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景山是好风景。
东山日出西山雨,春雨冲走了一夜的尘埃。
向西出县城,过三闾大桥,沿着古道“横路”蜿蜒前行,经过李思桥、七里桥,穿过对街白蜡树园,与省道枣当公路重合,那是公路的黑色路面,将“横路”掩埋在历史的尘埃里。
远山覆盖着一层淡淡的密。路边,梨树正在开花,三四片指甲大小的白色藏在绿叶中,细小的银须和黄色的花蕊捆绑在一起,轻盈飘逸,醉人桃花的笑脸。
走过“十里画廊”,就到了京山县最大的镇——孙桥镇。
一个
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
黥布20年前是孙桥的市长,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孙桥是土地的故乡,面积近400平方公里,居当时“大荆州”乡镇之首。黥布说,人均土地大约是山区和丘陵地区的两倍,是平原和湖泊地区的六倍多。
这片土地是优越的。东起梭罗河,全长30公里。它跨过刘溪河,进入钟祥,皇帝的土地。南北低山为屏障,海拔200米左右。中部丘陵地区相对高度只有10米,在山区出门爬山没有难度。山峦起伏,抛物线起伏,粗线条像五色线一样在天空中跳跃。春天的太阳迈着轻柔的步伐向西移动。
这片土地是吉祥的。满眼都是深深浅浅的绿色,丝毫没有水乡疫区“瘟神”肆虐的危险。
这片土地很富饶。田埂上高低错落的梯田种着金黄的稻麦,在封闭的地域里也不怕饿。
说起这片土地,孙桥人是幸福的。他们热爱这片土地,依恋这片土地。
土地是人们的衣食父母,但这些父母也有尴尬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种在土地上的粮食不值钱了,“卖粮难”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使得苦苦谋生的农民纷纷离开土地外出打工,孙也不例外。
公元1994年的一天,一个中年人坐在沙岭湾的山坡上,在风中瑟瑟发抖,衣服被风吹得乱七八糟。他的头脑很正常,但他无法克制自己。他无法忍受心中的悲伤。眼泪落在山坡的草地上,像夏天的倾盆大雨。在路的另一边,一个老师模样的长辈看到了,问他:“你为什么在这里哭?”
中年人不哭了,告诉他上个月出去打工,在去江浙的路上拿了1000块钱,但是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觉得江浙并不是人们所说的“天堂”,觉得与其在这里打工,还不如回家种田。摸摸自己的口袋,只剩下100元,于是从南京走了几千里回家。一路上,他日夜兼程,不顾寒露。黑暗中,田野沉甸甸的,村里商店的灯全灭了。他多么渴望回家啊!终于,那熟悉的山出现了,当他看到那条河的时候,他激动了,近了!很接近了!他终于踏上了家乡的土地。中年人坐在山上,沙岭湾里慈爱的目光像一股柔和的暖流,冲刷着他风尘仆仆的身躯,山间温暖的话语像一阵沁人心脾的微风,吹得他舒服。中年人激动起来,哭个不停。他大声说:“再也不要离开这片土地,何必端着金饭碗出去乞讨?”
回乡的农民没有怨恨和怨恨,坚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想让这片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作物来换取赖以生存的物质。他要保护这片土地的资源,用勤劳和智慧积累更多的财富,创造更好的生活,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于是他每天起早贪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不停地劳作,在荒山上种果树,改造农田,把会亭湖周边的低产田建成鱼塘。他花了65,438+00年建成了沙岭湾第一个生态公园,他成了沙岭湾的富翁。
在农耕文明的记忆中,我偶然遇到了沙岭湾家属朱继波,他饶有兴致地说起了村里的情况:沙岭湾的优势在于土地面积大,水资源丰富。300多户人家,1400多人口,土地面积13平方公里,南部有大面积的惠亭湖水域。
“生态园”点燃了沙岭湾人的希望。沙岭湾家属按照“建立生态村”的思路,抓住典型,反复复制。花了10年建成了一个万亩规模的生态公园:遥望南方丘陵,小路近水,炊烟一两里,新建筑八九间,正是沙岭湾的景观写照。
很多年前,一个英国人把中国地图折叠起来,然后打开,发现沙岭湾在正中央。他来这里,离万里不远,做生态环境保护的调研,沙岭湾的人慷慨地分给了他40多亩荒山。现在这座荒芜的山脊上长满了树木和鲜花。那个英国人每年去生态公园一两个月。朱继波指着一个围场说:“英国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鼓舞了沙岭湾。”
村里正在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什么是“升级版”?我问。即道路硬化、地面绿化、环境美化、空气净化、夜间照明、沼气入户、对接到户。这位负责人说,沙岭湾要天蓝,要绿,要干净。若干年后,城里人向往的美好生活,可能就是现在的沙岭湾了。他也希望把农耕文明的画面重现给孩子们。
沿着一条村级水泥路往南走,穿过村民的主要活动场所。居民楼屋顶装修一新,两边竖立着一排路灯。主干道路口往南数百米,一栋两层小楼坐落在青山绿水之上。门前屋后,都是竹林,都是香花。后山坡上覆盖着约20亩的果树。门前平台下,两个鱼塘有20亩水。远远望去,可以看到惠亭湖的碧波和细浪。主人从大楼里出来迎接客人。他说,家里有20多亩水田,全家年收入应该在65438+万元以上。
看得出来他很自信。五年前外出打工后,他回到了家乡。他舍不得离开农村的阳光、空气、鲜花、泥土、露水和稻草的清香;不愿意离开那个无忧无虑的房子;舍不得离开甜美的歌声和田园生活的舞台。
我在想,每个人都有肯定自己生活,决定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为什么不尊重他们的选择?不能不说,沙岭湾只是孙桥的一个缩影,正是这片土地才真正充满了自信,这才是孙桥人最大的财富。
二
这是一片传奇的土地。
走进官桥路左侧,就是黄家岭村,这里曾经有一个延续了400年的黄家地主庄园。文革期间,其主人及宅邸被称为“湖北刘,荆楚大观园”。《湖北日报》曾就400年历史的罪恶之屋做了长篇专题报道,以教育民众不忘阶级辛酸,铭记血泪。
15世纪上半叶,明朝初年,在“江西填湖阔地”的移民潮中,黄夫妇跋涉千里来到这座荒凉的小山,开荒种地,耕种传家宝,人们把这座山叫做黄家岭。到了第五代黄振邦手里,一下子红了起来。大旱之年,黄振邦带领孙桥农民抗交地租,一纸“奇旱怪不平奴”状告县太爷,两篇文章获政府嘉奖。黄家号称三绝文,从此做官。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租金刺激了买地的欲望。黄家土地纵横交错,横跨钟祥、京山、天门三县,面积654.38+万亩以上。黄家四口之一,有八千多石田,是四川大地主刘的三倍。
到了黄氏第九代,黄氏家族开始兴建黄氏庄园。庄园主宅及其后人所建豪宅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建成后,庄园有88个天井。相传黄家建庄园的时候,工地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上班开始吃饭。先建主体房,三年完工,再建偏房,两年,五年完工。黄家庄园周围是两座隐隐约约的青山,前后是秋天的稻田和春绿的黄色。在屋前一面镜池的映衬下,青瓦白墙,牌坊飞檐与山川融为一体,十分宏伟。
黄家庄园是南方四合院的典范,积淀了几千年深厚的农耕文明和士大夫文化。游客们都对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建筑表示由衷的赞叹。
黄家的地主在这块土地上发了大财。黄家有多少房客,无法统计。黄家庄园有地牢和地牢,见证了黄家地主对农民的血腥压迫。
新中国成立后,黄地主所有的土地全部归人民所有,黄庄园被全部没收。遗憾的是,1976年,在建设“新农村”的大潮中,黄家庄园被拆除,拆除的材料被用来在原地搭建30间简易房。
在造山运动中崛起的黄家山岭,犹如苦海中的孤舟。群山充满了对未来的思考和对过去的回响。徜徉在山间,你可以超越时空,触摸到它的真实。
黄家庄园诠释了农民与地主的生产关系,创造了封建文明的土地传奇,与其说是罪恶,不如说是一段文化历史。
我仿佛看到了黄夫妇在旷野开荒的身影;我看到了黄家俊驰骋百里、穿越田野的神韵;看到了黄振邦状告政府,为奇丽送行的场景;我看到了黄氏子孙的义举。我向大地低头,被400年的洪水淹没,融化。
我仿佛听到地牢里的哭声,地牢里的呻吟,还有成千上万房客的呼喊;我仿佛听到了枪毙黄家地主的枪声和农民的笑声。仰望天空,我被悲伤、枪炮声和笑声惊醒。
穿过历史的门槛,又回到了现实。村里人指给我看,南边那座山叫跑马岭,原来是黄的庄园养马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归杨家畈、双泉、双岭村集体所有。如今,这里正在进行一项大规模的农田改造工程。十几台挖掘机和推土机已经铺开战场,连续工作了两个冬春。低矮的山丘被夷平了,狭窄的田地被扩大了,灌溉渠也在配套。火车头的轰鸣声还在继续,仿佛在告诉人们,这是一场新的土地革命。我们这一代人要利用好所有的土地,建立稳定高产的基本农田,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轻松驾驭这片土地,让子孙后代永远使用这片土地。轰鸣的机车以压倒性的气势向前奔跑,平整的田地被安排好,最终受益的是农民。我心想,人类真正的尊严不在于它战胜了什么,而在于它创造了什么。这项农田改造工程无疑寄托着农民奔向小康生活的希望。
站在黄家岭上向西望去,是一片深蓝色的大海。虎爪山森林公园就坐落在那里。60多平方公里的大山曾是黄氏大地主的狩猎场。50多年前,这里的山是贫瘠的,到处是藤蔓,到处是荆棘,到处是狐狸,野猪成群,偶尔有一两只狼在杂灌中咆哮。那是一片蛮荒之地。
1965年1月,一个叫张恒奇的中年人,带着29名拓荒者,用板车拖着全部家当进入虎爪。从此,沟前沟外一片叮叮当当的喊声和笑声。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虎爪的面纱已经揭开,蜿蜒的群山在不断地改变着“海”的印记。在阳光的照射下,水波如锦;风一吹,绿蒙蒙的;一堆堆绿色绿色,溅起无尽的蓝色。清代永兴诗人易本宣有诗:“莲花虎爪和云起,站在沟壑上,支撑着一座高峰,令人神往。武中更有湖光山色,以纪龙尾。”
如今,虎爪已成为京山周边的休闲养生天堂,这里古木参天,松涛骇浪,绚丽多彩。但刘文入口处溪水潺潺,嵌有“避功洞”,自然景观和人文传说浑然天成。6万亩用材林、经济林、速生杉木林、混交林、苗林、毛竹林,60多万平方米的“活木材”,如银行里的储蓄存款,只等着胡兆山人民按时支取利息。
我凝视着浩瀚的群山,沉思着,对自己说:虎爪山真好,它是人民的土地!只要人有土地,就会续写传奇。
三
这是乔蜜的故乡。
相传嘉靖皇帝死后终日哭泣。老皇子在招医名单上:能治者享高官厚禄。一个银胡子揭开单子,进了大宅,在萧嘉靖耳边低语:天道是王,何愁无米之炊?说完这话,萧嘉靖立刻不哭了。第二天,老人来到孙桥盘寺,绕着尼比岩岭走了一圈,留下了一路脚印,画了一张佛印,上面画满了灵光,叫人就地做了几十块田,播下种子,几个月就长出了金米。嘉靖吃了泥巴岩岭的米,病就好了。后来他在北京做皇帝,总是让人把泥堰岭的大米送到宫里享用,所以被称为“贡米”。人们看到同一种水稻被播种在同一块地里,水是从同一个堰流出来的。奇怪的是,上下两块地里种的水稻差别很大,所以他们把它命名为荞米,又因为荞米产于孙桥,所以叫荞米。
关于“乔米”还有一种说法。明朝嘉靖年间,仙灵的一个石匠外出打工,却因为水土不服生病了。在回家的路上,他穿过蒋家堰过石桥时,和桥墩一起掉进了水里。当地百姓见此情景,纷纷救村,挨家挨户送饭。饭菜很可口,泥瓦匠们恢复得很快。泥瓦匠报恩,主动修桥。他回到仙灵后,说这里的菜很好吃。话传到了仙灵附近皇亲国戚的耳朵里,于是宫里派人去考察,觉得这里的大米真的很独特,就带回了宫里。皇帝吃了之后,大加赞赏,当即命名为“贡米”。从此,“荞米”成为嘉靖皇帝御膳的主食。
对于“巧米”的传说,我更喜欢说石匠。如今石桥不在了,蒋家大堰依旧碧水白浪。因为乔密,一些当地人专门写文章,讲述江垭大堰旁边的江家基的繁荣与毁灭。我对乔米的认识,都是被早期的故事感染的。
巧米的迷人之处在于其独特而地道的米质。荞米颗粒细长,青梗如玉,腹部很白。烹饪清淡,软糯微糯,清香可口。黥布是一名农科学生。他认为荞米的好坏应该与光、水、热、土壤、空气有密切关系。关于乔米的品质,上世纪60年代,省农科院的一些学者在当地做过多年的专题调查,但并没有解开谜团。无论如何,老路、佛印和灵光的理论都能让人想象出乔米的神秘。
乔米的魅力在于它能受到皇室贵族和普通人的青睐。江垭大研有“乔米源”石碑。摘录:荞米产于县城西部,其米细腻如玉,味道鲜美。历史记载,嘉靖皇帝被封为贡米数百年,享有盛誉。这个东西移植到别处会变,就像淮南的橘子,但是生在淮北就会是苦橘,这是天地自然之钟,人力做不到。
这可能是一种凝聚力,一种人物塑造,一种对乔米的褒奖。
我再想到京山轻工集团的“鲍国荞米”公司,其加工的各种价位的荞米占据了省内外各大商场,孙桥当地的专业合作社“御庭贡米”也卖得不错。荞米产销两旺,农民和企业* * *享受荞米的品牌,* * *靠荞米赚钱。荞米作为湖北的“袋米”,已经进入市场。为什么位于乔密院、各方面都有比较优势的朝廷贡米不能独坐地面?我不禁质疑专业合作社的老板。
“支配地位伤害了农民,”老板说。“竞争是双赢的。”
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在市场竞争中,如何保护乔米品牌既能让企业盈利,又能保证农民利益?
有一个故事叫《两群羊的选择》,说的是上帝给草原上的羊找了两种天敌,一种是狼,一种是狮子。上帝对羊说,你要狼,就给你,让它随便咬你。如果你想要一头狮子,就给两头。你可以选择一个,随时更改。南方的羊认为狼吃的少,选择狼。结果狼没有竞争对手,胡作非为,从几天吃一只羊到一天杀几只羊。最后,狼只喝血不准叫,羊一天丢几十只。北方的羊选择了狮子。狮子吃的很多,也很凶,但是因为可以随时改变,所以羊可以控制狮子的命运。最后,狮子和羊达成了妥协。狮子只吃病羊和死羊,羊过着安逸的生活。两组羊的选择让人警醒:选择权很重要。
选择促进竞争,农民和企业双向选择,农民和企业,企业和企业理清市场关系,各方利益在竞争中得到保护,对乔米的品牌起到了促进作用。
巧米的品种影响巧米的质量。品种不好,质量上不去,各方利益受损。“国宝荞米”和“宫廷贡米”同时跟踪荞米的整个生产过程,包括选种、提纯、复壮,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收购时,根据质量、是否接受、价格高低,决定权在企业手中。农民要想获得好的收入,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提出的质量要求。当然,最终还是要由农民来决定把荞米卖给哪个企业,卖不卖,卖高卖低。
于是,市场竞争给乔米品牌带来了活力,给农民带来了实惠,给企业带来了利润,乔米故里每年都充满了无限生机。
四
这是美女之乡。
孙桥不仅是天府之国、稻米之乡,也是美女之乡。
孙的妙处就在于她能持家立业。
在走出荞米园的路上,我谈到了孙桥的“女婿”,绰号“女婿”。是一种独特的“女嫁男”,女人待在家里,招丈夫进门。在孙桥,有许多来自钟祥、天门、应城、仙桃甚至武汉和四川的男人要做丈夫。孙桥街位于该镇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旧称“徐板街”。徐氏族谱重修于2012,谱牒名为“徐氏东”。族谱中明确记载,它延续了200多年,传承了10多代。至今74户,纯为徐氏男子后裔,仅剩7户。也就是说,在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繁荣之后,徐家的“临场丈夫”实际上占到了90%以上。镇上有人做过详细统计,镇上的“现场老公”已经占到了70%以上。
“现场老公”多,孙风光无限。
外地男人看孙如玉,端庄秀丽,一看就心动了。有人认为孙桥的女儿性格品质优秀,外润内贤。它们是爱,是温暖,是男人的希望,是人间春色。
孔子云:“唯女小人难养。”孔子的话透露出男人的尴尬,这对孙极不公平。
孙桥的女儿勤劳贤惠、务实,成了一道风景。客观来说,孙桥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大国。旧时代居民无惧逃离大漠,也是远近闻名的“乔米之乡”。女人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他们从小就做家务,粗工细活,泥沙俱下,做什么都是父母的帮手,家庭的顶梁柱。好女人不愁嫁,慢慢变成不想嫁外的女人。养个女儿,养个老公,既能增加家里的劳动力,又能养家糊口,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孙乔女悄悄地绽放出美丽的笑容,给双方带来自然与和谐。
孙桥的女儿像一个男人一样,为家庭和国家做出了贡献,这是为了大美。
千百年来,孙桥豪放不羁的女英雄不断涌现,第一个当然是张文秋。
张文秋出生于孙桥青树岭小张湾。
随着西边的群山慢慢远去,伴随着春天的阳光,一阵凉风吹过低矮的山下的一座山脊,走过去,青树岭到了。
张文秋故居位于小张湾中部,土墙青瓦的“四井口”处。是典型的景山民居:厅堂两侧是房间,中间是天井,天井旁边是厨房和客房。在一个主房间的客厅里,有几张照片,记录了张文秋的峥嵘岁月。左右两个主室,旧床家具,不算富丽堂皇,却能令人欣赏赞叹。
1903 65438+2月1日,张文秋出生在这座老房子里,她响亮而清晰的哭声打破了夜空的寂静,预示着她的一生非同寻常。
15岁时,她为了突破封建宗法制度,追求个性解放,惹恼了政府。她“玩”死了尸体,被家人装进棺材抬出青树岭。在老师董和陈潭秋的教育下,她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了五四运动。后来她在1926回到京山开展群众运动,在中古初期成为党员和革命家。在革命征途上,她死里逃生,两次入狱,坐了十年牢。她的内心充满了亲情,承受了亲人和战友的逝去,演绎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人生的风景,说到底,是心灵的风景。她活了整整一百岁,生命的长河惊涛骇浪,但她的心路历程却风平浪静,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魅力和评论。
她是毛泽东两个孩子的亲家,被世人誉为美谈。
长女嫁给长子毛,他们的爱情和婚姻惊天动地,却鲜为人知。
刘松林最初与毛泽东结缘。1938初春的一个夜晚,话剧《弃儿》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上演。一对地下工作者被捕,他们的女儿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妈妈!妈妈!”毛泽东被剧中的情节深深打动,因为他的三个儿子都曾被遗弃在上海。戏演完后,毛泽东还沉浸在“弃儿”的气氛中,建议把最后一幕再演一遍。于是,衣衫褴褛的刘松林又一次跑上台大喊:“妈妈!妈妈……”
那天晚上,毛泽东认8岁的刘松林为养女,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9年4月,随父赴苏联,在新疆被盛扣留。她的父亲被杀,她和母亲在监狱里生活了六年。当毛泽东和她的“养女”在延安再次相遇时,小林已经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
和哥哥英在延安相识、相恋、相恋,并成为恋人。
和毛于1950结婚,婚礼的甜蜜是短暂的。1950 10 15、毛到医院与躺在病床上的妻子告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但这一告别却杳无音信。1950 165438+10月25日,毛去世,阴阳两隔。三年后,刘松林得知了这个消息。
当女儿得知女婿在朝鲜战场阵亡时,张文秋也对她隐瞒了真相。
偶尔,刘松林看到一张毛身穿朝鲜人民军军服站在白雪皑皑的山坡上的照片。在询问公公的情况时,毛泽东知道自己不能再隐瞒了,并告诉了她岸田牺牲的真相。刘松林趴在毛泽东的腿上嚎啕大哭,她的哭声震惊了整个中南海...
张文秋知道安迎在女儿心中的重要性。她是女儿的精神支柱,支撑着她的人生天空。
1960年,张文秋将他22岁的女儿邵华嫁给了毛泽东的二儿子毛岸青。邵华接受了一个比她大14岁的男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的婚姻不是绝唱,比绝唱还要好。
张文秋晚年做的另一件事是观察他女儿的婚姻。这块崇高的手表抚慰了几代人的心灵。邵华和毛岸青有一个儿子叫毛新宇,由张文秋抚养长大。他的成长让全中国人民感到欣慰和幸福。
张文秋是孙桥女孩中人格结构非常完美的女人。她从喜爱到美丽的性格表达了她人生的积极意义。她的雕像坐落在景山公园,她永远是人们心中最美的女人。
西晋景山人杰地灵,可谓“笔满赞,而今,夕阳落寞,竞得好句。”我不知道孙桥领军人物的魅力在哪里比我的秃笔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