、弛、衰。
在中医中,精、精、气这三个概念含义相近,都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活动的细微物质。
如何理解这种微妙的物质?换句话说,如何理解“气”这个概念?
我给大家讲两个概念,应该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
既然气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精微物质,那么人体的五脏都会有气,因为五脏都要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否则生命就难以为继。
因此,气在中医“心”的位置称为“心气”,气在中医“肾”的位置称为“肾气”。
其他气包括肺气、胃气、肝气、戚薇、戚颖等许多概念。这个我们以后再说,先说心气和肾气。
中医和现代医学对“心”的定义是一致的,即心与血有关。
中医说: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跳动和脉搏的舒缩,使血液运行于脉道,流遍全身,起到营养和润泽的作用。
现代医学说,心脏是一个泵,通过不断的收缩和舒张,把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把氧气带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而心脏为什么能一直跳动?原因是心脏的心电活动,窦房结细胞攻击动作电位产生冲动,通过心房,传导心室,最终引起心室肌收缩,泵血。
古人虽然不知道什么是心电活动,但是他们用“心气”这个词来概括心脏泵血的这样一个功能。
所以如果你不了解心气的概念,你几乎可以想象它就是心脏泵血的原因。
然而,应该强调的是,心气还有许多其他功能。为了解释这个词,我在这里举心电活动的例子,只是说心气和心电活动有一点相关性和相似性,并不是说两者完全相等,切记。
再来说说肾气的例子。
肾气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成熟。《苏文·论古天真》说:“女子七岁,肾气足,牙更长。”它描述了这样一种生长发育现象。
所以很明显,肾气的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生长激素。同样,在很难理解“肾-气”是什么的时候,只要想想它的功能,与现代医学中的什么有联系和相似,就能更好地理解它。
我用具体的“心气”和“肾气”来举例。没有“心肾”二字,再去思考“义”的概念,是不是更容易理解?其实就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或功能。
“精尽则虚”,是指当精(正气)耗尽不足时,人体就会有虚证的表现。
小明今年35岁。他经常感到心悸和疲劳。他在三楼感觉呼吸困难,医生让他做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他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他之前得了心肌炎。这在中医上理解为心气不足,即心气功能减弱或不足,所以可以说小明有虚证的状态。
小红已经95岁了,牙齿和头发都掉光了。前面说了,女方七岁,牙齿比较长。现在小红处于老年状态,牙齿和头发都在脱落。可以说她肾气下降或者不足,也有虚证的状态。
我用这两个例子来说明,人体正气(精)的不足或减弱,可以是疾病引起的,也可以是人老了,正常的生理功能下降了
小明之前得过心肌炎,当时可能还没有完全康复或者病得很重,导致正气流失(心功能下降),所以现在身体虚弱(有虚证的状态)。
小红年龄大了,就逃脱不了生理规律的惩罚,肾气(各种激素或器官的功能)自然衰退。因此,中医在治疗老年人疾病时非常重视保护正气。市面上有很多清热解毒的药物,都标明了老年人慎用。这是因为他们害怕这些药物不仅清热解毒,还会“清”正气。
以上解释了什么叫做“正气不足”。
现在进一步解释,正气(如心气、肾气)分阴阳。
肾气分阴阳,一个叫肾阴,一个叫肾阳。
肾阴是具有凉、润、宁、抑功能的部位。
肾阳是具有温补、促进和兴奋功能的部位。
二者在人体内相互制约、相互平衡,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试想,在肾阳不变的前提下,肾阴亏虚,人体会出现什么症状?随着肾阴不足,即凉、润、宁、抑功能减弱,人会出现一系列热证症状,如烦躁、潮热、盗汗(晚上睡觉时出汗,醒来时止汗)等。但这个热不同于大家熟知的口疮、咽喉痛、牙龈热,是虚热。
虚热这个词很好理解。肾阴不足等于肾阴不足,不足可以解释为虚。没学过中文的都知道这个意思。肾阴少了,清凉安神的功效就降低了。相对来说,温热和兴奋作用增强,人体会出现热的症状。这就是虚热症。
同样,在肾阴不变的前提下,肾阳不足,人体会出现什么症状?没有肾阳,即温、升、兴奋功能减弱,人就会出现一系列寒证表现,如畏寒、肢冷、自汗(清醒时突然出汗)等。但这种感冒和冬天一瓶冰掉进肚子里的感冒不同,是虚寒。
虚寒不是外寒(附加寒),而是因为人体温热兴奋(阳)的功能下降了。相对而言,寒、静、抑(阴)的功能增强了由此产生的寒冷。
我们来看看课本上对虚证的解释:是指阴阳、气血、津液等正气不足。,而致病因素不明显,表现为以虚、松、衰为特征的各种证候。
阴阳两虚,意味着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表现?我用肾阴肾阳的具体例子解释了一下。
气血不足怎么办?气虚在不同的脏腑有不同的表现。刚才我举了心气不足和肾气不足的例子,我想我也对其他脾气虚和肺气虚等有所了解。,后面会详细讨论。血虚很好理解,基本对应现代医学的贫血。
血虚症状:面白、眼睑、唇、舌(贫血的主要表现)、头晕、心悸(贫血引起的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症状)等等。这个很好理解,这里就不赘述了。
津液不足表现为口、唇、喉大便干燥,皮肤干瘪无弹性,眼窝凹陷,渴水。这基本上是现代医学中典型的脱水症状。这也很好理解。
到目前为止,“虚”这个概念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但是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邪气不明显”。如果邪气明显,正气不足,人的生命就会濒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