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点有哪些保养和保健?
《黄帝内经》非常重视根据四季阴阳变化的调养精神,以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苏文·四气调神大论》说:春的三个月是万物生长发育的季节,不要为了春天赋予的生发之气而随便破坏、抢夺、切割,这是维护“气”符合春天的道理;夏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繁茂美丽的季节,所以人们应该保持阳气的感觉,这是维持“祁龙”适合夏季的原则;秋天的三个月是所有植物和平生长就可以收割的季节。人要使自己的精神收敛起来,与秋天的气候保持和谐,这才是保养和“聚气”适合秋天的道理。冬季的三个月,是万物都藏起来的季节,呈现出水冰开裂的寒冷景象。这个时候,人要适应冬天的特点,注意保暖,避免寒气的侵袭,这才是维持适合冬天的“储气”的道理。这篇文章还明确提出了重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所以,明代伟大的医学家张景岳指出:“春以肝为本,夏以心为本,长夏以脾为本,秋以肺为本,冬以肾为本。”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和谐的平衡,人必须及时养生。四时养生应遵循的原则:(1)“扶正偷风,时避之”。所谓“扶正祛邪,偷风”,是指气候异常变化和对人体有害的外邪,即风、寒、热、湿、燥、火。因为这六淫会致病,所以一定要及时避开。(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主要体现在“晚睡早起”,夏季养阳主要体现在“晚睡早起”,秋季养阴主要体现在“早睡早起”,冬季养阴主要体现在“早睡晚起”。(3)讲究“五脏应在五时”。中医认为养生要有重点,就是春天要注意养肝,夏天要注意养心,长夏要注意养脾,秋天要注意养肺,冬天要注意养肾。
这些古代中医养生理论不仅揭示了人类生命活动中的一些时间节律,而且认识到生命节律与时间养生的密切关系,创造了一些具体的时间养生措施。现代时间生物学的发展,从生物节律的角度深刻揭示了生命活动过程的时间节律,为《内经》养生的时间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黄帝内经》中,苏文保全明性论认为人是由天地之气所生,并根据四时和五时的规律生活。人只有顺应四季五时的规律,才能使身体保持较好的状态,也就是说,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要求人们在生活中适应阴阳的变化。这是根据人体五脏功能活动必须与自然界周期性节律同步的认识而提出的,也是《黄帝内经》时间养生的理论原则。
除了人体的五时循环,人体在昼夜不同时间也有自己的调养规律。《苏文·怒天》认为,生命之阳,早晨开始萌芽,中午繁盛,日落时逐渐减弱,汗孔闭合。所以晚上收集阳气的时候,不要扰乱你的筋骨,不要被雾露侵袭。如果此时违背了阳的活动规律,那么身体就会被邪气所削弱。指出了人体阳气与自然阳气在一天中的同步节律,并提出了保护和调理阳气的方法。
饮食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饮食在养生中的时间规律也很重要。《黄帝内经》不仅强调饮食要适度,五味要合理搭配,寒温要适宜,不能偏食,还提出了食疗与季节的关系。苏文的藏气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以毒攻邪,邪腐后用五果(桃、李、杏、栗、枣)、五畜(牛、羊、颈、狗、鸡)、五果(葵花、粟)。辛、酸、甜、苦、咸各有千秋,有散有收,有缓有坚有柔。临床应用应根据四时五行的变化规律和脏腑之气的盛衰来酌情应用。
这些古老的养生理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活智慧的结晶,对于根据季节养生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的传统医学,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养生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