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陕西女首富周莹的传奇人生是怎样的?

周莹,1868,陕西三原人。周家原本是陕西富商,后来逐渐没落。周莹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让他无依无靠。

光绪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885年,年仅17岁的周莹,在哥哥和嫂子的安排下,与泾阳县吴安镇的吴品结婚,为这个身患重病的人“庆生”。此时吴家如日中天,吴的父亲吴为文被任命为朝廷大夫,为二等官。历任湖北后步道台、山西宁武知府等职。同时,他还在江苏、安徽、江西等地进行食盐专营,是与胡雪岩同时期的“红顶商人”。当时,他借助于掌握的《淮盐事》上百种盐介绍,在扬州设立盐务总号“御龙泉”,并在各地设立分号。他一年赚几百万银子,是有名的大盐商。

嫁入吴家三年后,不幸去世。在这三年中,周莹和吴品有了一个女儿,但不幸的是,她不到一岁就夭折了。吴品在世时,周莹收养了一个大他两岁的中院侄子吴玉成为义子,并改名为怀贤,意为怀念祖先。周莹也在吴怀现10岁时收养了一个女儿,取名秀巧,因为她非常想念自己的女儿。

丈夫不幸去世后,周莹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虽然她感到悲伤和无助,但她没有犹豫或退缩。由于武东医院没有其他成年男性,发展家族企业的重担就全落在了20岁的女孩周莹身上。奉命非常冷静地处理丈夫的丧事,然后以振兴东院产业的热忱和坚定信念,赢得了吴家管家、会计、武术家等人的支持,接管了吴家所有的生意、店铺、土地、房产等产业,正式成为吴家东院掌门人,人称“吴安寡妇”。

诚信经营铸就帝国

奉命接管吴家的财产。在经商的过程中,她开始意识到经营土地,发展农业经济只能养家糊口,只有发展商业经济才能扭转家族生意的颓势,再创秦商的辉煌。

知人善用,管好人

周莹在商业上的成功主要在于她善于用人的智慧和良好的管理能力。当了武东院院长后,他发现手下许多商号的掌柜、会计、文员都是能干的生意人,特别是四大总管罗天增、杨、、、王有农,足智多谋,管理有方。所以,她想尽一切办法来调动她的业务人员的积极性。依靠这些商业人才,她走出泾阳,先后在上海、四川、陕西等地设立淮盐总公司分公司,在甘肃开设以药材为主的商号,在湖北开设以布匹为主的店铺,很快使吴家东苑日渐衰落的生意得以复兴。

对身边的管家和伙计也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但他也高瞻远瞩,有勇有谋,对武东院业进行了“改革”,让家里的管家和伙计参与经营,分享分红。比如,男孩一年挣20两银子,可以从柜台上供养10两银子过一辈子,剩下的10两银子可以作为股份分红。这是历史上最早的股份制家族企业。同时,还建立了养老金制度,逐步完善了吴氏家族企业的管理制度,从而提高了全体员工在企业经营中的积极性。

周莹把他的追随者视为兄弟姐妹,把管理人员视为兄弟姐妹。他对跟随他很久的丫鬟仆人照顾得很好,不仅供她们结婚,还供她们教育孩子。几年后,长江南北各大商埠码头都有了吴的生意。泾阳、三元、高陵有吴氏当铺、药房,淳化、口镇有吴氏油坊、酒楼、粮店、米铺。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吴家的哥们从州到县,不吃别人家的饭,不住别人家的店。”吴氏家族的作坊分布广泛,资本和财力的迅速积累令人惊叹!

诚信为本,用心经营

周莹认为,只有坚持秦商的商业传统和声誉,吴氏家族的生意才能兴旺发达。因此,周莹坚持自己做每一件事。卖菜时,她要亲自把关,自己挑沙;卖布的时候,她要自己重新量,免得缺尺少寸;卖茶的时候,她要自己尝一尝,鉴别新鲜度。

可以说,周莹从经商的那一天起,就把秦商的声誉视为自己的生命。当时正值晚清,社会动荡,土匪横行,人民生活贫困。在这样动荡的形势下,坚守商誉的商家逐渐减少,有的商家甚至搞缺斤短两、哄抬价格的活动。然而,周莹不同意这一点。她千里卖粮从不加价,赢得了百姓的一致好评。然而,这引起了一些粮商的仇恨,称她为失败者。听了这话,周莹笑了:“民以食为天。如果你对暴利毫无顾忌,那真正打碎碗的人就是你自己。”

光绪二十九年,即公元1903年,一个画商带着几幅据说是宋徽宗的花鸟画来到安五堡,高价卖给周莹收藏,但被一位著名画家鉴定为赝品。周莹找到一个艺术品经销商,说:“你不应该通过欺骗来赚钱。以后谁还敢跟你做生意?记住,砸招牌是商家最可耻的愚蠢行为!”然而,此事发生后不久,吴家的高陵南塘盐店却误将海盐当成金大清盐出售。一位老人发现后,找到该商行的掌柜,提出质疑。周莹知道后,立即下令盐店张贴告示,承认错误,并按三倍价格赔偿老人,得到高陵县人民的好评。就这样,吴氏盐铺的销售额几乎一夜之间翻了两番,占全县盐销售额的70%以上。后来,周莹命人在店门口悬挂一块写有“诚实不欺诈,廉洁自律”八个大字的木牌匾,以示警示。据说这是中国古代商业史上仅有的两块“戒欺碑”之一,极为珍贵,而另一块碑则出自“红顶商人”胡雪岩之手。

把握规律,适应变化。

经过多年在瞬息万变的商海中摸索,周莹深谙经商之道,巧妙把握市场规律,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对市场做出科学的预测。在多年的商品经营中,她始终以当地土特产为主,关中的棉织土布、泾阳的砖茶、三原的虎杖等,都成为征服天下的利器,不仅盘活了吴氏家族企业,也为促进当地经济繁荣、人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年秋天,棉花获得了大丰收。一些不法商家联手议价,压低棉价,一时间引起棉农的强烈不满。但周莹不受其影响,坚持按往年市场价收购棉花,让棉农把自己的棉花全部卖给她。结果她垄断了棉花产业,Xi安首屈一指的棉花产业龙头老大因为供应不了客户,不得不向周莹求助,只好高价从周莹购买棉花。第二年,棉花歉收。由于前一年棉花仍有库存,周莹成了棉花购销市场的最大赢家。七年时间,她从每年3000多吨棉花的进进出出到一年110000多吨棉花的收购,最终成为关中地区的棉花营销大户。

同样,茶叶市场的变幻莫测也考验了周莹的勇气和智慧。有一年,茶叶市场暴跌,茶叶滞销。在分析了市场形势后,周莹邀请了曾经在西方茶叶市场叱咤风云的邓建堂出来指导营销业务。在邓建堂的指导下,周莹把握价格反弹规律,顶住市场下跌压力,坚持囤货待售。就这样,过了几个月,茶叶价格突然上涨,茶叶一下子从滞销品变成了畅销品。将囤积的茶叶迅速卖出,一次可赚数万两白银,使吴家的“玉兴冲”成为泾阳最大的茶叶品牌。

周莹因其出色的经营和管理被誉为陕西省的“女商人圣人”。

先写个传说。

在周莹的一生中,她经常因善于管理和诚实经营而受到称赞,但她与慈禧的关系是人们谈论最多的。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太后在xi安避难。站在商界最前沿的周莹,慷慨地向慈禧太后捐赠了65438+万两白银,让掌握着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深受感动。她立即承认周莹是她的养女,并亲自给了她一块金匾。周莹也成为慈禧太后唯一的汉族养女。不久后,周莹向慈禧太后进贡,表示愿赴国难,被慈禧太后封为“一品夫人御旨”。

周莹对村里更是乐善好施,成了远近闻名的“活菩萨”。当时,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关中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灾民。周莹广设粥场,同时开仓放粮,救济四面八方赶来的灾民。她在高陵、三原、泾阳、淳化、斗鸡台、口镇等吴商号所在的地方设立粥场,让泾阳、淳化、三原、蒲城、富平等吴所有的粮店开仓放粮,同时在安五堡外的5亩土地上设立昼夜粥场,把储存的粮食分给周围开不了锅的贫困户。泾阳县在编修县志时,特别将周莹的这些事迹记录在史书中。

在救济灾民的同时,周莹还捐资在泾阳县地面打了几十口深井,解决了两万多人和数千头牲畜的缺水问题。后来将原郑百渠引入高陵县与泾阳县交界地区,在泽泊处挖了一条排水渠,导致地下盐碱积水流入渭河,降低了地下水位,减少了盐碱侵蚀。周莹不仅救济灾民,还开办教育,修建孔庙,捐赠军饷。慈善行为和善行数不胜数。这使得周围的人尊敬她,感激她,所以关于周莹的美丽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到了第二年,即1910年,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和事业上的风风雨雨,毕生致力于振兴吴产业、造福桑梓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时年42岁。她把巨大的财产分给所有的丫鬟仆人,土地也归村民所有。当地人说,她葬礼当天,自发前来参加葬礼的邻居多达8万人。

周莹花光了她所有的家产,造福了她的家乡,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和钦佩。然而,她的死和她的婚姻一样不幸。即使当时占地50亩的吴墓地显示了一个大家庭的气势,但没有像这样无子女的寡妇的空间。据说她最后被埋在吴家祖墓东北200米的地下,现在她的坟已经没了。留给后人的只有《泾阳县志》中的记载和邻居们的传说。(王仲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