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养生
西湖的美景和著名的龙井茶早已闻名于世。游西湖,喝龙井茶,是游客在杭州最好的享受。西湖龙井茶产于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美观,色泽翠绿,香气清醇,内质醇厚,泡在杯中,嫩绿的芽叶,似出水芙蓉,栩栩如生。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浓、味甜、形美”而闻名。
龙井茶的优良品质是由精细的加工工艺形成的。以1叶的1芽和2叶的1芽为原料,经摊青、青锅炒青、回潮、筛选、蒸锅、筛选分选(去黄片和茶粉)、除尘、储存等几道工序制成。龙井茶的炒制工艺很复杂。根据不同鲜叶原料和不同炒制阶段,分别采用“摇、拍、压、摊、抛、扣、立、抓、压、磨”十种工艺。看过龙井茶炒制全过程的人都会觉得龙井茶的确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喝龙井茶,用玻璃杯冲泡为宜。向3克茶叶中加入200毫升80℃的热水。冲泡3-5分钟后,即可闻香、观色、品味。
以前西湖龙井茶分为狮、龙、云、虎、梅五类。狮字号产于龙井石峰一带,龙字号产于龙井、翁家山一带,云字号产于、五云山一带,虎字号产于虎跑一带,梅字号产于梅家坞一带。其中公认狮峰生产的产品香气品质最好。
二、武夷岩茶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好的。武夷岩茶产于福建武夷山。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距方圆60公里,有36座山峰和99块岩石。岩岩有茶,茶以岩命名,岩以茶区分,故名岩茶。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在唐代开始种植,到了宋代被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河畔设立皇家茶园,采集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乌龙茶。
武夷山种植的茶树品种很多,有大红袍、罗汉、白芨关、水井桂等,也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无形天堂、金钥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如醉海棠、醉董斌、金龟、凤蕨、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叶的形状命名,如瓜子、钱、竹、金柳条、柳等。以茶树早、晚发芽来命名,如迎春柳、不知春;以茶味命名,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大红袍”是一种冷杉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的高岩崖上。天心寺僧人于1927年制作的“大红袍”石雕至今仍保存在岩壁上,这里日照短,光线反射多,昼夜温差大,常年有小泉浸润滴落在岩顶。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殊品质。大红袍目前有6种茶树,都是灌木,叶厚,芽微红。当阳光照射在茶树和岩石上时,岩石光被反射,红色非常明亮。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个感人的传说。据说天心寺的和尚用九龙岩壁上的茶芽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个皇帝的病。皇帝为茶树披上红袍以示感激,红袍将茶树染成红色,故名“大红袍”。
“大红袍”茶树经武夷山茶叶研究所试验,无性繁殖技术获得成功。经过养殖种植,已经可以批量生产了。
“大红袍”茶的加工工艺与其他岩茶相似,但更为精细。每年春季采摘开叶3-4天的新芽,经晒干、冷却、蒸煮、油炸、初揉、复炒、复揉、水煮、风选、摊放、冷却、采摘、复烤、再风选、补火制成。
第三,黄山毛峰
黄山位于安徽省歙县、太平县、休宁县和乾县之间。有巍峨奇特的山峰,有苍劲多彩的劲松,有清澈汹涌的山泉,有起伏不定的云海。被誉为黄山“四绝”,引人入胜。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把黄山推上了中国名山之巅,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山”的名言。
黄山地区,因山高、土质好、温暖湿润,“晴天时早晚雾四起,雨天时云雾满山”,云雾缭绕,非常适合茶树生长,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黄山茶在400多年前就颇有名气。《黄山枝》说:“茶养在莲花寺旁的一个石缝里,清香冷冽,袭人破其腭,故称黄山云雾茶”。相传这是黄山毛峰的前身。《徽州府志》记载:“黄山产茶始于宋嘉佑,盛于明代隆庆”。真正的黄山毛峰茶何时产生,据徽州商会记载,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1875左右)。当时一位歙县茶商谢正安(子敬和饰)开起了“谢裕泰”茶铺。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清明前后,他亲自率人到崇川、汤口等名山园采挖肥料和嫩叶。
黄山毛峰茶产于黄山风景区及汤口、崇川、岗村、芳村、杨村、长潭等邻近地区,其中以桃花峰、云谷寺、慈光阁、岗村、崇川等地的品质最好。黄山毛峰分为特级和一、二、三级。特级黄山毛峰在清明前后采收,1芽,1叶,其他等级采收1芽,1,2叶或1芽,2或3叶。选择芽壮、毛多的高档茶叶。轻抹后,经高温灭活、油炸、烘烤而成。
黄山特有的毛峰,形似雀舌,白毛外露,象牙色,鱼叶金黄。冲泡后香气高而绵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淡黄色、肥美。其中,“金黄色的鱼叶”和“象牙色”是超级黄山毛峰区别于其他毛峰的两个明显特征。
黄山毛峰的品鉴,冲泡时水温要在80℃左右。玻璃或白瓷茶杯都可以。一般用水冲泡2-3次即可。
第四,栾瓜片
“唐宋编年史都在云寿州产茶,当时的盛唐、霍山李寿州、李安风郡都在云寿州境内。如今的土人都说寿州也产茶,名云最好,能化滞除负重……”(清道光《寿州志》)。唐生县就是现在的六安县。可见六安茶是自唐代以来所知的名茶之一。
六安瓜片的历史渊源和史料没有考证。这些年来,很多茶工追根溯源,有所收获。还有两个比较可信的传说。第一,1905左右,六安市茶叶公司对制茶工进行鉴定,将收购的绿茶采摘嫩叶、去梗,作为新产品成功。信息不胫而走,金寨马寨的茶铺闻风而动,聘请茶工,如法采茶,取名“凤池”(意为蜂翼)。这启发了当地的一家茶店,把从铜头山后山采集的鲜叶去掉茎和芽,把嫩叶和老叶分开炒。这样一来,成品茶的色、香、味、形都让“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的茶农争相学习,纷纷模仿。这种片状的茶叶,长得像葵花籽,一颗一颗的叫“瓜子”。后来就叫“瓜片”。
第二,马步附近朱家楼的财主和袁世凯有关系。用土特产祝家人孝顺。袁迷上了茶,茶是必不可少的礼物。但当时的土茶、菊花茶、毛尖茶都不能让袁满意。1905左右,为了讨好袁,在后冲聘请了当地有经验的制茶工人,专门挑选了春茶的112嫩叶,用笤帚细细炒熟,用炭火烘烤。制作的新茶外形美观,质量上乘,深得袁的赞赏。当地的茶店也在出高价促使茶农模仿。新茶上市后,远近闻名,连峰翼都不如。丰翅虽然品质比大茶好,但采收技术和大茶一样。而瓜片却脱颖而出,色、香、昧、形各具特色,日益赢得饮者的青睐,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名茶。
时过境迁,真假难辨。不过,以上两个传说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六安瓜片1905左右出;其次,六安瓜片的产地在金寨县马步的岐头山附近的后冲,而马步已经随着响洪店水库的建成而被淹没消失。但在过去,这里曾是六安瓜片的主要集散地;第三,六安的瓜片采摘加工技术,以大茶为基础,吸收了兰花茶和毛尖制造技术的精华,逐步创造成功。目前在制茶工具和工艺上,和大茶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目前春茶用于制作瓜片,夏茶仍用于制作大茶,形成合制。
六安瓜片形状似瓜形单片,自然扁平,叶缘微翘,色泽翠绿,大小均匀,无芽尖和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汤色清亮,叶绿嫩亮。过去根据收割的季节分为三个品种:谷雨中收割的“蒂片”,品质最好;之后收集的大宗产品称为“瓜片”;雨季鲜叶厚老,品质差,称为“梅片”。目前“岐山名片”分为1 ~ 3,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分为4等8等。
六安瓜片在中国名茶中独树一帜。他们的挑、拉、炒、烤技术独特,品质独特。虽然它的生产历史不到100年,但就目前的生产规模和技术专长而言,它是许多名茶无法比拟的。为充分利用鲜叶资源,金寨县茶叶工作者近日将“针柄”的芽尖制作成一种新的名茶——“岐山翠眉”,眉形灵动,形象生动,绿色清新,在农业部1989举办的Xi名茶评审会上被评为名茶。
五、君山银针
“谈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君山”(李白诗),“望洞庭青山水,银盘青螺一盘”(刘禹锡诗)。这是唐代两位大诗人写的一首关于洞庭君山的抒情诗。“玉镜嵌君山,银盘托青螺”的确是一个壮丽的奇观。君山和君山名茶一直有着不解之缘。清代《万年春》有诗:“试食雀泉雀舌,状如君山。”
君山所在的岳阳市,古称越州。北宋樊志明《岳阳陆生习性志》记载了潭湖之茶。清代姜瑜《潇湘听雨》中记载:“湖南中产茶有异处。.....而洞庭君山的毛尖是第一。虽然不如其他产品,但产量也不多,不足以全方位。”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记载:“茶产于洞庭君山,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子略宽,绿色,很少摘。”清代黄本纪《湖南吴芳志》全面记述了湖南茶叶生产的概况。作者在描写越州茶时,不仅引用了岳阳风土人情、潇湘听雨、随园而食,还引用了顺南省志,“巴陵君山产茶,嫩绿如莲梅,五岁作贡品。”庄万芳《中国名茶》一书说:《红楼梦》中的“老君梅茶”是君山银针。
在徐克的《湘梦》中,描写文人以品茶论茶,说茶的味道“淡而清”,太淡或太浓都不好,所以君山贵。又曰:“东坡云,茶为白,尝君山茶,茶为白。”君山寺有十余棵茶树。它们发芽的时候,越州派卫兵看守,防止被盗。20岁时,它们被用作郊区日子的贡品,它们的叶子被洗干净了...“文中的东坡是北宋东坡居士苏轼,可见君山产茶始于唐宋。
君山银针制造尤为精致独特。分为杀青、摊凉、一次烘干、一次包装、二次烘干、摊凉、二次包装、全火三个工序,历时70多个小时。
君山银针的存放很有讲究。将石膏加热捣碎,铺在箱底,垫两层皮纸,用皮纸将茶叶包装成小包,放在皮纸上,封好箱盖。只要注意及时更换石膏,银针的品质会长久不变。
君山银针属于芽茶。由于茶树品种优良,树壮枝稀,芽肥而重。每斤银针茶大约有25000个芽。君山银针风格独特,年产量少,品质优,是国家名优茶的使者。其芽头肥壮,坚直,芽体金黄,坡满银,汤色橙黄明亮,香气纯正,滋味甘甜爽口,叶底明黄色。君山银针产品根据芽头脂肪程度分为特号、1号、2号三个等级。
君山银针因其优良的品质,被誉为“金镶玉”,在1956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其价格也是中国目前名茶中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