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书法图片资料
1 2 3 4 5中国茶文化与书法的关系
一般认为,在唐代以前,“茶”字是用来表示茶的,所以茶学家对“茶”字的讨论、研究和发展一直抱着浓厚的兴趣。目前看来,“茶”字的早期遗存是《古篆编》等古篆书中收集的三个古篆字。应该是先秦时期的书迹,稀有珍贵。唐代是书法盛行,茶叶生产发展的时期。书法中关于茶的记载越来越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草书家怀素的《苦笋贴》。这是一封信,上面写着:“苦笋和茶叶格外好,可以陆路来,去怀素。”全帖虽然只有十四个字,但整体风格生动,光芒四射。可见怀素对茶的渴望。
说到怀素,我自然想到了对茶文化有杰出贡献、被誉为世界“茶圣”的陆羽。《怀素和尚传》是陆羽写的,其中有几段是关于怀素、吴彤和颜真卿讨论书法艺术的。怀素和吴彤是表亲;常聪通收笔。童曰:“张旭长史又一次私唤童,曰:‘孤鹏自振,飞沙走石,学而优则仕。“草圣人都在。”晚年颜真卿问怀素:“老师如何能从一个古簪的脚如漏中学习?”又问:“老师也沾沾自喜吗?”苏曰:“贫道见夏云奇峰多处,特来取经。其夏云因风而变,无常,似断头路,一一自然。”这种书论中提到的“漏痕”、“断头路”等比喻,启发了书法家理解书法的妙法,至今仍为书法家所津津乐道,对书法创作和理论影响很大。鲁豫还有一篇文章《论严旭的两封信》。他认为学书要重在神似,不应拘泥于外貌,也颇有见地。历史学家鲁豫从小就刻苦学习。“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之言,以竹绘于牛背。”他过去与颜真卿关系密切。他曾以《人间奇泉》为题,曾在庐山与挚友黄福然谈书法。纵观陆羽一生的种种成就,《茶经》无疑是第一位的,但同时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陆羽还是一位有成就的书评家。
宋代是中国茶产业和书法史上极其重要的时代。可以说有很多茶人和书法家。饮茶由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变,书法由重法向重意转变。许多茶专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蔡莫,“宋四家”之一,更具代表性。蔡襄一生好茶,写书必有茶相伴。当他被任命为福建路转运大使时,他改进了制茶技术,并用更嫩的原料制作出精美精致的黄金价值的小龙团尚品龙茶。宋代诗人樊雄说:“自小龙团出,龙风次之。”欧阳修在《龙茶录序》中也说:“仁宗尤惜。虽是辅相大臣,却不曾赐之。”其珍贵可见一斑。蔡襄不仅在制茶实践上独树一帜,而且有一部颇有影响的理论著作《茶记》。
《茶记》是对《茶经》的发展。而且蔡襄的《茶记》本身就是一部著名的杰作,历代书法家都有所称道。除此之外,蔡襄还有《北苑十首》、《精品茶贴》等关于茶的书籍,代代相传。宋代《宣和朴树》对蔡襄书法的评价是:“大字几尺,小字毫发无损;笔力的位置,大的细致,小的大方。.....尤其擅长,在前辈中自有一番风味。”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加密切,以茶为内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流传至今的名作有苏东坡的《一夜情》、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支竹词》、王超林的《游府斋领航敬仙茶》等。其中一些作品是在品茶时创作的。至于现代产品,就更多了。
历代书里都有茶事,历代茶事里都有作家。“酒造英雄勇,茶画学士思”,茶能引发文人创作,提高创作效果。但茶与书法的联系更为本质,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特征,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相同的民族文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将两者永远联系在一起。
茶在生活中的地位从治病的良药、提神的佳品、交友的雅物上升到了造艺的清品,并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茶艺活动,具有特定的思想内涵,这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而来的。尤其是魏晋以来,“以茶代酒”、《张侄儿》等佳话的出现,以及茶与佛教的结合,逐渐呈现出淳朴、清廉、宁静、典雅、淡泊、除欲、和谐、互尊等一系列象征意义。所以,茶艺的精神及其审美愉悦总是离不开这些内容。说到底是对人的性格和道德的一种培养。中国书法的创作心态和艺术特色与此有许多相通之处。中国书法艺术注重在简单的线条中寻求丰富的思想内涵,在简单的色调对比中寻求丰富多彩的效果,就像茶和水一样。不求外表之美,注重内在的生活感,从简单中彰显魅力。对于书法家来说,就是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进入创作,排除一切杂念,把精神保持在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