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五首

作为音乐教师,经常需要编制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一年级的音乐教学设计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给你整理的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希望你喜欢!

高一音乐教学设计第1章教学目标:在音乐练习中,准确而富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尝试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探索三角铁的打击方法,掌握体态,在《牛郎歌》的间奏中加入锣鼓伴奏,感受歌曲伴奏的快感。

教学重点:准确而富有感情地演唱《牧童》。

教学难点:加入打击乐伴奏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和过程:

首先,开始部分:

1,向音乐问好!

2.复习上一课。

3.复习开尔文手势。

二、基础部分:

1,简介:

2.表演《牧童》

(1)完整听音乐录音。

(2)你唱了什么?再听一遍这首歌。

(3)随着录音,轻轻敲击双环鼓。

3.创造与活动——对双声管的理解

4.表演“牛郎歌”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和视觉的结合。

(2)跟随歌曲的录制,通过听和唱来学习歌曲。

(3)提醒学生歌词没有旋律时间部分,有锣鼓伴奏。

5.创造与活动-了解三角铁

6.创作与活动-锣鼓创作。

第三,结尾部分:

总结。下课。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2一、教学内容:

1,听《牧童》

2.听牧童在哪里?

3.表演《牧童》

4.表演“牛郎歌”

二、教学的总体目标:

1.通过听牧童在哪里,牧童,唱牧童牛郎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2.在音乐实践中了解三角,探索三角的打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3.准确而富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尽量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可以在歌曲《牛郎歌》的幕间休息时加入锣、鼓、钹伴奏,感受伴奏歌曲的快感。

第四,学习情境分析

这节课的第一首歌比较容易让学生掌握和学习,第二首歌不难,但是学生很容易把第一遍最后一句的低音唱成高音,这个地方老师要多注意。其次,两首歌的情感是不同的,教师要让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充分表达两首歌。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类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牧童在哪里》

2.学唱儿歌《牧童》

3.有节奏的儿歌《牧童》

4.节奏乐器三角铁的理解与演奏

教学目标:

1.通过听歌曲“牧童在哪里?”,我们可以感受牧童的放牧生活,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2.通过音频和视频学习歌曲《牧童》。通过图形谱直观感受旋律的高低长短;培养学生初步的视唱能力。

3.学会通过创造动作和师生互动来表达和体验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4.学习认识三角,学习它的演奏方法,通过伴奏歌曲掌握它的演奏姿势。

教学准备:

课件和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经常锻炼

1.随着音乐(自选音乐)进入房间,(要求自创,有更规范的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的节拍或节奏)。

2.音乐课常识:坐姿、唱法套路等。

3.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唱歌和旅游)

二、新课学习:

1.小练习:三角形认知。老师介绍三角铁的打法和姿势,并练习。(你也可以和学生讨论弹奏方法和姿势。)

2.歌曲学习:(放映幻灯片)

1)一边拍手一边看插画,一边录《牧童》这首歌。熟悉歌曲(老师可以用三角铁)介绍或讨论“牧童”是做什么的。

2)教师示范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曲。

3)引导学生通过唱歌来学习歌曲。(老师指着乐谱,注意第三段歌词和结尾句的位置。)

4)通过分句唱法熟练演唱歌曲。

5)通过自制游戏表演歌曲《牧童》需要自制动作,表演游戏从学生自制动作开始。(表演时,挑选几个同学用三角铁伴奏音乐。)

3.欣赏歌曲《牧童在哪里》

1)第一次听之前,与学生交流“牧童在哪里?”

2)谈感受:牧童去哪了?为什么?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时间。

3)免费活动:免费表演歌曲《牧童在哪里》。

三、总结:鼓励表扬,指出不足。

课后反思:如果时间允许,学生也可以分组创作和指点。然后分组表演。而是最大程度的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第二节课

教学内容:

1,欣赏儿童合唱歌曲《牧童》

2.学唱歌曲《牛郎之歌》

3.歌曲表演《牛郎歌》

4.认识双环鼓

教学目标:

1.通过听《放羊娃》,学习用双响鼓和三角铁为歌曲伴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用听唱结合的方法演唱歌曲《牛郎之歌》,引导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情感演唱歌曲。

3.通过老师的示范演唱,让学生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动作来表达歌曲的意境。

4.在伴奏歌曲的过程中学习认识双响鼓,学习它的演奏方法,掌握它的演奏姿势。

教学准备:

课件和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经常锻炼

1.随着音乐(自选音乐)进入房间,(要求自创,有更规范的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的节拍或节奏)。

2.音乐课常识:坐姿、唱法套路等。

3.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唱歌和旅游)

二、新课学习:

1.练习:理解双音管。老师介绍双响管的演奏方法和姿势并练习。(你也可以和学生讨论弹奏方法和姿势。)

2.欣赏儿童合唱《牧童》

1)先听,(完整听完整首歌)。

2)谈谈你所听到的;

3)复听:自由活动:随《杜甫圆舞曲》自由选择活动,可以用双响鼓和三角铁为歌曲伴奏。

3.歌曲学习:(放映幻灯片)(从牧童的一生到歌曲《牛郎之歌》)

1)教师示范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曲,引导学生看图谱;

2)学生示范唱学习歌曲。(老师指谱,要有明显的高低、长短动作;)

3)通过分句唱法熟练演唱歌曲。(可以学习使用锣鼓伴奏。)

三、课堂总结:鼓励表扬,指出不足。

课后反思:通过自制游戏表演歌曲,要求自制运动,从学生自制动作中选择游戏进行表演。听歌后学会了用双响鼓和三角铁为歌曲伴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第三篇教学内容:

1、声音探索活动“谷声”、“辨声长短”

2.学唱《火车过瑶山》这首歌

3.听音乐《姚桐岭与长鼓舞》

4.听《苗岭的早晨》,进行音乐创作活动。

教学目标:

1.倾听和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通过感受和模仿声音、唱歌、玩游戏等活动来感受声音的长短。

2.唱歌要自然,要有表情。

3.了解瑶族的铜钟和长鼓以及瑶族和苗族的一些特点。

4.通过听《苗岭的早晨》,对听歌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知。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模仿音乐故事的声音表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听和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分辨声音的长短,感受和模仿声音。

2.带着欢快活泼的心情唱《火车过瑶山》这首歌。

3.认识瑶族的铜钟和长鼓,了解瑶族的特点。

4.认识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做简单的节奏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类

一、组织教学:向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进行一次奇妙的旅行,目的地是郊外的山谷,但是我们旅行的方式不是用我们的腿,而是用我们的耳朵。这次音旅可以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模仿录音材料,指导学生分辨音频材料中的各种声音,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第三,模仿各种声音:

刚刚,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旅行,我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谁能告诉我们你听到的哪些声音是长的,哪些是短的?教师引导学生区分声音的长短,同时模仿形象。

四、展示音乐知识:声音的长度

五、模仿游戏的声音:

活动1。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乐器和生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创建声音模拟。

活动模式2。声音竞赛游戏:全班选择两组人进行游戏,老师出题,双方以抢答或互相交换小测验的方式进行。

第六,做作业

第二节课

一、组织教学:向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孩子们,听听“呜-呜-呜-呜-呜-呜”。这是什么声音?(火车声)过来学。那么哪个音长,哪个音短呢?嗯,今天是瑶儿的好日子!因为小火车要进瑶山了!听着-

第三,正常唱歌

1,小朋友们,你们感受到姚小伙伴们的感受了吗?

2.请用行动表现出来。

第四,感受旋律

1,跟着音乐走。

2.随着音乐拍手

动词 (verb的缩写)读歌词

1,带阅读的老师

2、原始阅读

第六,学会唱歌

1,无声歌唱,

2.轻轻地唱

3.引导歌唱

4.分组演唱

5.由男孩和女孩唱歌

七、性能

八。摘要

第三类

一、组织教学:向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火车过瑶山》

第三,听《苗岭的早晨》

1,新课导入:“小朋友,你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由多少个民族组成的吗?”你知道哪些族群?-天生自由回答2,“你听过这些民族的歌吗?你能为我们唱首歌吗?

3.老师提示:如果学生说不出来,老师可以放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如娃哈哈、爱情中国、北京金山等。,鼓励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舞。

4.暴露话题:今天我们来听一首苗族音乐《苗岭的早晨》,是苗族长笛独奏。

5.第一次听音乐《苗岭的早晨》,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听完有什么感受?再来说说我们在柳州的早景。

6.老师简单介绍了苗族的一些相关知识,比如服饰,习俗,早上苗岭的美景。

7.再听一遍,欣赏书中的插图。说说苗族人清晨鸟语花香,孩子们背着书包上学,农民赶着牛羊下地干活,一派繁忙景象。

8.听歌曲的第一部分:想一想你能从歌曲中看到什么风景——老师做一个简短的总结:早晨,一轮红日从冉冉的东方升起,苗岭早晨的空气特别清新安静。森林里的鸟儿醒了,它们自由而尽情地歌唱。

9、老师教画图谱

10.想想苗岭的人现在都在干嘛。听《苗岭的早晨》的第二部分,边看图边试着编故事。

11.完整地听一遍,根据书中的插图编故事。

12,总结,下课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第四篇教学目标:

一、可以注意听描写小动物的歌曲(音乐),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和动物应该和谐相处。

第二,能以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动物会说话》《我有一只小羊羔》,在演唱和表演中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

第三,边听音乐边尝试用动作表达自己想象的动物表情。

四、认识木鱼,摸铃铛,学习探索演奏方法,练习伴奏曲。

五、能准确读歌,并读出两个节拍的力度。

课程内容

首先,学唱歌曲“动物说话”和“我有一只小羊羔”

二、认识木鱼

第三,学习两拍的力度

听三只小猪和快乐的小熊猫

教科书分析

一、《三只小猪》是一支轻音乐团队演奏的乐曲,轻松幽默,勾勒出三只小猪的幸福生活场景。

2.乐团《快乐的小熊猫》是艺术片《熊猫百货》中的音乐片段。音乐开始,中提琴奏出长音,小提琴奏出破弓音,渲染出清晨大森林的美景。在弦乐轻柔的声音衬托下,笛子吹出了一首节奏自由的旋律,音色清新,色彩明快。

教学安排:3学时

第一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动物说话》,让他们在歌曲和表演中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

第二,认识木鱼,学习探索演奏方法,练习为歌曲伴奏。

三、创作与活动,根据节奏和节拍的强弱读歌谣。

课程内容

首先,学唱“动物说话”这首歌

二、认识木鱼

三、创作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节奏。

二、创作与活动。

1.根据节奏和拍子的强弱读民谣。在指导学生读歌谣时,有意识地读出节拍的强弱,做到带着感情读。

2.可以启发学生用不同的音色表达老鸭和小鸭子的叫声。

第三,表演“动物说话”

1,听音乐节奏

2.完整地听“动物说话”,先听录音再自己唱,让学生感受一下。

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拍手,默唱,低声唱。

3.根据节奏和节拍的强弱读歌词。

4.听钢琴,学着轻声唱歌

5.老师提示:如何通过唱歌来表达对小动物的爱?用你的声音告诉我。启发学生把情绪投入到歌唱中,带着感情去唱。

1,启发学生创作歌词,表达自己喜欢的动物。

2.用木鱼为歌曲伴奏。注意课本上木鱼的图片,说明学生的拍打动作是重还是轻。他们要根据歌曲的强弱规律进行敲击,并明确打击乐的伴奏地位,学会与歌曲的声音相协调,不要以主人自居。

二、复习歌曲《国旗好漂亮》《一起唱首歌》。

三、班级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告诉孩子要热爱小动物。

课后反思:本课从喜爱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表现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歌曲中体会不同的演唱形式和艺术风格。

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

一,可以注意听关于小动物的歌曲,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和动物应该和谐相处。

二是能以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我有一只小羊羔》,在演唱和表演中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

第三,我会根据自己喜欢的动物形象即兴作词,会唱歌,会表演。

一、懂得碰铃和铝琴,学习和探索演奏方法,练习演唱歌曲的伴奏。

教学重点:即兴作词,会唱会表演。器乐的演奏与应用。

教学难点:铝琴在歌曲伴奏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各种动物头饰、铝制钢琴、铃铛、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请在课前自己制作一个喜欢的动物头饰。

老师准备一件小羊的衣服和头饰。

教学过程

首先,反映引言部分:

1.师生随着《动物说话》这首歌自由移动,拉近了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入音乐课堂。

问题介绍:刚才我们表演了一首关于动物的歌曲。小朋友会唱其他关于动物的歌吗?(表演演唱自如,培养学生自信演唱的能力)

2.感受新的课程:

魔术引入新课:请一个孩子帮助老师,其余的孩子闭上眼睛。老师让孩子提前穿上小羊的衣服和头饰,不让孩子看到。其他孩子闭上眼睛,老师说:“一,二,三变”。小羊在教室外面咩咩叫着,绕着田野走。

老师引导孩子们看小羊有节奏地读歌词。

3.通过听和唱来学习《我有一只小羊羔》。

a、要用完整的、有感情的模特唱法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欲望。?

b、视唱教学要在适合学生的高水平上进行。在听唱教学中,可以在同音字重复的地方,促使学生轻松、亲切地演唱。

c、表演《我有一只小羊羔》:跟着音乐做自由节奏,创造动作,表达喜爱小动物的心情。

1,懂得摸钟和铝琴,学会正确的敲击姿势。

2.为了方便学生用铝琴敲出旋律,减轻技术负担,老师先将“1、2、3、5”四个音贴在铝琴上,用“数码谱唱法”学习。

3.2 12 ∣ 33 3 ∣ 22 2 ∣ 35 5 ∣

3.2 12 ∣ 33 33 ∣ 22 32 ∣ 1 - ||

第二,用铝制钢琴为歌曲《我有一只小羊羔》伴奏。

1,老师用铝制钢琴演示歌曲《我有一只小羊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分成四组。用“数码音乐唱法”将乐谱分成四组接龙,用铝制钢琴演奏各自的音乐部分。孩子们轮流演奏打击乐器。

2.分组创作歌词:请戴上自己的动物头饰。每个孩子在小组里创作并演唱自己喜欢的动物歌曲《我有一只_ _》。分组展示成果(唱、玩、演相结合,培养学生唱歌的信心,与同学合作的能力,创新思维)。

3.表演《我有一只小羊羔》。方法:每组推荐几个孩子分别敲击铝琴和摸钟为歌曲伴奏。其余的孩子可以在小组周围自由表演他们自己的歌曲。每个人都可以唱得不一样,让孩子们自由表达,角色可以轮换。欣赏我的小绵羊,做个总结。

4.用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不同种类羊的图片,边欣赏边听《我的小绵羊》这首歌,让学生感受到今天学的除了《我有一只小羊羔》之外,还有很多关于羊的歌曲。

5.让学生知道羊都是宝,比如羊皮鞋子,呢子衣服,让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讨论,从而教育学生小动物为人类做出了很多贡献。我们应该爱护小动物,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和动物应该和谐相处。

三、课小结:让学生感受音乐是如何表达各种动物的动作、声音、形状等特征的,从而感受音乐的情感变化在表达音乐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热情。

课后反思: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课后号召孩子和小动物交朋友,是本课情感教育目标的实践环节。

第三类

教学目标:

1.听《三只小猪》、《快乐的小熊猫》等歌曲,感受音乐描绘的快乐工作场景,感受工作的快乐。

2.认识钟,学习正确的敲钟姿势。

教学过程:

第一,节奏。

第二,知道怎么摸钟

1.观察原理图,知道怎么敲。

2.想想听听。摸钟的声音是长还是短?怎样才能发出短促的声音?启发学生用头脑思考。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敲钟。

首先,回顾表演“动物说话”和“我爱我的羔羊”

第二,听三只小猪

1.完整听《三只小猪》,说说音乐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小猪。三只小猪似乎在做什么?

2.再听一遍,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动作,表演三只可爱的小猪。看谁能记住猪叫的地方,跟着音乐学猪叫。

3.三个行动提示如下:

扭动身体,像猪一样走路。

把手指放在鼻尖上,模仿猪的上翘鼻子。

两只手在耳朵上方摊开五指做“扇风”的动作,模仿猪的大耳朵。

第三,听快乐的小熊猫

1.第一次听音乐,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清晨意境和小熊猫快乐工作的场景。

2.再听一遍,把音乐分成两部分。“在大森林的早晨,你听到什么声音?”"当小熊猫在打水时,你似乎又听到了什么."利用音乐中的特殊声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再听的时候,让学生跟着音乐表演,音乐就结束了。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创造结尾。分组编结尾,让学生充分活跃,用乐器、声音、拍打动作结束音乐。

四、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通过作曲作词,用自制乐器为歌曲伴奏,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以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让学生在“想”和“动”的实践中拓展音乐,理解不同画面所表达的音乐元素、力度和不同的音乐形象。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第五篇教学内容:

唱着《大雨小雨》和《学习之歌》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大雨小雨》《学习之歌》

2.让学生上学的时候感受到快乐。

3.可以用不同的力度来表达歌曲。

4.可以利用身边的素材模拟大雨和小雨的音效,与小组同学合作创作表演。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并能够掌握2/4拍的力度规律。

能以不同的力度唱出《大雨小雨》这首歌。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歌曲《上学之歌》,感受歌曲的意境。

2.学唱《上雪歌》这首歌

(1)听歌唱歌。

(2)老师分句教唱歌。

3.听并辨别声音

老师播放雨的音效。让学生区分它是什么。

4、表演歌曲

(1)请注意大鱼和小雨的声音区别。

(2)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乐谱上方的雨滴图标。大雨的声音应该怎么唱?小雨的声音应该怎么唱?

(3)学生分组演唱,模拟声音伴奏。

(4)完整地演唱歌曲,并以模拟的音效或创造性的动作参与歌曲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