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球起源于哪个朝代?
踢毽子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族体育活动,在中国流传甚广。羽毛球
经常做这项活动可以锻炼筋骨,促进健康。在古都北京,踢毽子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香菱。踢毽子起源于何时?是谁发起的?这一直是中国体育专家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有这样一个传说:“造自黄帝”。当时叫“栋”,不叫“敦”,是练习武士的器具。“东”在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皮毛丸”。显然,“毛丸”和毽子是两码事。另一个传说说:“它是在岳武穆创造的,有箭的羽毛和石头的品质,演奏它是为了缓解军队的无聊。”这个传说没有可靠的证据,“箭”和“针”是不一样的。这也不可信。踢毽子卡通
根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唐代高僧传第二卷《佛禅师传十九》中有记载:一个叫巴陀的人去洛阳,在路上遇到了12岁的慧光。他在天街井场连续踢毽子500次,观众惊叹不已。巴托生于北魏(公元467-499年),是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创始人。他很喜欢慧光,收他为徒。慧光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宋代高澄在《物的起源》一书中,对踢毽子有详细的记载:“现今小儿以铅、锡为钱,装鸡毛,叫毽子,三五成群,五花八门,有里外贱,有拖抢,有弓膝,有凸肚,有佛珠。”明清时期踢毽子运动进一步发展,关于踢毽子的记载也更多了。明代学者,帝都风光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散文。
刘冬在《帝都风光略》中写道:“柳叶空,柳叶踢毽子。”踢毽子成为民间谚语的内容,发展成为几个人一起踢的技能运动。到了清朝末期,踢毽子运动达到了顶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还有书法绘画、下棋、放风筝、养花养鸟、唱黄儿等等。有些人以踢毽子为荣。所以踢毽子的活动更加广泛,尤其是年轻的参与者。当时有这样一首童谣:“一个毽子,踢成两半,打一个花鼓,缠一根花线,内踢外翻,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说明踢毽子已经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民间毽球爱好者苦练,口耳相传。以北京为例。每次城乡有庙会,各路高手徒步相约,观看比赛,训练新手。很热闹。(郭踢毽子)
编辑本段踢毽子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涌现出一批全国著名的踢毽子专家。如北京中学生毽球比赛。
上海的谭俊川、金、浦子恒、林少安、周、陈鸿泰,河北的杨、浙江的谢栓,河南的等等。踢毽子技术在普及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各种踢毽子方法丰富多彩,难以翻新的动作层出不穷,不同风格争奇斗艳,令观众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中国传统的踢毽子正变得越来越完美。1928 65438年2月,在上海举办“国货展”时,举办了中国第一次公开的踢毽子比赛,促进了这项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1933 3月26日。首届全国踢毽子比赛在南京举行。据当时的报纸报道,“参加者相当踊跃,其中有踢毽子很有经验的浦子恒、金(编者注:浦子恒、金是北京人)和河北杨等......而且能踢100多种花式。此外,著名运动员和毽球运动员也将参加.....而且会有些激动。”比赛结果:河北杨获得普通踢(菜踢)、花样踢第一名;北京运动员浦子恒和金在普通踢和花样踢中并列第二。三个踢了100多种花样,四个踢了30种花样,五个踢了20种花样。在颁奖仪式上,杨、浦子恒和金进行了三项毽球业余比赛。
人们又表演了一次,拍了一部纪录片。1933在6月份举行的全国运动会上,踢毽子与拳击、摔跤、弹弓、击剑等民间体育项目展开角逐。上海运动员周、北京运动员浦子恒、金分别获得普通踢前三名,浙江运动员谢栓获得第四名。上海运动员陈宏泰获得专项踢(脚踢,北京称小屯股份)第一名,上海运动员周、北京运动员金分别获得专项踢第二、三名,河南运动员获得第四名。比赛结束后,北京运动员金、浦子恒还在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大学、中学等单位进行了多次演出,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但此后踢毽子就没落了,直到新中国成立,这项民族运动才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65438年至0950年,北京吸收以街头踢毽子为生的艺人加入杂技团,开设踢毽子项目,并在国外演出,受到外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从65438年到0963年,踢毽子和跳绳被列入国家提倡的体育活动,踢毽子也被列入小学的体育课本。1961年6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飞梭》,介绍了踢毽子的历史和踢法,推动了这项运动的发展。在天津、上海、保定和哈尔滨,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踢毽子运动。上海电视台也生动地向观众推荐毽球,上海青年报也组织了全市中学生踢毽子比赛,历时两个多月。在北方冰城哈尔滨,参加踢毽子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加。全市一半以上的中小学35万多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比赛。1982年,哈尔滨市第136中学初一女生王丽萍用时1小时28分,以5684的优异成绩获得全市中小学生踢毽子比赛第一名。这个成绩,远远超过了1933 10月全国运动会踢第一名4986的成绩。在中国著名“小镇”之一的河北承德,也出现了新气象。家家有毽子,人人善踢。逢年过节,更是热闹非凡。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踢毽子活动,为节日增添了独特的节日气氛。