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药文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壮族聚居区创造了非常丰富的药用资源。据1983 ~ 1987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药材多达4623种(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壮医药常用药物709种(据《广西民族医药纲要》统计)。1993以来,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室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壮医药资源普查与开发利用”科研项目,进一步开展了全区壮医药普查,发现壮医药新种397个。因此,仅广西就有1000多种壮医药。

壮医药历史悠久。壮医药的一些品种开发利用较早,同时成为著名的中药。比如《后汉书·马援传》说:“出征时,交叉脚趾头,土里都是瘴气。”因为经常服用薏苡仁,可以防治痢疾。然后带回中原。薏苡仁至今仍是壮医常用药,也是常用中药,盛产于壮族聚居的百色地区各县。贵县萝卜湾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苦丁茶、金银花等一些壮医药的常用药。《神农本草经》收录的365种药物中,包括壮族地区盛产的印规、鬼母、薏苡仁、朱砂、钟乳石等。本书有125种“偏方”,具有“祛寒热邪,破积治病”的作用,且多产于壮族地区。唐代新修订的《本草》中也含有许多烈性药,如胆囊、滑石、桂皮、茯苓、肉桂、大蒜、葫芦素、黑石脂、钩吻、白藤蛇黄、姜黄、苏木、狼跋等。不一会儿,《本草》就收录了当时著名的壮药解毒剂陈家白、甘家白药,作为贡品呈献给朝廷。

如上所述,毒药和解毒剂的广泛应用是壮医药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亮点。此外,朱砂烧汞的先进方法和田七的发现利用,也应成为壮医药开发利用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标志。

《本草经注》说朱砂出自涪陵,但其实戎州漏的,尤其是潭州产的金包砂,才是上品。宋《岭外代答》详细记载了壮族先民烧炼水银的方法:“雍人炼丹砂为水银,以铁为上下壶,上壶盛沙,用细眼铁板隔开,下壶盛水埋于地下, 并把第二个壶口封在地上,用炽烈的火燃烧,朱砂水化成雾状,配以水后落下。 这种符合科学原理的密封蒸馏法,在自然科学史上也有更早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