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是哪一代人?

张择端(1085 —1145)北宋画家。字正道,汉族,琅琊(今山东诸城)人。宣和年间任翰林,擅画楼、屋、树、人物。店铺、桥梁、街道、城垛的风俗画细致入微,界画准确,形象生动。现存的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和《金铭池竞拍图》,都是中国古代艺术瑰宝。

中文名

张择端

另一个名字

子正道

民族

宋朝

民族

韩(哈)

出生地

琅邪吴栋(今山东诸城)

出生日期

AD 1085

死亡日期

AD 1145

职业

油漆匠

新洋

儒学

主要成就

画清明上河图

代表作品

清明上河图和金铭池竞标图

这一年中

在北宋时期

张择端[1]他从小就好学。早年就读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学绘画。宋徽宗在翰林画院工作,擅长画宫殿,尤其是船、商店、桥梁、街道和城垛。之后以失家卖画为生,著有《西湖竞拍图》、《清明上河图》。他是北宋末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大部分作品已经失传。《清明上河图》和《金铭池图》是我国古代的艺术瑰宝。《清明上河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外,天津美术馆有张择端签名的小比例《西湖竞拍图》,为委托作品,已移交天津博物馆。《清明上河图》犹存,是东京梦录、《生死赋》、《边都赋》等作品最好的例证。它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失传已久的中国古代风俗画,而且继承了北宋初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

张择端[2]是北宋后期著名的画家。关于张择端的生平,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关于《清明上河图》及其作者的信息只有71字,是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清明上河图》三版《石渠宝坻》的后记,其次是第一题词张著。跋全文如下:“张择端,翰林,是人。年幼的孩子阅读和游泳。

学首都,再学画东西。我们的工作是致力于边界画,尤其是船和车,郭靖,石桥,和其他家庭。根据项的画论,西湖图和清明上河图被选为圣物,应被藏民珍藏。"

金人张著《清明上河图》背后的71字后记,距离北宋灭亡只有58年。张著题跋是张择端生平经历的最早记录,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记录(可以称之为孤本)。后人对《清明上河图》及其作者的引用,都源于这71个字。张铸的碑文确实是最有价值的史料,也是张择端生平最权威的记录。张著本人也没有确切的生卒年记录。《中州集》卷七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文字,字为褒,永安人。太和五年(公元1205年),以一首诗为名,召见郦直,说自己是俞府书画特监。“已知张著《清明上河图》后记,距今19年,始入晋内府。那时候张竹应该还比较年轻。

张著后记中对张择端及其作品的介绍引自《项书画论》。《项书画论》是最早的关于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可惜项家的《书画评点》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从张著的后记中对《清明上河图》和张择端略知一二,这才使得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名扬后世。

在没有其他可靠的新材料之前,只能从张著71字中了解《清明上河图》及其作者。

2作品简介编辑

《清明上河图》是献给宋徽宗的,流传了八百多年。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首都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商店、市民的繁华景象,描写运东南粮、米、货的油罐车通过汴河桥涵的繁忙景象。作品气势磅礴,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共有587幅画作。

清明上河图全图

相同身份的人物形神兼备,绘有13种动物和9种植物,个个栩栩如生,有56头牲畜,20多辆不同的汽车,20多艘大小不一的船只。这部现实主义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经济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金铭池竞拍图》描绘了皇帝带领最近的大臣到金铭池观看水战和龙舟比赛的热闹场景。地图长28.6厘米,宽28.5厘米,略呈方形。一张小图描绘了9英里多的池面和池边周围的所有景色。本文着重描写了池中大龙船及其周围的船只,勾勒出金铭池的全貌和皇帝观标的情景。画面紧凑,结构严谨,主题突出。

3艺术成就编辑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以写实的手法、全景式的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汴京时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整个画面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有序。其笔墨技巧,结合文笔,生动凝练,人物形象生动,牲畜造型,房屋、船只、城垛、树桥、江河,无不精彩,堪称奇葩。总结中国古代绘画,有很多学者是自恋的。真的很难找到一幅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用大量的笔墨描绘出成百上千人的共同生活和商业经济活动,并把人放在主人的位置上,给人以正确的艺术概括。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甚至在现代绘画中,都是罕见的。这幅画的第一个收藏家是宋徽宗,他用细金写了“清明上河图”几个字。

4商河地图编辑

绘画入门

清明上河图部分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水墨淡彩的帛书,长24.8厘米,宽528.7厘米。有朱、宽等题字65,438+03。在后面的照片里,还有钱芳的96枚印章。[1]是展示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市景观的图片(图1)。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幅画卷上没有艺术家本人的印章,根据图后附言中的一段晋代张铸题字,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张铸的碑文只有几个字:“翰林张择端,生于吴栋(今山东诸城)。”我年轻的时候在京城读书学习,后来学会了画东西。我是个画家,特别喜欢坐船,小桥流水,郭靖,也没结婚。"然而,在北宋末年撰写的《宣和画谱》一书中,却找不到张择端的名字。有人推测,可能是他入画院较晚,编辑来不及编入书中。

这幅画卷是画家选择的都城的一部分,描述的很详细,就像现场视频中的一个切片。从外城的菜园到内城最繁华的地段,观者皆可尽兴。每当《清明上河图》一卷在故宫博物院向公众展出时,它的展柜前总是挤满了观众,排着队慢慢走着,饶有兴趣地看着,惊叹声不断从他们口中发出。《清明上河图》吸引观众的艺术魅力,除了整幅画气势磅礴、写实技巧高超之外,还有出色的细节描写。

创作背景

张择端出生在吴栋(今山东诸城)。早年就读于汴京,后学绘画,宋徽宗赵霁统治时期(1100—1126)在翰林画院工作。中国画用界笔和尺子画线的技法,用来表现宫殿、梯田、房屋等主题,特别是画船、车、商店、桥梁、街道、城垛等。他的画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张择端的画大多比较零散,只有《清明上河图》保存较好。

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年,南宋与金对峙的12世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尖锐,达到了日益激化的程度。当时,表面的和平景象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动荡和危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他创作了一幅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

北宋时期,汴京极为繁荣,四条河流穿城而过,四条陆路。曾是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展居全国首位,人口超过654.38+0万。汴京城有很多热闹的集市,各种店铺,甚至还有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

清明上河图部分

很热闹。为了表现北京的繁华,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一重要节日的场景进行了59场演出。《清明上河图》集中表现了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和繁忙的市场。

北宋以前,中国人物画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主。张择端虽然在翰林画院工作,作品都被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把画笔伸向了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创作了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种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每个角色的动作和表情都很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的生活非常丰富,创作技巧非常娴熟。

在绘画史上,有很多画叫《清明上河图》,但原作只有一幅。经过很多学者专家对这个话题的研究,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他们都认为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画是北宋张择端的真迹。其他的同名画作都是张择端后来的临摹或仿造。

作品欣赏

《清明上河图》[3]是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24.8厘米),长528.7厘米(528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唯一代表作,属于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12世纪中国的城市生活,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清明上河图部分

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的形式,运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纷繁复杂的景物带入统一多变的画卷中。这幅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一部分是市场。画中有814人,牲畜60余头,船只28艘,房屋建筑30余栋,汽车20辆,轿子8辆,树木170余棵。他们穿着不同的衣服,样子也不一样,栩栩如生。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剧情,构图密集,充满节奏感和节奏变化,笔法非常好。

这幅画描绘了清明时节汴京的繁华,是汴京当年繁华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极具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由一座彩虹形的桥和桥头街的街面组成。乍一看,拥挤混乱;仔细一看,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各种活动。桥的西边有一些小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有刀子、剪刀和杂货。有卖茶的,也有算命的。很多游客靠在桥边的栏杆上,或指指点点,或看着河里来来往往的船只。桥中间的人行道上,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车的,骑马的,挑担的,赶驴的,运货的,推独轮车的...桥的南边与街道相连。街道两旁是茶馆、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有很多打着大伞的商贩。街道向东向西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安静的郊区,但街上仍有行人:有的在搬运货物,有的赶着牛车送货,有的赶着毛驴拉货车,有的驻足观看汴河风光。

汴河上来往的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的一场赛跑。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在河里行驶。一些大船超载了,船主雇了许多跟踪者来拖它们。一艘载有货物的大船已经从桥下驶过,很快就会穿过桥洞。这时,这艘大船上的船夫非常忙碌。一些人站在树冠的顶端,放下了他们的帆;有些人在船边奋力撑竿;有些人用长杆托住桥洞的天花板,这样船就可以随水安全通过。这紧张的一幕吸引了桥上游客和附近船夫的注意,他们站在一旁欢呼。《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交通景象,为这幅画增添了更多的生气。

张择端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之丰富、人物之众多、规模之宏大,都是前所未有的。画面密集有序,从宁静的郊区到热闹的城市街道,处处引人入胜。

清明上河图部分

据钱《濯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人物1643人,动物208只,多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以分为三段。画面展开,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风景。中段主要描绘上图桥和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半部分描绘了汴京城的街景。字的大小不到3厘米,小的像豆子。如果你仔细审视他们,他们都是形神兼备,趣味盎然。

根据对阿明朝男子李东阳题跋的考证,应该有一幅《清明上河图》前的远郊山水图,题写有宋徽宗的细金刻字和双龙的小印章供其收藏,但现在这些都已从画上消失。原因有二。一个可能是这幅图流传太久,开头部分被无数人把玩欣赏后就断了,所以后人装裱的时候就剪掉了;一种可能是因为宋徽宗的题字和双龙小篆价值不菲,后人故意剪掉,作为另一幅画卖掉了。

很多专家怀疑《清明上河图》后半部分缺失,因为这幅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就戛然而止,而应该一直画到金铭池。但更多的专家认为,这幅画的名字是《清明上河图》,意思是清明节去河边(具体做什么暂且不讨论),画尾的柳树是遐想的主角,所以《清明上河图》名字的含义完全可以解读。相反,有专家认为画的开头很突兀,像是被人为剪掉的,因为原画开头有宋徽宗的题字,被剪掉牟利的说法更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